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領導同志在談到“一把手”應當是什么樣的人時說,干部總有更替,任職總有期限,但一個地區科學發展總體方向不能變,科學規劃基本思路不能變,應保持工作連續性和穩定性,每一位領導干部都應該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境界。
“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反過來,地上有了路之后,走的人少了,沒人走了,路也會漸漸荒蕪。如果實踐已證明那是一條康莊大道,后人偏偏不愿走,非得再辟新途,就不是一種理性的態度。
領導干部交替是正常規律,只有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藍圖才能變成現實。如果新官上任,糾結于“功勞算到誰頭上”,放著現成路不走,硬要“走自己的路”,工作連續性就會被打斷,可持續發展就可能淪為“斷斷續續發展”。“尾巴工程”,“半拉子工程”,“前任建后任拆、前人挖后人填”現象,大多由此而生。從路徑選擇角度看,“功成不必在我任期”意味著承前啟后,在正確道路上繼續走下去,不去計較目標到達后功勞歸誰。此等“不變”,絕非保守,而是一種理智,也是一種境界。
“功成不必在我任期”,也意味著在繼承中創新。無論規劃多么有前瞻性,也難以涵蓋現實及未來所有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若是沒有創新,什么都照老樣子來,那是因循守舊,只能走進死胡同。當然,創新不是簡單地搞“無中生有”,而是在繼承基礎上發揚光大,在落實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沒有繼承,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所謂“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很可能成為撞大運。繼承也不是以前怎么做今天就怎么做,前人說多少今人就做多少,沿著前人之路亦步亦趨,而是放眼現實,有所取舍,在實踐中完善。
“功成不必在我任期”更深層意思還在于,既要干好在任見效之事,又要干好后任才能見效之事。據說有種毛竹,最初5年里,它總是向地下生根,根系可伸展出幾公里,人們幾乎看不到它有什么變化。第六年雨季到來時,毛竹終于鉆出地面,之后就像施了魔法般以每天近兩米的速度生長,一直長到30米高。試想,沒有長時間根系培養,哪來日后快速成長?經濟和社會發展,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任期”意識過濃,太看重任內政績,就可能放棄“根系”培養工作。
歷史是條長河,“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是社會進步的結果。然而,我們也不能忘了,今天勝于昨天,既不等于“昨天”一無是處,也不全是今人功勞。站在前人肩膀上,“今天”才能比“昨天”走得更高更遠。同理,“明天比今天好”,得看今人怎么干。今人多做“根系”培養工作,“明天比今天好”才能成為必然。若是急功近利、寅吃卯糧,殺雞取卵、竭澤而漁,“明天”怎樣就要打個問號了。“功成不必在我任期”,就蘊涵著這種歷史觀、發展觀、功德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