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1日,首屆武漢設計雙年展暨藝術城市論壇開幕,江城武漢又一次大放異彩,“武漢工程設計”引得世界矚目。
本屆雙年展的主旨是“發展工程設計產業,打造世界工程設計之都”,重點展示在漢工程設計企業“國內第一,世界一流”的經典工程,主要參展單位包括在漢的國內外知名工程勘察設計單位、大專院校和裝備制造企業。諸多國內外的名家和大師匯聚一堂,對“城市轉型創新”提出了更多的思考。
武漢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主任王立介紹,本屆雙年展力圖通過工程設計和視覺藝術的結合展示工程之美,期望借助設計大師和系列論壇詮釋工程之美,“這是一次藝術回歸工程的實踐。”。
哈佛大學建筑系主任科恩很欣賞武漢的橋梁設計,“武漢工程設計的尺度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他認為,武漢的城市建設現在是一個歷史性時刻,“全世界都可以感受到,當我們未來回頭看的時候,一定會這樣認為”。
“敢為人先”:再次起飛的引擎
2011年12月1日,經過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參與投票評選,“敢為人先 追求卓越”被確定為武漢城市精神表述語。新的武漢精神寫進了12月20日開幕的武漢黨代會報告,20位代言武漢精神的市民巨幅照登上公益廣告牌,成為武漢街頭新景。
在武漢市第十二次黨代會開幕式上,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在工作報告中提出,弘揚“敢為人先 追求卓越”的武漢精神。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武漢將全力建設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
張之洞、辛亥首義、國民政府、八七會議、五大舊址……很多中國近現代的大事,都由武漢發生,波及全國,最終載入史冊。武漢市市長唐良智指出,張之洞督鄂18年所開創的“湖北新政”實際上是“武漢新政”,他留給我們的最大精神財富就是革故鼎新。 “從漢口開埠研究武漢發展的精神脈絡,可以說創新是武漢的根,武漢的魂,是武漢再次起飛的引擎。”
實現跨越式發展,重在必勝的信心和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不僅在經濟規模和總量上當“龍頭”,更要在精神狀態、工作作風、干事創業的激情等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武漢市黨代表、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元生認為,“敢為人先、追求卓越”最能體現武漢城市的本質特征。未來5年,要把武漢精神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使之根植于廣大市民特別是青少年的頭腦和心靈。敢于突破前人未曾涉足的“盲區”、有礙于武漢發展的“禁區”、矛盾錯綜復雜的“難區”,使武漢精神成為建設武漢的靈魂和動力。
精神洗禮刷新著執政理念,提升著執政能力,改變著城市成長的基因。一年半時間,最美武漢大道建成通車;一年時間東沙湖連通,“楚河漢街”驚艷亮相;工業投資激增,十二五期間預計達到并超過一流城市水平……武漢用一個個的“敢為人先”使這座城市越發閃亮。
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在武漢打響,而今天,雙年展打響“打造世界工程設計之都”戰略的第一槍。
“工程設計”:領航武漢轉型創新
2011年8月,武漢市市長唐良智在《財經》雜志夏季達沃斯論壇專刊上發表署名文章《打造世界工程設計之都》,向世界宣示了武漢市委、市政府的這一戰略目標。“通過‘申都’,與世界一流工程設計和創意城市進行交流互動,不僅可以學習、借鑒,促進推動‘工程設計之都’的建設,還可以把武漢的發展通過設計窗口傳向世界,更是武漢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
唐良智指出,文化已成為城市重要的競爭力之一,而設計是將城市變成精美文化容器最有效的手段和工具,作為國家兩型社會綜改試驗區,武漢要想解決加快發展與資源環境硬約束之間的矛盾,完成國家賦予又好又快發展的改革任務,就必須走轉型發展之路。而“工程設計之都”的建設恰恰為這種轉型提供了一種新的戰略思路。“以設計引領轉型”,對城市各類資源進行高效優化與配置,不僅可以推進城市產業的轉型升級,而且在城市建設中通過規劃設計可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
