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不只是土地的城市化,硬件設施的城市化,人口身份的城市化,而是要讓全體國民享受到現代城市的發達、便利并實現生活質量、生活方式、生活觀念的全面升級。現在,我們的城市化擁有了可觀的樹干和枝杈,要讓它花繁葉茂并結出累累碩果,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花費非常大的心力。這一過程,決定了中國未來的發展高度,也是全體國民幸福所系。
中國社科院近日發布《社會藍皮書》。藍皮書指出,2011年在中國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因為在這一年,城鎮人口總量首次超過鄉村人口,中國從一個具有幾千年歷史的農業大國、農民大國,進入到以城市社會為主的新成長期。
這當然是一個劃時代的數據。城市化是現代化的重要一維,在人口城市化上,我們用30年的時間就趕上了西方200年才走完的歷程。突飛猛進的城市化,既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市場化和工業化快速推進,中國經濟社會大發展的主要成果,也是未來創造就業、刺激消費、拉動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的最大引擎。
學界有一種說法,21世紀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有兩件事,一是美國的高科技產業,二是中國的城市化。從世界發展史上看,每一國經濟的起飛都伴隨著大量人口的遷徙,但從未有哪個國家的城市人口能夠在30年的時間里凈增幾個億。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化進程,正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國人生活面貌日新月異的奧秘之一。
中國的現代化和城市化是大勢所趨,而且這一進程還遠遠沒有結束。但綜合來看,中國的城市化總體還處于初級階段。如火如荼的城市化浪潮,帶來了億萬人告別臉朝黃土背朝天、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欣喜,也帶來了一系列具體而尖銳的“城里頭”的問題,比如許多人掛在嘴邊的“半城市化”,說白了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問句:一,城市大了,是不是就是城市化了?二,“城里人”多了,是不是就是城市化了?
當下中國的城市大都在迅速更新著標志性建筑,迅速拓展著自己的邊界,但洋洋灑灑鋪開的城市攤子常常掩不住一種“似城非城”的粗糙氣息。一些城市至今還在糾結于污水沒有100%處理這樣的基礎性問題,水清天藍地干凈的宜居安康環境還多是奮斗遠景。城市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社會管理跟不上趟等現象,不僅在城中村存在,在城鄉結合部存在,在那些半生不熟的新區存在,在一些繁華似錦、高樓林立的城市中心地帶也存在。
在今天的中國,想當上市民其實并不難。中小城市戶籍已經放開,“行政城市化”、“房地產城市化”相當普遍,這些都讓很多原本是“農業戶籍”的人口一夜之間或主動或被動地變成了城鎮居民,而長年累月進城流動務工的龐大群體,也被計入城鎮人口總量。但在這些人中,一些雖名為市民,生產生活方式卻實似村民,一些從村里漂到了城里,從這個城市漂到那個城市,但始終只能享受相對較低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真正扎根下來不容易,要扭頭回去也不容易。
城市化是個好東西,但城市化不只是土地的城市化,硬件設施的城市化,人口身份的城市化,而是要讓全體國民享受到現代城市的發達、便利并實現生活質量、生活方式、生活觀念的全面升級。以這個標準看,我們的城市化雖然速度很快、規模很大,但粗放有余,質量有待提高,豪言“拆出一個新中國”的人太多,潛心“螺螄殼里做道場”的人太少。城鎮人口總量超過鄉村人口這樣的數字,更多證明的是我們的城市化擁有了可觀的樹干和枝杈,而要讓它花繁葉茂并結出累累碩果,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花費非常大的心力。
反思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可以發現,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在農村,但解決農村問題的出路,并不在一下子“進城”。在當前的城市化中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社會建設以城市為中心。實際上,我們跟發達國家差距最大的地方,不在城市,恰恰在鄉村。人口大量流動到城鎮絕不意味著對鄉村的放棄,大家進了城絕不意味著二元結構問題就會自動消失。從目前來看,中國農村整體的空心化較為嚴重,城市缺乏發達的鄉村、現代化的農業作支撐。另一方面,城市并沒有為大量人口的涌入做好準備,“城鄉二元結構”變成了“城市二元結構”,這不能不讓人擔憂。
反思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還可以發現,許多人將解決“半城市化”等問題的希望無限寄托于戶籍制度放開上面。實際上,今天,僅著眼于改變身份本身,在放開與否或者在放開多少上爭辯不休、相互指責,也許恰恰增加了身份的附加值,強化了二元結構。相較于就戶籍說戶籍,把城市戶口當作一種空洞的標志和“給予”,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建立一個覆蓋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顯得更加實際,在一張平等、共享、可預期、有底線的全民福利網面前,由于地區差異、身份差異導致的福利碎片化現象將漸漸消弭,市民與農民的身份不同也將最終不值一提。
中國的城市化不會長久停留于粗放狀態,城市化的質量高低,決定了中國未來的發展高度,也深切影響著國民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從這個角度看,城鎮人口總量超過鄉村人口是一個起點,讓所有人的生活更美好,才是城市化目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