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華貿中心坐落于長安街國貿橋以東896米處,東長安街上地標性百萬平米超大規模商務建筑集群。作為21世紀的產品,華貿中心以前瞻性的國際化設計理念,國際水準的業態資源整合,傾力打造領先一個世紀的產品。它的出現使CBD繁華地段東移,這座氣勢磅礴的國際化商務建筑群將成為沿國賓道進入長安街的第一道亮麗景觀,確立CBD商務地?標。
華貿中心是北京市2003年60項重大工程之一,由北京國華置業有限公司開發,總計投資額80億元人民幣。項目于2003年5月28日正式啟動,2007年底全部竣工,2008年奧運會前全面投入運營。項目占地超過30公頃,開發建設規模約百萬平米,由三棟高達百余米的超5A智能寫字樓、2座超豪華酒店、River walk 水世界商城、國際公寓、商務樓和主題公園組成。國華置業同時聯合多家世界著名專業設計公司及管理咨詢機構,致力將“華貿中心”打造成長安街超大型國際商務、生活城中之城。 這座北京CBD中心的新地標,是現代化設計的典范,它以前瞻性的國際化設計理念,國際水準的業態資源整合,傾力打造領先一個世紀的高端城市建筑綜合體。
確立集約發展理念,走精明增長的道路
在華貿中心項目啟動階段,盡管中國房地產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改善了民眾的居住條件,但也僅僅由原來的粗獷式發展逐步向集約式發展轉變,由只注重概念炒作向注重產品品質轉變。但由于發展速度太快,因此也留下了種種的遺憾,同時由于缺少規劃的城市運營,使城市生存狀態低下,交通、人居環境惡化,發展潛力受到損失。
北京熱電廠改造項目之初,包括顧問公司在內的各方面對這個項目的定位意見多數是做住宅加大賣場的項目,而且基本上已經形成規劃方案,期望借北京市道比較好的機會,用普通住宅開發的模式賺取顯而易見的利潤。。
2002年當國華置業成為掌控這塊土地命運的操盤手之后,對原方案進行了顛覆性的抉擇。
一個城市的發展,城市價值的提升,從建筑的角度看,主要靠建筑綜合體,這也是房地產的最高境界,因為它薈萃了各種最前沿的建筑技術,需要克服各種復雜的挑戰,自身又擁有疏解城市壓力的功能,能極大提高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效率。因此,國華的領頭人房超和他所率領的國華置業團隊一致堅定地認為,如果不把華貿中心這個項目定位和規劃成一個高檔的建筑綜合體,北京長安街東部將失去歷史性的機會。
2002年底,經過市場分析和預測以及產品研究,特別是對國外大的商務區的發展旅程的研究,國華對華貿中心項目的定位已經漸漸清晰:建設成功能完備的商務生活區——一個定位高端的建筑綜合體,包含國際公寓、國際五星級酒店、5A寫字樓、高檔的消費和商務場所。
建筑綜合體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它既是城中之城,具備完善的城市功能,又要涵蓋21世紀國際化的商圈理念。所以華貿中心在開發建設中,沒有沿襲先前聘請國內設計師的做法,而是聘請了在國外備受矚目的美國KPF來做整體規劃。華貿中心創造了紀念式建筑和令人激動的建筑空間,還營造了綠地中央公園、體育中心、商業文化風情街、電力科技館等等,成為古老東長安街沿線充滿魅力的城市新的輪廓線。
華貿中心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子,沒有通過快速回收投資來降低風險,而是采取了量身定制、優化每一個細節等創造精品的方式來降低風險,用后期的經營來提高收益。華貿中心在圖紙設計之初就力求完美,力求符合跨國企業的辦公要求。用國華置業董事長房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他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建筑華貿中心,用放在紐約、巴黎、東京、香港等地一樣的標準來建設華貿中心。
華貿中心—長安街上的新地標
2002年前的東四環,不過是城鄉結合部,15公頃225畝地的老工業區改造地塊,最多算是靠近城市中心區的邊緣地帶。按當時流行的項目規劃思路,能夠把這塊地變成不遜于周邊項目的公寓,已經是所能做到的極限。然而國華置業獨具慧眼,認識到這塊地的真正價值——比鄰規劃中的CBD,面向長安街延長線,距首都國際機場20分鐘車程。
“當我觀賞偉大的建筑時,往往是從歷史的角度去體會建造者當初的出發點所達到的高度,”房超如此感悟,“如果不把這個項目定位和規劃成一個高端的建筑綜合體,長安街東部將失去歷史性的機會。”
因了這樣的眼界和使命感,今天這里變成了最能體現現代化大都市城市功能的新典范——這里云集了1200多個國際品牌,70多家各式餐廳,兩座堪稱世界酒店業楚翹的麗思卡爾頓酒店、JW萬豪酒店,以及260余家包括德意志銀行、蒙特利爾銀行、澳新銀行、渣打銀行、東方匯理銀行、SAP、巴西航空、伊藤忠商社等跨國公司總部在內的寫字樓入駐客戶。華貿寫字樓有11000多人進駐辦公;華貿商城包括新光天地和華貿購物中心則提供了近6000多人的就業;JW萬豪、麗思卡爾頓兩座頂級酒店有近千個房間接待能力。華貿中心全部投入使用后,每年為政府提供數十億稅源。
