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中國社科院進行了一場沒有領導致辭的新聞發布會。
報告廳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手舉墨香仍存的《2012社會藍皮書》表示,此舉的目的是想讓與會者獲得的都是“干貨”。
城市化水平超過50%,無疑是其中最大的看點。
據《2012社會藍皮書》,2011年中國的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首超50%,城市化將引領中國進入新成長階段。
這是一個歷史性坐標。但生活經驗告誡我們:行百里者半九十。這是一段沒有捷徑并充滿挑戰的歷程。
“城市社會不是簡單的城鎮人口百分比的變化。”正如中國社科院學術委員、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李培林強調的那樣,人們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職業結構、消費行為以及價值觀念都會隨之發生極其深刻的變化,處在結構變化彈性很大的中國,仍是機遇和挑戰并存。
半吊子城市化
13億人口的中國,一只腳已經踏入了城市化的大門,但前路仍未知。
在人口城市化率上,中國用30年走完了歐洲近百年才走完的城市化進程。1979年,城鎮化率為17.9%。2000年,這一比例為36.2%。近十年來,這一比率飛速發展,城鎮人口以每年2065萬的速度遞增,在2010年達到49.7%。
拿到2011年中國城市化人口數據時,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陸學藝憂心忡忡: “從國際經驗來看,當城鎮人口的總數超過50%以后,朝向完全城市化進程邁進的步伐會更快,預計2050年這一數據會超過70%或者80%以上。但現在國家在社會政策方面、社會體制改革方面還遠遠跟不上這個需要。”
中國社科院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課題組最新的《2011年中國民生及城市化調查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城市化中存在地方政府過度干預下的“行政城市化”、城市高速擴張下的“房地產城市化”、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流動務工的“隱性超城市化”和農村居民居住在城市卻無法享受城市待遇的“半城市化”等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長陳秀山對《科學時報》記者表示,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如何協調、城市之間如何更均衡發展、社會管理中的科學化和人性化問題等,都值得深思。
社會距離難跨越
城市化進程中,從農村到城市,地域的跨越是一步,但心理距離的跨越尚需時日。
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課題組還進行了一項有關城市化過程中社會融入問題的有意思的調查。
研究人員對1936名被調查者進行城市居民之間、農村居民之間以及城鄉居民之間的交往意愿調研時發現,在是否愿意與對方聊天、工作,成為鄰居、親密朋友這些一般層次的交往中,城里人對交往對象的城鄉身份并沒有太多區分。
但在形成深層次的社會關系,如結為親家等方面,僅不到3/4的城市居民能接納。
“在社會保障、社會遷徙、社會參與等城市化進程可能引發的問題中,歸屬感和社會融入問題非常突出。”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發展研究室主任、課題組負責人李煒說。
在陸學藝看來,政府和社會組織在這一融入過程中,應建立公共的服務體系,增強城市化中公共社會責任感和信任度,從而化解這一距離和矛盾。
政府準備不足
“政府在城市化問題上準備不足,很多政策措施反而變相加劇了城市化壓力。”李煒指出。
近期頻發的校車事故或可見一斑。
“從農村到小城鎮、小城鎮到大城鎮的遷移過程中,很多農村學校生源不足,學校越來越集中。”李煒表示, “當一個縣有幾千個孩子須乘校車才能完成學業時,校車事件發生了。”
此外,在人口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中,城市社會的基層管理機構并沒有相應變動。
陸學藝表示,2000年我國有659個城市,但經過十年快速城市化,2010年我國城市數量卻減少到了653個。1978年,我國城市人口為1.7億,有4444個街道辦事處;而2010年,我國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到了6.6億,街道辦事處數量卻僅增長到6923個,平均一個街道要管理9.6萬人。
“行政體系的框架跟不上,會很容易造成城市化中社會管理的問題。” 陸學藝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