一個因煤而建、以資源為主的城市,如何破解“資源詛咒”的世紀難題,走出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困局,最終實現資源與環境的和諧共處?中國中東部能源基地安徽省淮南市,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新春前夕的淮南城,處處沉浸在節日的喜慶氣氛之中,市政府辦公樓里卻依舊是一番忙碌的景象。一見面,淮南市常務副市長王誠就開門見山,自豪地介 紹起這座城市來:“外地的一些朋友到淮南來以后都有這么一種感覺,沒有來過的他就說你不像一個煤炭城市!而以前來過的這些朋友他就會說,你這個城市變化真 大!”
的確,如果不是置身其中,你很難將這樣一個城市同有關“煤城”的想象聯系起來。街道兩旁遍布遮天蔽日的梧桐樹,雖然樹葉早已在寒風中凋零,但是 從它們巨大的軀干和繁密的枝杈中,仍然可以想見旺盛的生命力。參天的梧桐樹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變遷,“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稱號則見證了 這座城市的榮譽。
然而,之前的淮南卻和所有這些美譽無關。“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這個城市生存狀態的真實景象。擁有10多座煤礦的淮南,長期以來仿佛就與 “臟亂差”三個字結下了不解之緣。“不敢穿白襯衫,不敢穿黑皮鞋”,是居住在這個城市中的人們無奈的感慨。事實上,資源的開發與環境的惡化,也是所有資源 型城市的詛咒。在這個屬于經濟學的命題中,資源的開發加劇了生態環境的壓力,城市環境問題突出,污染治理水平較差。脆弱的自然環境狀況不僅阻礙了地區潛在 優勢的發揮,而且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
資源型城市必須找到新的發展之路。近些年來,這座因煤而興、也因煤而困的城市,面對煤電獨大、產業失衡、生態破壞、資源枯竭等問題,加快了城市 轉型的步伐。對于這種變化,工作和生活在這個城市中人們的感受最為真切。當了十多年環衛工人的牛之亮有著切身的體會,他說:“空氣質量也好了,你自己也能 感覺到。以前那個窗臺上都是灰,三天不擦桌子上都是灰,現在沒有這個現象。現在很少能看見成堆的垃圾了。你自己生活在這個城市之中你自己也有一份成就感, 把我們的城市搞得更亮麗,不更好嘛。”
這份成就感源自于淮南市“兩型城市”發展理念的提出,即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在這個理 念下,淮南市提出“四煤并舉”,即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在傳統產業基礎上,大力實現產業發展的多元化。在城市化進程中,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節 能減排也是淮南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則,多年來淮南市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
像所有的煤城一樣,淮南也面臨采煤沉陷的問題。通過深入調研,提出綜合治理的思路,堅持采煤沉陷區的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村莊搬遷與城鎮化相 結合;棚戶區改造與城市面貌改善相結合。于是,走綜合治理之路的“后湖模式”誕生了。在這個模式中,農戶、合作社、公司共同參與,老百姓從塌陷區搬出去, 在這個地方發展養殖、種植、生態農業、觀光旅游、農家樂等項目,把沉陷區變成綠色開發區,把廢棄礦山變成林地。
無論是經濟發展的轉型,還是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設,淮南人不斷提到的是“兩型城市”。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是淮南城鄉建設的目標,也 是發展的動力。談及“兩型城市”這一理念,副市長王誠這樣說:“盡管淮南市的煤炭儲量很豐富,有400多億噸,但是面對日益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我們也必 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科學的發展理念。我們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城市的目標,應該說我們是拿起了一把破解‘礦竭城衰’周期律的 金鑰匙。這是為了一個地區的全面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說到底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事實上,能源城淮南發展理念變化的大背景,源于中國政府近年來越來越注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關系。進入新世紀,中國作出加快建設資源 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一重大決策,并配合出臺了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正在實施的“十二五”規劃更是明確指出,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 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