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強大發展之時,回頭應感恩鄉村給予的滋養,“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口述/李秋香(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高級工程師、2011年“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杰出人物”)
整理/《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王軍
二十多年前,34歲的李秋香和她的老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陳志華、樓慶西一起,開啟了一項艱苦的古村落研究與搶救工程。那時,他們成立的“鄉土建筑研究組”,一無編制,二無經費,但這并不能阻擋他們探索中華農耕文明的腳步。
時至今日,李秋香的足跡已踏遍大半個中國,先后到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廣東、陜西、山西、河北、四川等省區,深入調查過70余座村鎮。她每年堅持帶學生“上山下鄉”,對古村落進行調研,對老建筑進行測繪,形成大量研究成果,并義務為大量古村落制定了保護規劃。她與“鄉土建筑研究組”同仁和學生,吃住在老鄉家里,經常是十天半月沒有澡洗。他們的鄉土建筑研究,填補了中國文化史研究的空白,搶救了一大批珍貴的測繪、影像、文字、口述史料。
他們往返跋涉的二十多年間,適值中國的高速城市化,他們目睹大量珍貴的鄉土建筑被夷為平地,他們奮力搶救下來的少數村落,如浙江楠溪江一帶的古村落群,已成為今日國人瞻仰中華先人晴耕雨讀歷史長卷,并獲取進步靈感的稀有實物。
2011年12月13日至14日,李秋香隨陳志華教授一同參加了“守望鄉土,呵護家園——嶺南水鄉樂從論壇暨第十八屆中國城市化論壇”,和與會者分享了她從事鄉土建筑保護與研究的經驗。本刊記者特將李秋香的發言加以整理,并經她補充如下——
兩個古村的不同境遇
這些年我們做了不少古村落的保護規劃,深感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村落是“弱勢群體”,城市對農村形成強勢侵蝕,農村為了利益,村民為了分紅,往往讓步。
1980年代中期,在浙西一帶,我們調查了一個農耕文化的典型村落——新葉村,那個村子,沒有任何商業,農耕村落形態保存得非常完整。我們做完研究之后,希望為古村做一個保護規劃,將它作為國家的文化遺產加以保護。我們找到市一級領導,他們覺得這個破村子需要保護嗎?說當地有很多這樣的村子嘛!保護規劃就這樣落空了。
我們又到了七公里之外的另一個村子,它叫諸葛村,村民是諸葛亮的后代。這里的家族力量強,對祖上有感情,所存建筑質量很好,建造水平很高,類型十分豐富。對這些老房子,本村人實施的是宗族管理與保護,說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必須保下來,這樣才對得起先人和后代。在這樣的觀念和宗族管理之下,家族合力修繕村里的公共設施,整個村落的情況不錯??墒?,這個村子和新葉村比,它的自然環境遠遠不如新葉村。但是,這個村子的人有保護意識,他們愛惜祖先留下來的東西。我們對這個村子做了研究,之后又為村子做了一個保護規劃,這是全國第一個古村落保護規劃。
這個規劃拿到當地文物局,討論時,很多人笑話,覺得這不可想像,怎么可能把整個村子當文化遺產來保護呢?怎么保哇?直到1995年,當地政府才把諸葛村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此,諸葛村作為完整村落的保護單位第一個在全國叫響。今天全國范圍內已有不少這樣的“完整村落”的保護單位。
與新葉村形態不同,諸葛村是處于從農耕到商業過渡轉型的村子,家族孟仲季三大“分”中,孟分派務農者居多,仲分派歷史上出過幾位進士,季分派從事工商業的較多,村里士、農、工、商者皆有,多元文化也因此反映在建筑上,使其建筑類型豐富,發育程度很高。村里有大小祠堂、廟宇、書屋、商業街、商業區、花園、水碓、枯童塔等公共建筑;住宅類型最為多樣,建造等級普遍較高,以適應不同身份的居住者,村內僅雕梁畫棟的前廳后堂樓、樓上廳式住宅就有近二十棟,既有宗法制血緣村落的特質,又有大量向商業文化轉型的烙印。當時,我們受村子的委托做保護規劃,縣里沒有支持,可村里的干部說,老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東西我們要保護好,要制定保護規劃。1995年,諸葛村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都知道了,游客都來了,第二年門票收入就達到30萬元,第五年達到800萬元,現在將近2000萬元。游客越來越多了,村民們開始反思,保護意識也日漸增強,提出旅游必須限人流,原因很簡單,這是我們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是我們的家園,保護要靠生于斯長于斯的村民。游客只是過客,游客過多,干擾村民的正常生活,對老村子、老建筑也會造成破壞。
而那個新葉村,后來發生了很大變化,十幾年后,最具農耕文化特色的、田園詩般秀美的古村,周圍圍裹起厚厚一層參差不齊、風格各異的現代建筑,甚至村子最核心地帶也插花般建起一些刺眼的洋樓,空地上隨意添建改建,古村子變得雜亂無序,原有的清新秀麗的古村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太可惜了。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2007年9月全國文物普查開始。浙江省2800多個自然村落,除了國保、省保、縣級保護這些已戴了帽兒的,保存完整、完好的古村落幾乎沒有了。這給主管領導們敲響了警鐘,也確實傷了心。普查之后,建德市市長開始盤點家底,所剩不多的這幾個古村,讓他下定決心,無論花多大力氣都一定要保護好,這一舉動震驚四縣,好一個浪子回頭!