高瞻遠矚的國華置業也因為華貿中心的成就贏得了百余項榮譽。
面對于今天熠熠生輝的建筑群和隨之而來的眾多榮譽和贊嘆,回顧華貿中心的立項之本和其走過的歷程,或許我們對城市建筑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1、市場表現:社會效益、企業效益、經濟效益多贏
經歷了4年的精心打造,華貿中心不僅已發展為國際化商圈,更樹立了北京CBD的全新水準。
除了麗思卡爾頓、JW萬豪酒店外,德意志銀行、蒙特利爾銀行、渣打銀行、東方匯理銀行、巴西航空公司、伊藤忠商社等260多家的跨國公司已經簽約入駐華貿寫字樓辦公;CHANEL、GUCCI、PRADA、SALVATORE FERRAGAMO、ERMENEGILDO ZEGNA、COACH、VERSACE等近1200家以上的國際品牌也已經相繼進駐華貿商城。
華貿寫字樓可容納11000多人進駐辦公;華貿商城則提供了8000多人的就業;JW萬豪、麗思卡爾頓兩座酒店可安排1200多人的就業。目前,華貿中心全部投入使用后每年已為國家提供數十億稅源。
因此,有觀察家評論說華貿中心這樣的產品能夠調整一個地區的經濟結構,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社會示范效應
作為北京市2003年60項重大工程之一,華貿中心自建設之初就備受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該項目先后有幾十家知名國際設計師和國內設計師參與設計,僅用四年時間就完成了具有國際水準的百萬平米建筑群,創下了國內外建筑市場的奇跡。目前,華貿中心已經成為內地超大規模高端城市綜合體的成功典范,近兩年來,已有幾十個城市代表團和幾百家房地產開發商到北京華貿中心參觀學習,并有很多城市邀請國華置業輸出、開發華貿中心項目。她所產生的影響和輻射力被媒體稱為特殊的“華貿現象”。
21世紀被稱為“城市世紀”,北京正在以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為目標加速發展!而華貿中心的建成,促進了北京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步伐,豐富了北京國際化大都市的內涵,更提供了高效能和完善的大都市城市設施,成為集約型城市發展的典范。
國華認為:城市是由建筑和建筑之間的環境關系構成的。華貿中心必須強調城市設計理念。開發商要樹立對城市的責任感。國華認為:建筑是為社會服務的,建筑不僅對使用者而且與整個社會有關。華貿中心必須強調社會效益 。發展商要樹立對社會的責任感。 國華認為:建筑是百年作品,本身就構成了城市的歷史。華貿中心必須建成領先一個世紀的作品。發展商要有歷史責任感。所以,華貿中心創造了一系列的由建筑綜合體組成的城市空間,使這些城市空間產生與存在成為它周圍環境的必然,樹立起長安街沿線的充滿魅力的城市輪廓線。所以,華貿中心創造了紀念式建筑和令人激動的建筑空間,營造了綠地中央公園,橫跨國賓路長安街的景觀橋,商業文化風情街…… 所以,華貿中心以“做誠信之人,筑經典之城”為宗旨,是偉大時代產生的偉大作?品。
3、前車之鑒,后師勉之
國內外城市發展的歷史實踐證明,純市場化的運作,帶來的問題層出不窮,而由政府主導的、規模化統一運作的、規劃合理的新城,區域價值凸顯。中外在這方面不乏經典案?例。
巴黎在城市形成階段,得益于其市長出身為設計師,注重城市規劃,因而發展得比同時期其它歐洲城市更好;紐約曼哈頓曾經是一片沼澤地,由于基本貫徹了設計師早期的規劃,因而發展得較為合理;上海浦東經過17年的建設,由一張“白紙”成為中國內地城市化發展最快的地區,實現了經濟社會高起點、跨越式的發展,成為“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和“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
北京市“兩軸—兩帶—多中心”城市空間新格局的提出,是對北京未來空間發展布局做出的戰略性規劃,昭示北京的城市建設將圍繞“跳出老城區,開發新城區”。這一主線,既延續了舊城的歷史文脈,又在新城建設上站得高,看得遠,具有強烈的規劃意識。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的出臺,對新城和舊城將產生雙贏的積極意義:有利于疏散現有城市中心區過度集中帶來的壓力,有利于新城的發展及周邊地區快速發展;同時舊城的可持續發展依托于新城區的合理規劃。
如何使新城與舊城兩者之間形成立體有序的交通網絡,使之既相互分離又有機相聯,形成一個新的城市形態,是北京未來城市走向的關鍵。新城區城市功能的調整,合理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對新舊城協同發展都將產生積極意義。有了新城區作為依托,舊城才有條件進行合理規劃并反過來為新城區的發展創造條件。
一般城市功能擴展,發展新城區規劃先要考慮交通。高效和低成本的交通對縮小新老城區級差地租有著重要作用,也是新城區發展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