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刺沒想到,自己拍攝的一組照片會在網上被傳得那么火。這組中國各地部分政府大樓的照片,被網友戲稱為“衙門肖像”。兩年多前,攝影師白小刺養成一個習慣,每到一個地方,就會拍幾張當地政府大樓的照片。
今年,他把自己拍攝的40多張政府大樓的照片傳到網上,引起網友的圍觀和熱議。人們說,這些照片,就是政府的肖像。但在白小刺的眼里,這些“肖像”不僅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縮影,也反映了基層政府、官員在建筑方面獨特的審美趣味。
而人們更關心的則是,為什么每一個地方政府,都熱衷于修建豪華辦公大樓?豪華辦公大樓背后的經濟驅動力是什么,隱藏著怎樣一種游戲規則?
復制天安門、羅浮宮、國會山
最初,白小刺拍攝政府大樓,只是為了參加兩年一度的深圳?香港建筑雙城雙年展。當時的主題與城市有關,“我一直對中國城市化進程很感興趣,前幾 年又一直在拍開發區、大學城對土地的占用等題材;在這些開發區中,總是能看見政府大樓的身影,于是,就報了這個選題,通過了。”白小刺說,拿到了一筆經費 后,他就上路了。
站在安徽省阜陽市潁泉區仿照白宮建造的馳名全國的豪華辦公樓前,白小刺為它拍攝了14張“肖像”。據媒體報道,潁泉區當時是阜陽最窮的區。即使 在樓建成的幾年后,農民人均年收入才兩千多元。而這個樓一共花了3000萬,占區財政的1/3。那一次,他總共拍了14張政府大樓的肖像。
雙年展結束,白小刺對政府大樓的興趣并未就此終結。此后,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會詢問出租車司機,這里是否有新的政府大樓,如果有,他一定會去拍 攝下來。兩年多的時間里,北至呼和浩特、南到深圳、東到上海、西到成都的40多個地方政府辦公大樓的肖像,被定格在他的鏡頭里,完成市縣級政府大樓的樣本 收集工作。
白小刺鏡頭里的政府大樓,有著共同的特點—宏大、莊嚴、肅穆。
在為政府大樓拍照時,白小刺摒棄了強調構圖精美、光線和戲劇化的拍法,而是用最傳統的正面肖像照的拍攝方式,以遠機位平視的視角,來凸顯這些大樓的莊嚴、宏偉和厚重感。
拍著拍著,白小刺心生感慨,覺得在這些宏大的建筑面前,自己渺小得像一只螞蟻,“很多大樓,車可以開進去,但人必須穿過長長的廣場,爬上高高的臺階。”
在拍攝過程中,白小刺發現很多有意思的規律。比如,政府辦公大樓的外觀必須對稱,前面得有一個大廣場,這是標準配置。很多地方政府大樓,都有天 安門的影子,縣級政府辦公樓對華表、金水橋等等天安門元素尤其迷戀,甚至于有些地方的政府辦公大樓,赤裸裸地直接復制了天安門的造型。
比如,沿海地區的政府大樓偏愛歐式風格,喜愛大理石、花崗巖,惠州市政府辦公大樓顯然就是模仿了巴黎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比如,司法機關的辦公大樓喜歡“借鑒”美國國會山的設計元素。
白小刺曾總結過一些政府的風格,上世紀90年代時修建的大樓都為單獨的塔樓,黨委、人大、政府和政協“四套班子”在同一棟樓里辦公;但近幾年新建的大樓基本是一個大樓,周圍四個裙樓,四套班子每套一棟大樓,中間的大樓,則是會議中心。
“但現在的大樓越來越難拍了。”白小刺說,近幾年,政府大樓又變成庭院式辦公大樓,很多辦公樓都隱藏在主樓后面,雖然看著依然很宏偉,但用相機就很難直觀地呈現出來。
土地財政驅動豪華政府樓
白小刺照片中的政府大樓,多數都建在開發區或者新區,而在這些開發區和新區,政府基本上是第一批入駐者。周邊的大片空曠地帶,讓很多的政府大樓在白小刺的鏡頭下,顯得愈發宏大而冷峻。
“我有次去拍一個樓之前,問出租車司機怎么過去,司機說會有公交車過去。”白小刺回憶,按照司機的指點,他在車站旁等了半個小時,卻沒等來一輛車,只好打車過去。后來,他才知道,這個公交車是專門為在政府辦公大樓上班的人開通的,早晨上班時間一趟,下午下班時間一趟。
相比較于網友對政府修豪華辦公大樓是“腐敗”和“炫富”這些義憤填膺的評價,白小刺的看法相對理性。
“如果單純說是腐敗和炫富,的確太膚淺了。”在他看來,這首先是一個經濟驅動的體現,地方政府要靠土地財政擴大收入,要想土地賣個好價錢,就要 先提升它的檔次;在開發區或新區建造新的政府大樓,相當于政府傾力打造一個櫥窗,可以繁榮土地市場,抬高價碼,吸引買家進入,這正是運營城市的一種商業策 略。
