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化工業大潮下的嵐山
時間:2011-12-30 12:46:54
嵐山設區晚,城市建設滯后,是一座靠海不見海,見海不好看,眼看就要陷入重化工業圍困的濱海城市。
嵐山擁有發展臨港重化工業的獨特優勢。嵐山海域港闊水深,終年不凍不淤,海岸線總長25公里,適港岸線12.8公里,是天然深水大港良址。1989年被被國務院批準實行一類口岸開放。目前,已建成5000噸級以上泊位20個,吞吐能力5000多萬噸、遠期規劃能力3億噸,已與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嵐山是魯南經濟帶最便捷的出海口,沈海高速、204國道和342、222省道縱橫境內,坪嵐鐵路向西匯入日照──西安線,可直達荷蘭鹿特丹港。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進大出型重化產業發展向沿海港口地區轉移,一批國家、省、市重大產業布局紛紛落戶嵐山,如山東精品鋼鐵基地、魯南臨港產業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核心區、日照市臨港重化產業基地等。嵐山(省級)經濟開發區也由原來的3平方公里,重新規劃擴展到160平方公里,重點發展鋼鐵及配套產業、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產業、木材產業、食品藥品產業。目前已形成鋼鐵產能1000多萬噸,石油化工產業形成1850萬噸儲運能力和455萬噸加工能力,木材產業形成300萬方加工能力,水產品養殖捕撈能力達到22萬噸、加工能力59萬噸,已發展成為江北最大的海產品冷藏加工基地和全國最大的海洋仿生食品生產基地。臨港產業的快速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嵐山經濟實力的迅速大幅攀升,但產業發展的“單兵突進”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問題。
一方面,嵐山的港口吞吐量連年跨越式增長,港口發展對岸線的需求量急劇增長。嵐山的港口開發建設存在國有、民營、集體等多種形式。港口等將城市港口岸線與城市生活岸線競爭激烈、矛盾尖銳(港口建設缺乏統一規劃指導,造成港口岸線無效利用、野蠻開發、無序競爭),東部原有沙灘生活岸線已不存在,僅有的5.3公里南側生活岸線臨海不見海、見海不好看,同時也受到嵐山港西擴擠壓,一度要放置大型工業項目。嵐山經濟上有條件的人特別是投資客商、大企業職工大都到相距較近的日照市區買房居住生活,出現了經濟越發展城市常住人口越少的怪現象。
另一方面,經濟快速發展也對城市建設帶來了巨大沖擊。由于嵐山設區晚,城市建設缺乏科學規劃,城市布局混亂,城市配套服務設施極不完善,外地人到嵐山找不到城市中心,本地人在城市中找不到中心,認為嵐山是一個工業基地,或者是個大漁鎮。同時,港口、大項目因征地、拆遷、環境等問題與周邊居民關系緊張,沖突時有發生。如,2004年,嵐山港北港區建設征用王家海屋居以東沿海灘涂,王家海屋居的部分群眾多次聚集扯起橫幅、高呼口號上訪。港區回填工程開始后,部分群眾來到施工現場,搭起帳篷,晝夜輪班阻撓施工車輛進入長達8個月。2004年、2006年兩次發生了虎山鎮村民圍攻沖擊日鋼事件,公司因此遭受巨大損失,嵐山的發展環境和對外形象受到很大影響。
嵐山的廣大老百姓及普通的產業工人該怎么辦?他們的出路在哪里?嵐山發展該何去何從?嵐山的出路在哪里?這一系列棘手的問題擺在了嵐山區新一屆區委、區政府領導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