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京蓉
“科學上只有第一。”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是深圳科學研究領域的后來者,卻在人才、技術和研發領域處處“居上”,院長樊建平的這句話成為先 進院5年來扎根深圳、能量“聚變”的生動寫照。深究其成功的奧秘,在于三條“主干”清晰有力:“混血”創新體制、交叉學科優勢、集聚一流人才。
“混血”體制——
讓科學家走上前臺
時勢造英雄。先進院在深圳迅速做大做強,在院長樊建平看來,和深圳及珠三角周邊地區對自主研發高新技術的迫切需求是分不開的。“我國人均GDP 很快就要超過5000美元,沿海地區已經進入了后工業時期,不能再依賴技術引進,而是要在技術研發上實現突破,與發達國家齊頭并進。”
深圳,正是在華南打造科技制高點的最佳選擇。一方面,深圳的高科技產業在國內城市中位居前列,國際專利申請占全國一半,有700多家收入超億元 的高科技公司;雄厚的民間資本,企業對技術革新如饑似渴的需求為產學研的結合發展提供了豐富養分。另一方面,深圳緊鄰國內國際化城市化最好的城市——香 港。香港名校林立,科研能力舉世公認,可以為先進院輸送大量高端人才。
更重要的是需求創新帶來的體制創新,樊建平稱之為“混血”。首先,權力“混血”,中科院把先進院放在深圳,帶有試驗性,在人、事等方面充分放 權、充分授權,從“組織基因”開始保障創新。其次,理念“混血”,讓科學家走上前臺,在先進院,科學家是唱戲的,企業家和資本家是看戲的,從基礎研究到產 業化,是完全融合的,不存在體制與政策上的“堤壩”,是科技產業化的CBD綜合體。第三,行動“混血”,在這里,任何一個研究所或實驗室成立,都會同時創 立相關聯的企業群。
人才法則——
千只綿羊,不如幾頭獅子
在大學城一隅的先進院,隨便逛逛都可能遇上學界名人:白發蒼蒼的,可能是院士級別的泰斗,因為這里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揚生、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 良;春秋鼎盛的,可能是廣東省領軍人才、國家杰青,“海歸”博士碩士則幾可斗量;金發碧眼的,一定是在某個領域卓有建樹的外國專家……
“一流人才的作用是決定性的。”樊建平說,沒有一流的人才,拿二流的人才堆砌,規模再大都毫無意義。有了體制創新,養成千上萬只綿羊有何用?必須弄幾頭獅子來!
以“世界一流人才”開發國際一流技術是建立新工業源頭的關鍵。今年上半年,他親率團隊到海外招聘,兩赴歐洲和日本,三次前往美國,奔波在各國一流高校和研究院,外界稱他是“人才獵手”。
為確定科研與產業方向,先進院還啟用“全球腦庫”工程,目前有80多位世界一流科學家擔當學術委員會委員,歐美就有30余位。“至少,不要讓他們把建議說給競爭對手聽”。
最大限度發揮高端人才的作用,更需體制上的配合。樊建平說,“人和”還體現在中科院領導充分授權,深圳市政府在政策和科研經費上的大力支持,簡直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對于成長期的先進院非常重要。
先進院現有1529人,包括員工918人,中高級人才423人,其中擁有博士學位的有341位,建設了“國家‘千人計劃’+中科院‘百人計劃’+‘青年科研骨干’”三層結構的人才梯隊。
用“燦若星云”形容先進院的高端人才群毫不為過:院士2人,千人計劃7人占全市1/5,廣東省領軍人才3人占全市一半,國家杰青1人,外籍特聘 研究員9人,訪問學者/客座教授共計28位,11名海外人才獲得市首批“孔雀計劃”人才認定,聘請IEEE Fellow 10名,獲評廣東省科研創新團隊3支占全市1/3……
“交叉”優勢——
速度決定引領 質量決定高端
以打造世界一流工業研究院為目標的先進院,從成立之初就瞄準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幾年的摸索中成立了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 研究所、先進計算與數字工程研究所、電動汽車研發中心等,初步形成科研、產業化和資本運作三大板塊,以重大科技創新帶動規模產業化。
高速的背后,是先進院學科交叉的強大科研優勢。以正在開發的磁懸浮風能發電機為例,需要材料、儲能、控制、超級計算機等學科支撐,而在先進院,可是一鍋燴,交叉形成了較快的科研轉化速度和成功率。
在強手如林的基礎研發領域,先進院的突破點還在于“中國獨特的需求牽引”。以低成本醫療為例,以前西方較少從事相關科技研發,先進院從2006年開展低成本醫療項目,現在已經推廣到國內30個省區市超過1000個村鎮,引起國外同行的高度關注。
在重大項目與前瞻性布局結合的基礎上,先進院突出以重大項目為牽引,在服務機器人、電動汽車、低成本健康與高端醫學影像、超級計算和數字城市等 四大領域組建一流的研究團隊,確立了先發和比較優勢。同時在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進行前瞻性布局,目前正在大力培育數據挖掘與計算,納米生物醫 藥,精密制造與控制軟件,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新一代電子封裝材料五大項目,用最尖端的技術研發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