武漢打造“工程設計之都”的自信緣何而來?王立認為,這是基于武漢擁有橋梁、隧道、公路、鐵路、水利、電力、冶金、化工、煤炭、汽車等世界第一的工程設計品牌的底氣,是基于武漢擁有眾多的工程設計院士、大師以及優秀工程設計企業的支撐,更是基于武漢擁有強大的工程設計教育資源和產業資源的保障。
武漢的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發展較早,基礎比較扎實,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通過加強管理、轉企改制、延伸設計服務、全面走向國內、國際市場,勘察設計行業更得到高速的發展,有五方面較為明顯的綜合優勢:
一是技術領先。武漢工程設計不僅擁有多項世界第一的驕人成果,更有多達21個行業的相應的設計類型,門類齊全程度在全國少有,并且在冶金、化工、醫藥、鐵道、公路、水利、水運、橋梁、電力等領域,形成了明顯的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
二是實力雄厚,工程設計規模全國領先。武漢工程勘察設計企業中已經獲得工程設計綜合甲級資質的單位有6家,工程勘察綜合甲級資質的單位有12家,居全國第二;進入全國設計行業百強的企業常年保持6-10家。武漢有設計單位370多家,從業人員超過6萬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1.09萬人,工程院院士4名,工程勘察設計大師19位,已經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工程設計服務基地之一。
三是輻射力強。武漢工程設計產業服務市場遍及全國各地,并向國外市場延伸。2010年,武漢工程設計產業營業收入中的70%、總金額超過300億元的營業額來自國內其他城市和海外市場。
四是配套環境良好。武漢擁有門類齊全的工業基礎,特別是鋼鐵、汽車、電子通訊、電力與機車制造等裝備工業方面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武漢的建筑業在國內外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這為武漢工程設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五是人才資源豐富。武漢高校云集,“211工程”的高校有7家,如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并且與工程設計行業緊密相關的工科院校多,實力強。此外還擁有一批國家級的研究院、實驗室,能夠為產業的持續發展源源不斷輸送人才,為產業的技術進步提供支持。
武漢設計雙年展以藝術形式展示一個城市的優秀設計資源并與世界進行交流,既是打造“工程設計之都”所需的形式,更是持續宣傳武漢和展示“武漢設計”綜合實力的平臺。
“武漢為什么要成為‘工程設計之都’?是因為這個名號不僅是肯定城市在設計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強調城市要以設計為發展主題和發展定位,要將設計理念融入城市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方方面面,‘工程設計之都’應成為武漢的新戰略、新路徑和新品牌。”唐良智這樣解釋武漢要打造“世界工程設計之都”的意義。
歷時20天的雙年展,對“城市面貌如何再創新”提出了更深的思考,也為“復興大武漢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參考。打造“工程設計之都”,成為全球創意城市網絡中的一員,與成員國共同分享發展創新創意設計的經驗,承擔推廣發展的義務,是武漢城市發展轉型過程中創新元素的生動注腳。
感受設計的力量:走進雙年展
2011年11月11日,展會在首屆武漢設計雙年展開幕式暨藝術城市論壇中拉開了帷幕。住建部副部長郭允沖、湖北省副省長趙斌、湖北省住建廳廳長李德炳、武漢市市長唐良智等嘉賓出席了開幕式,揭開了雙年展的神秘面紗。
雙年展,國際當代視覺藝術最高級別的展示活動,兩年一屆。它是推出世界各國新藝術成就的重要窗口,重要性相當于奧運會之于體育,奧斯卡之于電影。
緊隨對辛亥百年的紀念,雙年展通過將久遠的歷史圖片和工程圖紙變成賞心悅目的美術作品,重新解讀武漢百年發展歷程。歷時20天,集中展示武漢工程設計產業實力以及武漢對工程之美、設計之美、建設之美、勞動之美的最新理解。
作為策展人之一,湖北美術學院院長徐勇民認為,雙年展用藝術呈展的方式,讓更多的武漢市民了解工程、了解建筑、了解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國家和世界上正在發生著的改變。