發展新區,已經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一方面,老城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另一方面,大多數城市在之前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比如北京已經圍繞天安門建到了七環,造成各種資源的重復建設和浪費。而新區,網格化的設計,基本上可以避免老城的這種局面。
但如何讓新區快速發展,變成了官員的一個考核任務,甚至與官員的升遷直接掛鉤。
“政府搬過去,地價就會上來。”白小刺說,如何讓新區快速發展,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問題。而將政府大樓搬過去,則是發展新區最快也是最為便捷的一種方式,從操作層面來說,簡單到只需要公務員們換個地方上班,地價就會飛漲。
成都市政府在高新區建立新行政辦公中心的經歷,驗證了白小刺的說法。成都市新行政中心(下稱“新行政中心”),又名“新益州城市廣場”,是成都新的標志性建筑,位于成都南郊天府大道966號,離目前的市政府所在地天府廣場約7.8公里。
新行政中心占地255畝左右,建筑面積約37萬平方米,六棟辦公樓呈蓮花瓣狀放射排列,中間則是一棟橢圓形辦公樓。整體建筑氣勢磅礴、蔚為壯觀,由于外觀設計酷似花瓣,又被成都市民稱為花瓣樓,由設計北京國家大劇院“巨蛋”的設計師保羅?安德魯親自操刀設計。
2003年,為配合成都市“向東、向南發展”的計劃,成都市政府決定將部分辦公區搬遷,新行政中心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興建的。2004年,新行政 中心開始動工建設。建設單位成都市興南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興南公司”,后并入成都市興城投資有限公司)此前發出的招標公告顯示,新行政中心投資額約為 12億元,若加上土地價值,保守估計總價值在25億元以上。
盡管成都市新行政中心在交付使用前的所有招標建設,包括向本級的成都市發展計劃委員會立項報批中,一直是冠以“成都市南部副中心科技創業中心”的名義,其周邊地塊,也統稱為“科創中心地塊”,但成都政治中心南遷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
在城市政治中心南遷的“號召”下,和規劃中的地鐵建設的有力推動下,原屬偏遠地帶的成都城南自2004年以來,呈現井噴發展的態勢,“地王”屢 現。2004年,和記黃埔拿下成都城南1036畝土地,其時每畝價格僅206萬元,被稱為當時的“南地王”。但到2007年7月,合景泰富在南部新區仁和 片區,拿下28號地塊,成交價已飆升至每畝1265萬元。
2007年底,新行政中心落成,因其奢華的外觀,遭到民眾的一致討伐。2008年3月,成都市政府低調搬遷,60多家單位搬入其中,未舉行任何儀式,也未對外通報。
隨后,“5?12”地震發生。當年7月15日,在成都市第十一屆市委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李春城宣布,對剛剛啟用的新行政中心進行“拍賣”。
次日上午,成都市召開處級以上干部大會,宣布該項決定。幾小時后,成都市舉行新聞發布會。市委宣傳部部長何華章稱,成都市委、市政府經慎重研 究,決定已南遷市級機關妥善安置,未遷單位暫停南遷,已建成的新行政中心,按南部新區產業發展定位妥善處置變現,處置變現所得收入全部用于受災群眾安置和 災后重建;同時,“繼續保持南部新區新行政中心的地位不變,逐步創造條件擇時安排機關整體南遷”。
但坊間流傳另外一種說法,因新行政中心外觀奢華,“5?12”地震后來災區視察的中央領導大怒,迫于各種壓力,成都市最終決定高調拍賣政府大樓。消息一出,成都城南地價應聲而落。
2011年1月成都市政府發布的新聞通稿稱,除4號樓還有部分市級和金融相關的機關租用外,新行政中心已經變現資金15億元,全額轉入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償還專項資金專戶,專項用于災后恢復和重建。
