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二元結構掣肘全面小康
南方日報:“小康”這個詞已經提出來很多年了,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然而不同時期老百姓都有不同的關注點和利益訴求點,“小康”的內涵和外延該如何擴容?
舒富民:“小康”這個詞放在古代就是不愁吃穿、家庭和美、也就是所謂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1979年鄧小平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就是一 個小康之家。2000年我國人均GDP達到800多美元,已基本實現總體小康,全面小康的經濟指標則是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實現全面小康不止于收 入提高,而在于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六個方面的全面推進。每個時期老百姓關心的問題都與這六個方面密切相關,比如 食品安全、房價、環境問題。
南方日報:中國的小康之路經歷了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轉變,目前的核心挑戰是什么?
舒富民:十七大以后,我國在社會財富治理方面有了很大發展。從現在到2015年是個挑戰期,包括城市化高速發展,農民工市民化,區域發展不平衡 在內的各種問題,都是實現全面小康面臨的核心挑戰。具體來說,城鄉二元結構會困擾全面小康的實現之路。目前我們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國際標準,尤其是當城市 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50%時,面臨的是相關配套政策、社會保障準備不足的情況。另一方面,盡管西部地區近幾年的后發優勢明顯,但與東部的差距縮小效果并 不明顯。城鄉差距不但沒縮小,還在擴大。
南方日報:全面小康社會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要解決地區差別、城鄉差別、貧富差別。解決這些問題有哪些現實困難?
舒富民:目前的現狀是農民收入增速、增收很困難,農村教育普遍落后,人口素質提升很難,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很低,資金很難籌措,農村的生活條件、 居住環境都不理想,這些都是農民小康建設中的一些難點。分區域來說,東部沿海很多地方都已經達到小康的目標值了。然而東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始終是實現 全面小康的掣肘。這些差別都需要通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均衡化來彌補。
貧困地區教育投入有待更好解決
南方日報:監測報告顯示,在“民主法制”方面,2010年實現程度和公民自身民主權利滿意度都有提高,這意味著什么?
舒富民:小康社會的實現,要求普通百姓的民主權利得到更切實的保護,而這些需要法制社會的發展來維系和保障。十六大就提出“全面小康就是要民主 法制更加健全”。目前民主法制的指標在學界彈性很大,衡量標準也不完全相同,主體是根據立法執法狀況、公民滿意度、公民參與度、公民權利保護度等方面來衡 量。在目前的社會轉型期,這方面的挑戰非常大。我國的法制建設還沒到完善的程度,還需要付出艱巨的努力。
南方日報: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生態環境和文化教育在實現全面小康的進程中有怎樣的地位?
舒富民:有車、有房、有教育、有保障,社會更加和諧,生活環境更美好都是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的目標。為了發展經濟,我們在生態環境上已經付出了很 大的代價。有些落后地區為了解決基本生計以嚴重破壞生態為代價,而城市的發展也會造成新的各種污染。另一方面,雖然目前教育普及面、升學面廣,受教育年限 在提高,但教育內容和質量發展卻不平衡,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問題有待更好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