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城郊的農村正融入城市,鳩江區清水街道的周圣村就是一例。周圣村位于鳩江區的東北角,與當涂相鄰,人口2400多人。隨著“村改居”以及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這里正在發生著巨變。為深入基層接“地氣”,感受新社區,12月17日,本報記者一行來到了周圣社區,記錄下了轉型中的周圣社區。
周圣村位于鳩江區清水街道的北部,與當涂縣接壤。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今年6月份,周圣村和清水街道的其他11個村一起,由村改成了社區,村民也改成了居民。半年過去了,“村改居”效果如何,“村改居”改變了什么?12月17日,記者走訪了“村改居”后的周圣社區。
“村改居”讓居民們在社會福利方面有所提高
據周圣社區居委會主任劉永照介紹,隨著劃入市區以及“村改居”,居民們在低保、社保、廉租房等多方面都按城市標準執行,義務兵安置也多拿不少錢。由于集體經濟的壯大,今年社區為2400多位居民每人購買了50元的醫療保險,使得醫保實現全覆蓋;今年春節期間,社區還將對7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慰問并發放慰問金;對社區里考上一本、二本、三本大學的,如果享受不到政府的相關政策,社區將分別給予2000元、1000元、500元的獎勵金。只要是轄區的居民去世,社區都會前去吊唁,并送去500元的慰問金。
“村改居”,改變了原有的交通道路和居住模式
記者在周圣社區看到,目前這里雖然已經實現了“村村通”,但道路基本上比較狹窄,只有三四米寬,兩車交會時通行困難。隨著城市框架的拉開,兩條道路將讓居民們受益匪淺。一條是南北走向的“夢溪路”,寬60米;一條是東西走向的“官陡門路”,寬40米,從周圣社區中間穿過。預計兩條道路明年將建成,屆時居民們出行將更加方便,不用再走“羊腸小道”了。
此前,由于這里交通不便、經濟落后,每年約有五六百位村民外出打工,隨之出現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現象。隨著“村改居” 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如今這里出現了返鄉潮。據劉永照介紹,隨著附近企業的增多,一半左右的外出務工人員開始返鄉,有的回鄉創業,有的到企業打工。今年44歲的卜業保,在常州賣肉已經14年了,春節期間看到家鄉發展得如此迅速,今年7月份他回到家鄉,如今在附近的一家企業里當保安,月薪2600元。像卜業保這樣的返鄉居民并不在少數,美的小家電、精藝銅業等企業里均可看到他們的身影。
“村改居”,更讓大家的精神面貌發生了變化
不僅社區工作人員的干勁更足了,老百姓的日子也活躍起來了。每到傍晚,濱河學校周圣教學點的操場上,都會聚集著七八十位居民,大家一起跳廣場舞,或者三步、四步等。之前,村民們吃過晚飯后,在家打打牌,看看電視,勞累一天后便開始休息了。如今,他們開始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了,跳廣場舞成為中青年甚至老年人的愛好。
周圣社區“村改居”的背后,其實是蕪湖市的城市化。“村改居”不僅僅是換塊牌子,城市化的經濟形態、城市化的人口素質、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城市化的管理體制,正在悄然改變著這里。而周圣社區的人,則樂于完成從“村里人”到“城里人”的身份轉換,“村改居”,讓他們對城市更有歸屬感。
變身“城里人” 生活更加有保障
十一歲的妍妍家住鳩江區清水街道周圣社區,正上小學三年級的她,今年七月份被查出患上了惡性腦瘤。經手術以及術后放療的她,現正在家中臥床療養。病魔不僅掠去了妍妍原本無憂的童年,不寬裕的一家更是因此陷入了因病致貧的困境。
妍妍的母親說,自給孩子看病以來,家中前后共花去了6萬多元的治療費,還欠下了不少外債。因為要照顧孩子,妍妍母親放棄了工作,和妍妍奶奶在家全職照顧起病床上的孩子,其丈夫則每天干著送煤氣的活兒,每月只能掙一千元左右,勉強支撐起整個家庭。6 萬多元的治病錢,對他們來說,是個不小的重擔。
然而,令妍妍一家深感欣慰的是,本要掏出6 萬多元的治病錢,最后他們只掏了2萬多。這是因為,在醫保報銷了3 萬多元后,現施行的大病救助政策,也為其報銷了近1萬元。此外,在妍妍剛查出患病時,社區工作人員便告知其家人可以申領臨時救助金2000 元。該社區負責民政工作的小張經常去看望妍妍,耐心地向其家人講解救助政策,并告知其要及時去辦理。
自“村改居”以來,周圣社區的社會保障體系正逐步完善。目前,該社區已有13 戶居民享受到政府的臨時救助,20 戶居民享受到大病救助,全區約有35 戶居民納入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每月所拿到的低保金也由原先的200多元漲至人均330 元。“沒想到,從‘村里人’變成‘城里人’后,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有保障了,”該社區的低保戶王大媽樂呵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