大樓設計潛規則
一棟宏大、莊嚴、肅穆的政府辦公大樓,是如何建成的,難道所有政府辦公大樓的設計師,都偏愛宏大、鋪排的建筑風格?事實并非如此。
華立(化名)是一名建筑設計師,他和自己所在的公司,曾參與過多起省級、地市級和縣級政府辦公大樓的設計。華立這樣總結自己的經驗:在中國,設 計政府辦公大樓,最重要的是兩點,第一個標準就是必須符合權力的審美,也就是說,看起來要像政府辦公大樓,否則沒戲;第二個標準就是領導喜歡。
在華立看來,作為甲方的各級政府對辦公大樓的要求,基本上是很類型化的主張。基本訴求是打造區域經濟,做成標志性的建筑。同時,政府辦公大樓一 定要體現政府的政治訴求。它的要求跟以前中國古代帝王對建筑等級的要求相似,強調權力審美,講究中軸對稱性、等級性。無論是哪級政府,對這一方面的要求都 沒變過。
“中國政府建筑,在權力審美上,已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則,你必須按照這個規則行事,否則就沒戲。這是件很恐怖的事。”華立說,簡而言之,就是 必須看起像政府大樓。之前,華立曾參與一個三線城市政府辦公大樓的投標,其中,有一個荷蘭籍的建筑師參與投標,他對中國的情況完全不了解,設計的建筑與我 們反差很大。這個建筑師設計出像街區一樣的政府建筑,說市民可以在其中隨意走動、參觀。但如果這樣去投標,肯定不行。
華立說,政府辦公大樓都有一套固定的建筑語言模式,不是做什么樣的設計,他們都能接受的,其要義是迎合政治審美、權力審美。地方政府在建辦公大 樓的過程中,常會有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比如,有些地方政府在建辦公樓時,會事先參考同一級別的政府是怎么建辦公樓的。通常,他們強調外觀上的威嚴,并且 與權力等級密切相關。如果把政府辦公樓設計成幕墻式、很通透、很開放,方便公民參觀的建筑,是絕對不可以的。所以,中軸對稱、等級性是政府辦公大樓最基本 的訴求。
其次,在功能分布上,也強調權力和等級。比如,大樓方位,一定要坐北朝南,方向必須正,不能偏。其實,不少政府領導對風水的要求是比較嚴格的。 在內部結構上,對于普通人員辦公地方、重要領導和VIP人物的流線通道,要求都比較高。華立坦承,他所接觸的政府,在建辦公樓時,基本沒有考慮市民的訴 求。
而接待市民的辦公區域,一般會與主要領導辦公場所隔離開來,以免產生“干擾”。市民活動的區域也會有一定的限制,比如,信訪部門的辦公地點,會被設計在偏角處,以避開主線。因此,政府辦公大樓在功能審美上也有很多訴求。
在政府辦公大樓布局上,除了強調坐北朝南,還有兩種設計模式。一種是“四菜一湯”式的格局:辦公大樓前面一般會建設一個面積較大的廣場,并配上 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和規劃館四種文化建筑,形成一個所謂的“市民廣場”。有趣的是,現在很多地方政府,往往把辦公大樓與這些建筑捆綁在一起,這是個共 同現象。
盡管對于政府興建辦公大樓的權力審美訴求諳熟于心,但華立和他所在的公司,也有失敗的時候。對于失敗的原因,華立的分析是:首先,通常情況下, 參與政府建筑項目投標的公司比較多,競爭激烈,并不是每次都能勝出。級別越高的政府,參與投標的公司越多,競爭越激烈,有時候,國外的公司也參與其中。最 重要的是,設計方案不符合領導的口味。政府建筑項目的招標程序是:政府通過第三方公司,邀請專家對各個方案進行評估,當然,政府也會派人參與。第三方公司 從中評選出最優的幾種方案,呈交給政府,政府再通過內部會議的形式進行取舍。但有最終決定權的是政府領導,如果設計方案不符合領導的審美要求,再好的方案 也會被否決。
“中國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地方政府的領導很喜歡談建筑,搞得自己像建筑師似的。”華立說,一般,這個過程會有標書,地方的級別越高,標書越嚴 格,甚至有國際招標。但是,也會不斷有變化。因為,政府部門多,要經常開會討論,相互協商。最終,從中標到建筑落地,設計方面的變化是很大的。但是,有些 地方的市長很強勢,一個人說了算,就能定下來。
