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中國的宏觀形勢不容樂觀。雖然3季度GDP增長率依然有9.1%,但與2007年二季度的14.5%相比已經低出了多達5.4個百分點。綜合考察這幾年的數據,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的態勢已經很明顯。雪上加霜的是,通貨膨脹自2010年年初以來一路上升然后高居不下,這一輪通脹特別頑強,最近雖然有所回落,但是隨著貨幣逐漸開始放松,通脹回頭的危險遠未解除。
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同時通貨膨脹卻很頑強,這二者共同指向一個可能性,即經濟增長的潛力在下降。在人均收入只有4000美元,也就是發達國家十分之一的情況下,中國的經濟增長會不會減速,甚至停滯?
這個問題絕非杞人憂天。翻開二戰以來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歷史,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增長—停滯”的模式。很多拉美、東南亞、非洲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以后,并沒有能夠一帆風順地增長下去,順利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而是經歷了長時期的停滯,陷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真正能夠踏入高收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僅有亞洲四小龍等有限幾個國家。
若要避免減速和停滯,關鍵的問題是進一步增長的動力來自何方?
以史為鑒,我們過去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不妨從過去的經驗中再找一找。粗粗梳理一下,改革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中有這么幾件大事值得注意。一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幫助解決了糧食生產問題,解決了吃飯問題,同時幫助把農民從農業中釋放出來,為工業的發展做了準備。二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在沒有人想到的地方長出了一大塊GDP。三是億萬農民工進城,借加入世貿的東風參與世界分工,從此全世界都可以買到中國制造。
這幾件事都與農民有關,概括成一句話,解放農民是中國改革的根本經驗之一。對于一個初始人口中農民占80%的國家而言,通過解放農民促進生產和帶動經濟增長,其實是毫不奇怪的事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把農民從無效的集體農業生產組織形式中解放出來;鄉鎮企業是把農民從農業和土地的禁錮中解放出來,但是依然離土不離鄉;農民工進城是把農民進一步從農村解放出來,可以進城了,雖然還遠遠不完全是城里人。
眾所周知的是,中國的改革奉行漸進的邏輯,解放農民也是一步步來的。從大集體生產到分田單干是第一步,拿掉了生產組織形式上的一個低效的枷鎖。鄉鎮企業是第二步,除了種田農民還可以開工廠,但是只能在農村開,不能到城里開,離土不離鄉。億萬農民工進城是第三步,農民可以進城打工,干得好的還可以創業,參與國內、國際大市場的分工合作。這每一步之后,都解放了巨大的生產力,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奇跡。
那么,下一步怎么辦?農民身上的潛力釋放完了嗎?這個問題在目前尤為重要,因為長達3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之后,增長的機車似乎在慢慢失去動力,需要尋找新的燃料了。
有一個證據表明農民身上的潛力還沒有釋放完畢,那就是城市化還遠沒有完成。倘若說過去的增長靠的是工業化,那么未來的增長就要靠城市化。工業化和城市化本來是結合在一起的,在很多國家也是同步進行的,但是在中國的特殊背景下,城市化遠遠落后于工業化。這本來難說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客觀形成的結果,是目前城市化水平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間,而城市化的發展可以帶動進一步的經濟發展。
城市化對于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在理論和實際上都無需贅述,工業革命以來城市逐漸取代鄉村成為經濟生活的主要載體,就是最有力的證據。這里只挑一兩個與農民進城安居樂業相關的要點做簡單討論。經濟增長最后無非依靠增加投入和提高效率,而城市化既可以幫助增加投入,也可以幫助提高效率。
首先,城市化幫助增加人力資本,而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投入,比其他投入都來得重要。人力資本的積累,不僅僅是在學校里,還包括在崗位上,農民從農村到城市就要學習相關的技能。目前的問題是,農民進城打工,回鄉養老,吃的是青春飯,賺的是辛苦錢。沒有在城里安居樂業的穩定預期,也就不會在相關的技能上做充分的投資,人力資本的積累也就當然大打折扣。
問過一些企業,目前企業產品質量和世界領先水平依然有很大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得到的有說服力的答案之一是缺乏好的人才。好的產品需要的各個環節,特別是細節,掌握分寸,把握火候,需要很多的積累的。不過這一關,產品質量升級談何容易。過了這一關,我們的產品就可以賣出高得多的價錢。要過這一關,就要讓農民能夠在城里安居樂業,而不僅僅是揮之即去的過客。
其次,城市化幫助節約信息和交流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非農生產脫離了土地和光合作用的硬約束以后,聚集的優勢愈發體現,大量的工業、服務業開始聚集在城市里進行。聚集之后,人們的交流成本降低,資本、勞動等要素優化重組的機會增加,各種環節的交易成本都下降,促進分工合作和市場發展,促進創新和科技進步,這樣經濟也就發展了。目前農民工對城市生活的參與非常有限,從城市聚集中得到的好處非常有限,反過來對城市發展的貢獻也就非常有限。不夸張地說,億萬農民工,不過是賺血汗錢的機械手。農民也是人,受到的竟是這樣的待遇,這是怎樣的悲哀。
要想讓農民對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就要讓農民對現代經濟的主要載體,也就是城市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要讓農民先進城,做城里人,充分參與城市經濟生活,這樣蘊藏在人體內的巨大潛能才能生長、爆發。把富于創造的人僅僅當做機械手來使用,這是我能想到的最大的資源浪費。剝奪農民的權利,實行歧視性的政策,得到的是一時的便利,失去的是長期的增長基礎。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想法是短視的,因為不吃草的馬兒跑不快的。倘若說農民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燃料,其實他們并不介意為這個國家的繁榮而燃燒殆盡。只是好的伙夫知道怎樣維護和保養木柴,以便燒出更多的熱量。
國際經驗上,日本、韓國的高速增長,都伴隨著快速的城市化。而隨著城市化的基本完成,經濟增長速度快速回落,城市化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可見一班。目前中國城市化水平不到50%,至少還有20個百分點的上升空間。筆者的初步測算表明,倘若城市化水平完成這20個百分點的提升,將促進中國的經濟總量翻兩番,幫助維持20年的高速增長,到時中國將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經濟總量將是美國的兩倍。在這個意義上,人口城市化是中國經濟進一步增長的主發動機。如何利用好擺在眼前的這一歷史機遇,將考驗這個民族的智慧。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徐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