本次展覽在武漢美術館進行,共分為8個展廳,展出作品124項,展板159個,模型29件,包括11棟武漢近代優秀建筑和50多個在漢工程設計單位的經典作品,以及部分武漢施工企業的經典項目,多方面、多角度表現武漢工程設計的發展。
“百年武漢”,細數近現代武漢優秀的歷史建筑;“實力武漢”,介紹出自“武漢設計”的大工程;“魅力武漢”,展現武漢的城市生態景觀工程;“藝術之城”,向大家介紹國際國內藝術城市的經典案例;“設計之城”,細說武漢打造“世界工程設計之都”的優勢、規劃,同時讓觀眾領略到首爾、都靈等國際知名設計之都的風采。
長江三峽大壩、武廣高鐵、武鋼1號高爐、滬蓉西高速公路......這些展出的作品都是武漢近代史上的經典和武漢工程設計企業在全國獨樹一幟的設計作品,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飽含著設計師精心的構思,凝結著辛勤勞動的汗水和精益求精、力達完美的不懈追求。
作品的呈現方式也是本次展會的一大亮點。通過湖北美術學院藝術家們的再創作,參展的60余幅展品,被制作成為版畫、水彩畫等展出,充滿了美感和藝術氣息,而撤展后,它們將在武漢市城建檔案館中永久收藏,這在世界各類工程設計中屬于首創。
“平面和剖面圖是表現工程設計的重要渠道,武漢設計雙年展將工程平面圖、剖面圖、工程模型以及用版畫、水彩等藝術手法表現工程,這是一次真正意義的工程設計展,符合國際標準展,可與威尼斯雙年展比肩。”哈弗大學建筑系主任科恩對此這樣評價。
整個雙年展期間,舉辦了精彩各異的活動:第三屆武漢勘察設計院長論壇暨工程設計產業高峰論壇、2011中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高峰論壇、中國民營勘察設計企業家論壇、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筑國際高峰論壇、武漢市委常委中心組(擴大)報告會暨首屆武漢設計雙年展閉幕式。二十天的展會,不管哪天來,你都能享受一場視覺藝術的盛宴。
為了鼓勵市民積極參與,主辦方搭建了一系列供公眾參與的平臺,為業界設計者、設計專業學生以及普通市民提供了交流的好機會。
雙年展組委會特別邀請了部分武漢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的院士、大師利用三個周末的時間在現場開設“大師講堂”,講述行業前沿內容以及經典工程背后的故事,揭示工程設計的“奧秘”,培養市民的審美情趣。
同時,邀請多位領導、專家學者到漢演講,如住建部副部長郭允沖、博鰲亞洲論壇咨詢委員會委員、外經貿部原副部長龍永圖,著名經濟學家樊綱、中國香港地區新當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嘉安、臺灣地區著名專家學者、淡江大學教授黃瑞茂、德國慕尼黑大學托馬斯·赫爾佐格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建筑系科恩主任等。
此外,本次展覽還專門設置了16個企業主題日,來自水利、電力、鐵路、公路、煤炭、汽車、市政、輕工、建筑、冶金、環保、城市規劃等領域的龍頭設計院,輪番登場,在展會現場向市民秀“絕活”。
對于展覽本身來說,豐富多樣的活動源源不斷為它地注入著新鮮血液;而對于參觀者來說,這些平臺使得大家都有機會參與到設計與藝術、設計與社會、設計與生活的討論中,進而擴展到對設計藝術自身發展的思索,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更是一次寶貴的體驗。
探求城市與藝術的平衡:設計之城
隨著中國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千城一面”的情況越來越多,如何通過設計使城市更具魅力和特點,這是擺在工程設計者面前的一個難題。面對日益“冰冷”的城市,很多市民呼吁:“我們不要混凝土森林”。對此,王立認為,當今中國,藝術已經成功地融入了城市生活,毋庸置疑,設計是實現這一愿景的唯一途徑——最美的城市一定是“設計之城”。
從古至今,優秀的工程從來都是與藝術相伴而生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中,已公布的七百多項文化遺產,全部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各個時期的工程遺址,從眾所周知的金字塔、希臘神廟、北京長城到鮮為人知的肯尼亞拉穆古城和巴拿馬加勒比海岸的防御工事,它們不需要任何語言就闡述了一個真理——工程之美才是大美。
