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 “內地游客在香港地鐵進食引發罵戰”的視頻被網友熱議。罵戰的導火線是,內地小女孩在車廂內吃點心面,有乘客提醒“車廂內不能吃東西”。按照港鐵規定,任何人不得在港鐵付費區內飲食,否則可罰2000元。
“內地游客地鐵吃東西引發爭議”,僅從標題看,是非似乎很明朗,但看了視頻后,也許你會有另一番感受。這讓人想起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經講過的一個故事,說一個善良的年輕人來到一個陌生王國,衛兵把他當成壞人抓起來,送到國王那里,由于語言不通,雙方無法交流,國王遂下令把他處死。衛兵帶著他游街示眾,押赴刑場。路上,年輕人卻一臉喜悅。他想,這個王國多么友善好客啊,我剛來,他們就帶我見國王,國王還恩賜我到街上游行,這是多高的禮節呀……故事是殘忍的,卻是深刻的。現實中,由于習俗不同,人們之間產生了無數隔閡。而同樣的事,善意包容地對待和惡意警惕地對待,又是多么不同。
所以,對這場爭議,也許我們可以超越爭論,甚至超越是非,從習俗、制度和文化的角度,從深層次看看事情的原委,尋找一條大家可以溝通理解、彼此接受的路徑。一段時間來,國人在境外因舉止引發沖突或爭論的新聞時常見報,最終往往都歸結為素質問題。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經過幾十年高速增長,國民富有,世界各地都是日本游客。當時歐洲人看日本人的眼光也很怪異,因為后者舉止拘謹匆忙,在景區或公共廣場,扎堆議論,到處拍照。但現在歐洲人對日本人的看法變了,因為現今日本游客的舉止比幾十年前放松了很多,越來越閑適和淡定。這說明一個日漸富裕的人群是在不斷變化的。國人在境外發生的各類沖突和爭論,很大程度上系境內外習俗的差異所致,將其簡單歸咎于素質,有些簡單化。
這種習俗差異本質上是傳統農耕習俗與現代城市規則之間的差異。今天,我們雖然在快速城市化,但農耕習俗根深蒂固,著裝、吃東西、如廁、吐痰、高聲喧嘩,在農村幾乎不受約束。但城市中人口高度集中,人們的距離越來越小,設定邊界,維持秩序成為必要。一個事事都講規則的城市,和一群曾經習慣了沒有規則的人,需要一個磨合期。同樣一群剛剛富裕,希望不斷增長見識提高素質的人,與一些已經相對發達成熟的國家和地區,接觸當中也需要一個磨合期。
規則和習俗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地鐵中是否能吃東西不像能不能隨便打人那樣是非分明,地球人都知道,所以它被人們知曉和遵守需要引導和提示。當然每個人進入陌生環境,也需要“出國問禁,入鄉隨俗”。像那個青年,懷著善意來到一個地方,因為不懂規矩,結果被人當成敵人。這其實是雙方都不愿看到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