現在,城市化很“霸權”。農村是我們民族的根脈之地,中華民族先祖以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勤勞刻苦,建起一座座房屋、一座座村落,進而培育起一座座城市,當城市強大發展之時,回頭應感恩鄉村給予的滋養,“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如果憑借著城市的強勢,反過頭來將鄉村一步步鏟平,無疑是刨掘祖墳,挖掉自己的“根”。今天在大踏步地奔向國際化的城市里,這種現象不能不說嚴重。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上千年的文明毀于一旦,更不允許見證歷史發展的古村落就這樣消失殆盡。怎么辦?搶救!這是我們這代人肩負的歷史責任。
對于古村落這樣的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嚴格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對于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文化的古村,要針對其特點現狀做保護。
比如,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的古村落現多已被城市裹挾,變成城中村,如果不及時加以保護,這為數不多的幾個村子很快將被新城區所取代,永遠消失。因此城中村的保護,當前,首先要制定一個保護古村的專項規劃,盡量減弱外來建筑形式色彩對本地傳統村落肌體、面貌的浸染。保護規劃的內容,應包括硬件式保護和軟件式保護兩種,比如硬件式保護,主要是規定對傳統建筑該怎么修,用什么技術手法修,用什么材料去修,等等。另外,就是軟件式保護,就是要做好完整的文字及檔案記錄,越全面越好。在具體操作方面,要對整個村落的傳統格局、個體建筑物進行實地測繪,要有不同類別個體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圖,以及建筑細部測繪圖,如門窗、裝飾雕刻等。同時,對建筑進行不同角度的攝影,有條件的還要進行全面錄像,以準確把握村落及個體建筑的空間、尺度、色彩、現狀,及其與村落環境的關系。記錄必須準確,忠實于現狀,這樣才能清楚了解問題出在哪里,可以通過什么方式來修繕它們?,F在,硬件式保護被人們看好,因為見效快,軟件式保護則常常被人忽視。一些地方急于修繕,沒有建立原始檔案就開工修繕。大拆大改之后,自然是古村落舊貌換了新顏,或是“返老還童”,連世代居于此的鄉民都搖頭咂嘴地問——這是誰的家?
近年來,軟件式保護工作逐漸被重視,這是在交了許多學費,汲取了教訓之后的結果。我們曾幾次碰到這樣的事:1991年在楠溪江芙蓉村,我們剛剛將芙蓉書院的測繪圖整理好交到文管部門手上,一場大火便將芙蓉書院化為灰燼,幸好有我們的實測圖,才重新復建起來。還有一次,上世紀90年代,清華大學同方部建筑失火,也是參照我們的建筑測繪圖得以修復。當然,同方部大樓并不是鄉村建筑,但這件事說明不論鄉村還是城市,對于軟件式保護都不容忽視。這類的例子全國各地都有。
現在,國家越來越重視鄉土建筑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和保護狀況,在2007年啟動的全國文物普查中,鄉土建筑是一項重要內容。為了推動鄉土建筑的保護,2008年在無錫召開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無錫論壇——鄉土建筑保護”。國家文物局每年還下撥各類經費到各省,用來保護古村落、修繕老建筑。領導們明確表示,現在這筆錢還用不完,還有許多工作可以展開。而據我所知,現在一些古村落在保護過程中,也確確實實得到了各級政府在經濟上的支持,而且,這個支持力度還不小。應該說保護古村落,比起二十年前,條件不知好了多少,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保護呢?
“燕子歸來尋舊壘,
依然尋得老屋檐”
對現在的古村落應該懷著什么樣的心態?我認為,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主要是農耕文明,是農耕文化培育了古村落,鄉村文化又培育了城市。盡管現在鄉村與城市差異很大,但它們的文化同出一個源頭,因此,古村落保護與城市化發展有相通之處,在文化上都有不能舍棄的“根”的情結。所以,高檔別墅里最搶眼的仍是傳統的黃楊木家具,城市林立的高樓間,最被人看重、珍視的仍是一座承載百年歷史的古屋。
針對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鎮眾多已是城中村的古村落的保護,我的建議是:第一,要對樂從現存古村落存在的問題進行診斷,由專家、政府和鄉民共同參與推動,在這個基礎上制定一個古村保護規劃,把村落的文化肌理、建筑格局、自然環境、水系、道路、建筑類型等情況摸清。如果還有可能保護一個完整街區、住宅團片,建議盡量多地整體保護它們,給出相對寬展的協調區,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最多地保存歷史信息。這些信息反映著某一時代的特征,甚至反映出歷史延續時段的眾多痕跡,如:那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祭祀、商貿、建造水平、民俗活動、飲食文化,及家族械斗、匪患戰亂等信息。
第二,馬上著手軟件式保護,對古村重要建筑進行測繪,這項工作非常重要,因為它具有科學性、準確性,建筑如遭損毀,還可據此恢復;同時,調研整理做出一套文字檔案,收集各類文獻資料,如:家譜、鄉土文獻、現存碑刻、墓志銘、口傳資料、私人筆記、老照片,以及民歌民謠、婚喪嫁娶、對聯匾額、傳統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與新建筑混雜在一起的老建筑,也應一個建筑建一套檔案,進行測繪、記錄、拍照、攝像,并考證建造歷史。對環境十分惡劣,無法原地保護的個體建筑,可考慮異地保護,但不到萬不得已,歷史建筑不可輕易移動,因為一旦離開原生地,其科學價值、歷史見證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包括情感價值,都會大打折扣。
第三,充分利用現在強大的新聞媒體,對古村落、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進行大力宣傳,不僅要讓上層、中層領導懂得文化遺產的價值,更應該積極做好啟智工作,喚起大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覺醒和認識,形成一種文化的自覺,以得到全社會的聲援和支持。
最后,盼望“燕子歸來尋舊壘,依然尋得老屋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