據武漢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金志宏介紹,雙年展中,工程圖紙在美術館以美術作品的身份與大家見面,展覽采用“技術+創意”、“科學+文化”、“實力+魅力”的表現方式,從普通市民角度、藝術家的視野出發,將久遠的歷史圖片和工程圖紙變成賞心悅目的美術作品,弱化工程拘束專業語言,強化藝術直覺感受及人文特征,以詳細、通俗的圖解促進觀者與工程設計作品之間的視覺藝術對話。
通過這種形式,觀眾可以從設計角度理解藝術,從藝術角度認識設計,充分了解武漢在社會發展與變遷中建筑、工程設施與社會人文環境的關系。
對于武漢的城市風格,眾說紛紜,“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 一百個人的心中也有一百種武漢的模樣。
在四川美院建筑系主任黃耘看來,武漢的城市風格很有趣。“在城市風格里,北京是皇家風格,西安是大唐風格。而武漢對開埠時期的歷史建筑保護得很好,同時也試圖讓現代性進入城市,例如漢街。”
工程設計之美存在于生活的每一處,隱藏在平淡無奇的表面下,這其中蘊含著設計師充滿靈感而又不失謹慎的思考,而武漢大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作為橫跨漢口、武昌長江兩岸的城市快速路,武漢大道在市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開幕當天,武漢大道全線景觀設計理念首次浮出水面。原來,藝術家對該項工程的設計,不僅力圖改變城市形象、給人們審美體驗,更想以此達到改造和提升城市和市民品行精神的效果。
武漢大道全線景觀形態設計選擇了一種“平遠”的藝術表達方式。“平遠”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一種空間處理方式,具有從容、平淡、遼闊的美學意義。武漢以水勝形,水面廣而山形低緩,正是“平遠”所表現的典型地理特征。
武漢大道全線分為景致各異的不同區段,“一條路就如一首歌”。機場高速段是城郊自然生態景觀區,是“慢板”,空間意向是自然風光,舒緩的遠眺;三環線段是新城宜居生活區,是“行板”,開闊的視野,間或高樓;金橋大道段是新城精致生活區,屬“快板”,以規范化、連續的住宅區居多;黃浦大街是綜合城市中心區,是“急板”,大中尺度的建筑交替;長江二橋段是“慢板”,遼闊的江水讓人愉悅;徐東大街是金融商貿城市中心區,巨尺度的建筑感受,成為整個樂章的“最急板”;最后,東湖路段的濱水休閑景觀區,以“奢侈”的綠化,平遠的視覺歸于“行板”。
使武漢成為“平遠”的家園,除了暗合武漢地理特征以外,還承擔了改造、提升市民文化心理的教化功能。“平遠”也是一種人生格調、品行、境界。如何使從容、平淡、寬廣的文化心理,透過武漢大道所表達的城市形象,壯大武漢市民精神中的雅逸因子,弱化粗野、短視、唯利的陋習,是武漢大道設計的核心精神目標。
建筑應用藝術的視角來闡述,才能顯示工程之美的大美,而雙年展便是一次“藝術回歸工程”的全新實踐。
市民票選五座城市地標:心中的大武漢
關于武漢的建筑,一直有很多詩意的表達。“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無數人因為這首詩而慕名前來探訪。“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毛澤東用氣勢磅礴的詩句引發了人們對武漢長江大橋的無限遐想。那么,在武漢市民的心目中,究竟哪些建筑才是大武漢的象征呢?
本屆雙年展揭曉了這個問題的答案——組委會開展了“五座武漢城市地標”和“十項‘武漢設計’最具影響力工程”評選活動,分別從本次雙年展武漢美術館展出的11項優秀歷史建筑和50項在漢工程設計單位設計的經典工程中選出。
說起武漢的“城市地標”,人們可能會想到江灘、長江大橋等等;而談到武漢的大型設計工程,很多人可能還不太了解: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世界第一條高速鐵路、世界跨度最大的公鐵兩用大橋、長江第一橋、長江第一隧、國內首座跨海大橋、世界第一條特高壓輸電線網、世界知名的鋼鐵廠、化工廠和汽車生產廠……這些都是由武漢的工程設計企業設計的。
現場投票當天,800多市民趕往武漢美術館捧場,投票桌前不時排起長隊。截至當天下午5點,初步統計結果顯示,黃鶴樓、武漢長江大橋、江漢關以絕對優勢“領跑”。據組委會介紹,黃鶴樓、武漢長江大橋、江漢關是絕大多數投票市民的首選,武大圖書館、紅樓也得到不少肯定。
市民桂裕木把票投給了德國領事館舊址和上海路天主教堂,是不多的偏愛異域風格的投票人之一。22歲的金遼來武漢已經4年,給長江大橋和黃鶴樓投了票。他說,第一次到武漢,就在橋上走過幾遍,感覺很好。
