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于今天熠熠生輝的建筑群和隨之而來的眾多榮譽和贊嘆,回顧華貿中心的立項之本和其走過的歷程,或許我們對城市建筑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1、市場表現:社會效益、企業效益、經濟效益多贏
經歷了4年的精心打造,華貿中心不僅已發展為國際化商圈,更樹立了北京CBD的全新水準。
除了麗思卡爾頓、JW萬豪酒店外,德意志銀行、蒙特利爾銀行、渣打銀行、東方匯理銀行、巴西航空公司、伊藤忠商社等260多家的跨國公司已經簽約入駐華貿寫字樓辦公;CHANEL、GUCCI、PRADA、SALVATORE FERRAGAMO、ERMENEGILDO ZEGNA、COACH、VERSACE等近1200家以上的國際品牌也已經相繼進駐華貿商城。
華貿寫字樓可容納11000多人進駐辦公;華貿商城則提供了8000多人的就業;JW萬豪、麗思卡爾頓兩座酒店可安排1200多人的就業。目前,華貿中心全部投入使用后每年已為國家提供數十億稅源。
因此,有觀察家評論說華貿中心這樣的產品能夠調整一個地區的經濟結構,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社會示范效應
作為北京市2003年60項重大工程之一,華貿中心自建設之初就備受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該項目先后有幾十家知名國際設計師和國內設計師參與設計,僅用四年時間就完成了具有國際水準的百萬平米建筑群,創下了國內外建筑市場的奇跡。目前,華貿中心已經成為內地超大規模高端城市綜合體的成功典范,近兩年來,已有幾十個城市代表團和幾百家房地產開發商到北京華貿中心參觀學習,并有很多城市邀請國華置業輸出、開發華貿中心項目。她所產生的影響和輻射力被媒體稱為特殊的“華貿現象”。
21世紀被稱為“城市世紀”,北京正在以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為目標加速發展!而華貿中心的建成,促進了北京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步伐,豐富了北京國際化大都市的內涵,更提供了高效能和完善的大都市城市設施,成為集約型城市發展的典范。
國華認為:城市是由建筑和建筑之間的環境關系構成的。華貿中心必須強調城市設計理念。開發商要樹立對城市的責任感。國華認為:建筑是為社會服務的,建筑不僅對使用者而且與整個社會有關。華貿中心必須強調社會效益 。發展商要樹立對社會的責任感。 國華認為:建筑是百年作品,本身就構成了城市的歷史。華貿中心必須建成領先一個世紀的作品。發展商要有歷史責任感。所以,華貿中心創造了一系列的由建筑綜合體組成的城市空間,使這些城市空間產生與存在成為它周圍環境的必然,樹立起長安街沿線的充滿魅力的城市輪廓線。所以,華貿中心創造了紀念式建筑和令人激動的建筑空間,營造了綠地中央公園,橫跨國賓路長安街的景觀橋,商業文化風情街…… 所以,華貿中心以“做誠信之人,筑經典之城”為宗旨,是偉大時代產生的偉大作?品。
3、前車之鑒,后師勉之
國內外城市發展的歷史實踐證明,純市場化的運作,帶來的問題層出不窮,而由政府主導的、規模化統一運作的、規劃合理的新城,區域價值凸顯。中外在這方面不乏經典案?例。
巴黎在城市形成階段,得益于其市長出身為設計師,注重城市規劃,因而發展得比同時期其它歐洲城市更好;紐約曼哈頓曾經是一片沼澤地,由于基本貫徹了設計師早期的規劃,因而發展得較為合理;上海浦東經過17年的建設,由一張“白紙”成為中國內地城市化發展最快的地區,實現了經濟社會高起點、跨越式的發展,成為“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和“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
北京市“兩軸—兩帶—多中心”城市空間新格局的提出,是對北京未來空間發展布局做出的戰略性規劃,昭示北京的城市建設將圍繞“跳出老城區,開發新城區”。這一主線,既延續了舊城的歷史文脈,又在新城建設上站得高,看得遠,具有強烈的規劃意識。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的出臺,對新城和舊城將產生雙贏的積極意義:有利于疏散現有城市中心區過度集中帶來的壓力,有利于新城的發展及周邊地區快速發展;同時舊城的可持續發展依托于新城區的合理規劃。
如何使新城與舊城兩者之間形成立體有序的交通網絡,使之既相互分離又有機相聯,形成一個新的城市形態,是北京未來城市走向的關鍵。新城區城市功能的調整,合理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對新舊城協同發展都將產生積極意義。有了新城區作為依托,舊城才有條件進行合理規劃并反過來為新城區的發展創造條件。
一般城市功能擴展,發展新城區規劃先要考慮交通。高效和低成本的交通對縮小新老城區級差地租有著重要作用,也是新城區發展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