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和質量、結構和效益是否均衡協調,是衡量一個地區發展質量的關鍵。
2011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預計達1.6萬億元左右,同比增長8%左右;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到3006.3億元,同比增長27.7%; 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3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29萬元,農村居民人純收入超過1.47萬元,分別實際增長7%以上和7.5%以上……
這些數據表明,北京正走在加快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的前進道路上,整體呈現出走勢穩健、轉型加快、改革惠民的良好發展態勢。
經濟運行穩健協調
從人均GDP來看,北京早在2009年就突破了1萬美元,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北京并沒有停留在速度上,而是積極主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北京市發改委主任張工表示。近年來,尤其是2011年以 來,北京積極貫徹住房調控政策,在全國第一個把房價調控目標定位為“穩中有降”。汽車消費和首鋼對于GDP貢獻很大,但為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環境, 北京推行了限購政策,實施首鋼搬遷調整。
其實,GDP增速在北京市“十二五”規劃中就已被“調低”為8%;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則從“十一五”的年均增6%“提高”到8%。這一低一高的對比,充分體現了北京市對經濟發展惠及民生的追求。
在北京市統計局局長蘇輝眼里,“十二五”開局之年,北京面臨在高起點上推進發展動力轉換、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和升級的新形勢。她一一列舉2011年北京在“調結構、轉方式”上呈現出“四降四升”的主要特征。
“四降”:一是限購汽車,機動車銷售量下降四成。受小客車限購政策的影響,2011年全市機動車銷售量比上年同期下降44.3%,機動車保有量 同比少增61.7萬輛。二是嚴控房地產,純商品住宅交易量、房價漲幅下降明顯。在一系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2011年1月至10月,全市銷售商 品住宅696.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7.8%,其中銷售純商品住宅487萬平方米,下降31.8%;與此同時,房價上漲勢頭得到明顯遏制,新建商品住宅 銷售價格同比漲幅從上年5月份的23.9%回落至2011年10月份的2.2%,回落了21.7個百分點。三是遷出涉鋼產業,鋼鐵行業生產規模大幅收縮。 四是關停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業,萬元GDP能耗、污染物排放降低。
“四升”:一是大力度推進政策性住房建設,政策性住房在房地產中的地位顯著提升。2011年1月至10月,全市完成政策性住房投資596.5億 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倍,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一,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政策性住宅新開工面積超過純商品住宅新開工面積,同比增長 2.1倍,占商品住宅新開工面積的68.4%,同比提高34.3個百分點。二是注重實體投資、產業投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建安投資、重點行業投資占比 上升。
三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醫藥、汽車制造業以及信息服務業等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行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提升。四是改善要素投入結構,中關村(4.95,0.00,0.00%)創新資源聚集度有所上升。在“1+6”政策(1個首都創新資源平臺、6項先行先試政策)及人才特區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動下,2011年前三季度,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展科技活動的企業占園區企業的比重達到67.3%,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
在主動調控影響GDP增速2個百分點的情況下,預計北京市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以上。投資對改善民生、延伸消費、承載業態的帶動作用 增強,投向產業和實體領域的投資加快增長,民間投資增長15%左右。消費升級趨勢顯著,扣除汽車因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20%以上,文化娛樂、健康休 閑及網絡購物等熱點涌現,預計文化創意產業總收入超過9000億元,增長20%以上;國內外旅游人數突破2億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3000億元;第三產業 比重保持在75%左右。
民生投入再增一個百分點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
據介紹,北京市近年來在財政投入中格外關注民生。2011年,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三農”等民生支出占到了整個財政投入的73%;2012年,預算安排中民生支出占到總預算的74%,比2011年提高了1個百分點。
“2011年,北京教育支出占到財政投入的17%,已經高出中央對北京市要求的1個百分點;2012年還將繼續加大投入。”北京市財政局局長楊曉超表示。
經濟增速8%左右,而財政收入卻保持了27.7%的高速增長、首次突破3000億元,原因是什么?楊曉超表示,財政收入的完成主要集中在金融業、制造業、批發零售業、服務業和計算機軟件業,從中可以看出北京的產業結構不再依賴于一個或兩個產業鏈。
2011年,北京市的財政收入經歷了“過山車”似的過程。年初特別是一季度,受到房市、車市政策最后期限的影響,財政收入同比增長了43%,后 來一直下滑,到了6月份降到低谷。北京市主動實施調控、保障改善民生的力度始終不減速,切實解決了許多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在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上,市級財政投入293.2億元,為群眾辦的30件重要實事全面落實:積極做好就業困難地區和困難群體幫扶工作,基本完成 首鋼停產職工分流安置任務,把城市化地區農村勞動力納入城鎮失業登記范圍,城鎮新增就業44.7萬人;推動制度整合銜接,把失業人員納入職工基本醫療保 險,開展轉移就業農村勞動力參加職工社會保險試點,實現市級公費醫療制度與職工醫保制度并軌、在職職工養老和醫療保險跨地區轉移接續、工傷和生育保險制度 全覆蓋;健全社會保障相關待遇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年內兩次提高標準,最低工資提高20.8%,農村低保最低標準提高61.9%,企業退休人員月 平均養老金提高10%以上;向退休人員、征地超轉人員和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累計投入財政和社保資金60多億元、惠及310多萬城鄉居民;加快適 度普惠性社會福利體系建設,統籌5.2億元支持養老服務事業發展,養老機構床位總量達到8.2萬余張。
在教育、衛生改革發展上,市級財政相關投入達316.4億元,增長28.6%:基本完成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制定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提 高公用經費定額標準,投入6億元支持改善辦園條件,新增入園名額3.3萬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分類開展公立醫院改革及醫保付費制度改革試點,五項重 點改革任務順利完成。推廣家庭醫生式服務、雙休日門診、優質護理等服務模式,預約掛號平臺覆蓋了全部66家三級醫院;全面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積極 應對醫療需求增長,群眾看病就醫條件進一步改善。
在文化改革創新上,提煉培育了“北京精神”,成為新時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創新之舉;開展“做文明有禮的北京人”等文明創建活動;加強文化改革發展頂層設計,研究制定了相關政策體系;積極推進文化惠民工作,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一街一品”特色漸次形成。
在社會管理創新上,制定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全面推進社會建設的意見,編制了社會建設規劃綱要;開展了社會規范化建設及和諧社區創建活動,啟 動“六型社區”建設,推動社區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試點;新建“一刻鐘社區服務圈”243個,累計達到409個,惠及620萬居民。城市網格化管理深入推 進,村莊社區化管理試點成效顯著;基本完成城市社區服務站建設,建成1700個農村社區服務站;全市1249座商務樓宇基本實現社會服務管理全覆蓋。
2012年,北京市提出要“穩增長、調結構、控物價,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將牢 牢把握“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力推進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雙輪驅動”。張工認為,“穩增長”一詞取代了“保增長”,一字之差的背 后,既是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穩中求進”的目標相銜接,同時也是北京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