最終,五個“武漢城市地標”的稱號分別由黃鶴樓、武漢長江大橋、江漢關大樓、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和漢口匯豐銀行大樓摘得。十項“‘武漢設計’最具影響力工程”分別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武漢-廣州高速鐵路工程、武漢鋼鐵公司一號高爐、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武漢天興洲大橋、武漢漢口江灘、廣東科學中心、晉東南~南陽~荊門1000kV輸電線路工程、武漢長江隧道以及滬蓉西高速公路四渡河特大橋。
這些上榜的建筑和工程,無一例外,都有著自身鮮明的特色和印記。例如,以“歷史悠久、藏書豐富、建筑宏偉、環境幽雅”而聞名的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
對于沒有來武漢大學看過的人來說,把一個大學的圖書館評為“城市地標”也許有些匪夷所思,但是,只要你來過,走過,你才會了解一座圖書館可以承載多少藝術的精華。
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武大的學子們親切地稱它為“老圖”,源于上個世紀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湖北自強學堂圖書室,1917年正式建館,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
“老圖”位于獅子山頂,是武漢大學的至高點。站在這里,你可以看到整個校園的景色,別有一番風味。
圖書館占地呈“工”字形,由一座主樓和前后兩翼的四座附樓聯結而成,整體外觀為中國傳統殿堂式風格,飛檐畫角,龍鳳卷云,完整地體現了中國宮殿式建筑的威武和莊嚴。
“老圖”的外部裝飾極具中國傳統特色,頂部塔樓為八角重檐、單檐雙歇山式,形似皇冠,跨度達18米;上立七環寶鼎,除起到裝飾作用外,還兼有排氣之功用;屋頂上有采暖煙囪,裝飾為通靈寶塔狀,處處體現出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與外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館內采用了西式的回廊、吊腳樓、石拱門、落地玻璃等,將“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發揮得完美而極致。
圖書館不僅外形頗似北京故宮,其內部的取暖方法也與故宮極其相似:在一樓大廳閱覽室的木地板下設有取暖道,寒冬時節,燒上烤火爐,熱氣進入取暖道而使地板發熱,閱覽室內便溫暖如春。雖然由于年代久遠,這套取暖系統已不能使用,但依然被人們所津津樂道。
此外,老圖書館在結構技術上采用的是鋼筋混凝土框架和組合式鋼桁架混合結構承重,是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率先采用新結構、新材料、新技術仿中國古典建筑的成功之作,同時也是中西建筑設計理論、技藝、手法相互滲透、融會貫通的佳作。
作為雙年展的主辦方成員之一,在武漢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勘察設計與科技處處長孫明看來,國立武大圖書館是他心目中的城市地標,滬蓉西高速公路四渡河特大橋是武漢設計最具影響力并且最具觀賞性的工程。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大武漢,都有著自己對于這個城市特殊的記憶和情結。
最后,引用湖北美術學院院長徐勇民書寫的一些關于武漢的片段,從中可以讀到詩意,回憶,最為熾烈的是,對大武漢的愛和期待。
“城市要發展,如同人要長大一樣。多年前一則舊聞:出租車載幾位港臺客人在老街區轉悠,刻有歲月痕跡的舊舍,令客人思古幽情,大發議論。司機卻忍不住停下車,有點想拒載的意思嘟囔著:你們只知這里好看、那要保留,知道這些房子里的住戶每天上公廁的不便嗎?換了你們住試試?看?
一座城市快速成長的特征是有大量工地。近年,出門上班公干,滿眼都是一律用整齊隔板圍著的工地,回家打開電視仍是一幀一幀工地畫面。城市變化越來越大,輪廓起伏越來越清晰,曾經的記憶卻越來越模糊。是啊,城市就像衣服,一直熨貼著你。可你的個子長了,卻也不能老是穿著它呀?
和人的經歷一樣,一座城市遇上了與自己有關的紀念日,回憶便成為不約而同的集體意識。辛亥百年,自然會讓我們回首武漢百年。無論是保護性的發展還是建設性的損毀,只要眼前城市與記憶中的不一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市民就足可好生地嘮叨一陣子的了。忽而,我想到,他們的模樣,就是大武漢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