華立回憶,他們曾參與一個縣級政府辦公大樓的招標項目,前后經過三輪,政府才選出最后方案。華立說,之所以經過三輪,原因很簡單,專家團評選出來的幾個方案,都不符合領導口味,于是,再次招標,再次評估,直到符合領導的要求。
而另外一次,他們曾給一個省級政府設計建筑方案,因為是省級政府,要求比較多,反復修改,歷經2年時間才最后敲定,而此時,設計方案已不是最初的那個樣子了,基本上是幾個省領導集體智慧的結晶了。
因此,華立認為,投標政府的建筑項目,必須要符合政府領導的審美,否則,再好也沒用。這就是在設計中國式政府辦公大樓時的潛規則。
100年不落伍
對于為什么要建外觀豪華的大樓,各地領導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同一個聲音:“為了50年、100年不落伍。”
2007年,央視采訪被網民熱議的幾家豪華政府大樓的相關領導,領導們的說辭異口同聲:“因為考慮到這個政府大樓要用很久,因此,設計時稍微超前了一點,以保證50年不落伍。”
“紅河州政府大樓是看著漂亮,其實辦公條件很擁擠。很多部門都搬出去了。”前段時間,在網上為紅河辯護的云南省紅河州州委宣傳部部長伍皓說,紅 河州當時是為了省錢,才把政府多個部門建在一起,此外,還加了博物館、市民廣場等配套設施,外觀修建得非常漂亮。他當年在新華社工作期間參與調查豪華辦公 大樓時,時任紅河州州長也曾經說過,“很多建筑很快就落伍了,也許就會被炸掉,造成浪費,我們這是為了100年不落伍。”
近年來,國家三令五申,要求黨政機關在修建辦公用住房時,必須貫徹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的精神。
200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知,其中提到,最近一些黨政機關違規修建辦公樓等樓堂館所。有的違反審批程序,擅自提高建設標 準、擴大建筑面積;有的盲目攀比,貪大求洋,搞豪華裝修;有的不惜貸款、舉債,甚至挪用扶貧款、救災款等專項資金修建辦公樓等樓堂館所。
2009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發《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設標準》,要求黨政機關辦公樓建設必須體現莊重、樸素、實用和節約資源的原則;不得 配套建設大型廣場、公園等設施。對于公務員的辦公面積也有相應規定:中央機關的正部級,每人使用面積54平方米;地方機關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正職, 每人使用面積54平方米;縣(市、旗)級及直屬機關縣(市、旗)級正職,每人使用面積20平方米。
盡管如此,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2007年,在網友發起的一次曬曬“各地豪華辦公樓”的活動中,從南到北,都能看到豪華辦公樓的身影。而在山東 滕州的豪華辦公樓中,一個普通科員的辦公室就達到了中央正部級干部的標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維新曾去過很多縣級政府,他說,一個縣長的辦公室就有 200平方米,而且這并不是個案。
劉維新說,目前,國家對地方政府的辦公樓建設沒有標準,資產管理不到位,該不該建辦公樓也不清楚,只要找到錢,一般情況下沒有人反對。盡管,國 家發改委公布了《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設標準》,對各級別公務員的辦公面積作了規定,但是沒有提到裝修標準,而且也沒有提到辦公樓的問題,更沒有相應的處罰 措施。
此外,地方政府建豪華辦公大樓缺少應有的法律監督。從目前我國預算法的相關規定來看,地方政府支出的資金來自財政渠道的,既可是預算內資金,也 可是預算外資金。預算內資金包括兩個來源,一是地方自收自支的財政資金,二是地方和中央共享的財政收入資金。所以,地方大建樓堂館所的資金來源,應當很復 雜,有合法的渠道,還有很多來自企業的贊助等。目前,這方面的精確統計數據很難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