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這一年里,我市在全力以赴發展經濟的同時,也積極開拓思路,以一系列實實在在的創新舉措,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最終讓全市百姓真正受惠。本報今起刊發“創新發展利民生”系列報道,展示一年來無錫在這些方面取得的喜人成果,敬請關注。
2012年的大幕緩緩拉開,無錫未來的美麗畫卷清晰呈現。敏銳的觀察家們或許已經發現,無錫建設現代化濱水花園城市的藍圖中,赫然嵌刻著“六個一體化”的關鍵字眼。
“十二五”期間,無錫將向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發起沖刺。毋庸置疑,城鄉齊頭并進,在“現代化”的概念中不可或缺。事實上,從早先的城鄉分離,到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城鄉統籌,無錫的城鄉融合不斷注入新內涵。
以“六個一體化”為核心,業已“破題”的無錫城鄉一體化,邁入全面“解題”的歷史新階段。
“幸福鎮村”新躍升是“桃花源”么?初到宜興市宜城街道南園村的人,都會如此慨嘆。綠樹夾雜白墻,雞鳴狗吠聞其聲而不見影,村民擇地而居、三五成群的自然村落形態良好地保持著。正是“幸福鎮村”建設的神來之筆,讓這個曾經窮、臟、亂的小村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幸福農村建設,2011年起席卷無錫廣袤的田野,實現了從新農村建設“示范鎮村”向“幸福鎮村”的跨越式發展,進一步提升了全市農村現代化水平。
從“示范”到“幸福”,變化的不僅僅是概念。“幸福鎮村”的考量中,既包括25項量化客觀指標,也有10項群眾性主觀評價指標。列入首批幸福村的南園村,提出了“富裕、幸福、生態、和諧、民主”的目標,村級服務中心建成“婦女兒童之家”,把閑在家里留守婦女組織起來就業培訓;村里的“零利潤農資超市”,所有的農資產品由供銷社集中采供、統一配送,村民以最優惠價格買到最放心的農資。點點滴滴的幸福感受滋潤著村民。
作為“幸福鎮村”建設的核心事項,全市村莊環境整治工作全面啟動。因地制宜的整治原則,讓農村在改善環境的同時保留原生態面貌。目前,全市250個自然村完成村莊環境整治。一些村莊已經頗具雛形,宜興的南門村已經從以前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變成了荷香魚肥白鷺飛、亭臺樓閣園中秀、碧水青山人心怡的生態公園。
市農工辦主任平明德介紹,城鄉一體化發展是系統工程,“幸福鎮村”創建則是引領帶動的龍頭,以此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由點到線、由線及面、層層擴展、不斷提升。2011年,全市創建現代化新農村“幸福村”149個,全面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無錫的目標,是五年內爭取全市1/2以上鎮、2/3以上村建成“幸福鎮村”。 多元路徑創財富這兩天,江陰青陽鎮鄧陽村的薛才惠正忙著在周邊物色空閑地。作為一名農業經紀人,他已不滿足于全村現有的2000多畝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我們合作社種韭菜的,統一品牌賣到市場上,一畝地收入達1萬元呢”。薛才惠所說的合作社,是江陰市綠洲綠色食品有限公司,依托這個組織,鄧陽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村。去年全村戶均收入超過3萬元,收入最高的一戶農戶收入達20萬元。
“人人有就業、個個有保障、家家有物業、戶戶有股份”,是我市廣大農戶的熱切希望。去年,我市在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同時,積極創新收入路徑、增收形態,寫就一篇精彩的“富民”篇章。
鎮村財力是農村發展建設的基本保障。提升城鄉一體化的支撐力,我市借規劃保留、置換保持、復墾拓展等方式,有效突破了村級經濟發展面臨的瓶頸制約。截至目前,我市村集體經濟組織總資產達410億元,去年村級可支配資金總額預計達50億元,村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540萬元,蟬聯全省第一,增幅超過10%。
拓寬就業渠道,去年5萬余農村勞動力完成培訓,其中創業培訓3000多人,青壯年農民接受技能培訓的覆蓋面達到98%,此舉讓本地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率提高到93.8%。另一方面,農村合作組織蓬勃發展,據估算,去年逾千家股份合作社年度股權收益達4億多元,人均股份合作收入增長20%以上。
來自市農工辦的數據顯示,我市農民收入結構顯著優化,增收層次進一步提升,增收形態以就業為主向就業、創業、置業并舉轉變,預計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250元,同比增長16%。
值得一提的是,收入增長的同時農村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到每月230元,被征地農民養老金“5060”以上人員提高到每月470元、“5060”以下人員提高到每月360元,市區城鄉低保標準提高到每月460元。農民的生活正在多元增收路徑的指引之下,呈現一種新狀態。高效農業促轉升去年底,我市首個動物生物反應器產業化項目全面啟動,生物制藥領域的最新技術——把牛奶變成母乳的項目,在我市實現成果轉化。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這位被我市農口人員“四顧茅廬”打動的專家介紹,在中國,該領域單項產品每年的市場價值在400億元以上,成本僅為原來的1%到10%。
“農業新興產業”,這一新鮮詞匯的出現,代表了一種別有洞天的新思路,為2011年無錫的現代農業發展抹上一筆亮色。
依靠科技的力量,發展農業新興產業成為一產轉型升級的不二選擇。蠡湖放養的魚植入芯片后,可以記錄魚的食物種類和數量,了解水的質量、氧氣含量等,為環保和養殖業提供了可靠的數據。去年,感知農業產業蓬勃發展,現已初具規模。
5年100億元,這是我市制定的生物農業五年“藍圖”,目標堪比其他城市的10年任務。“無錫生物農業谷”的載體——以新區生命科技產業園為主體的南園、以及以錫山高科技農業園為主體的北園,已踏上征程,重點培育生物育種、轉基因生物反應器等生物農業新產業。目前,我市已有超過80家的生物農業企業。去年全市引進生物農業高層次創業人才40名以上,生物農業產業規模達30億元以上。
隨著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的積極推進,產業集中度穩步提升,農業綜合效益明顯提高。據了解,2011年我市新增高效農業面積5萬畝,高效農業面積比重達54.6%,高于年度目標0.6個百分點;新增設施農業面積2.4萬畝;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比重達到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