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19日發布的2012年社會藍皮書《201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稱,2011年是中國城市化發展史上具有里 程碑意義的一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首次超過50%。這標志著中國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成長階段,城市化成為繼工業化之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基于這一判斷,數位經濟學者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為了適應城市人口比重超過農村這一新形勢,國家應該盡快在社會政策方面加以配套,以促進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在發布會上,中國社科院學術委員、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李培林說,從中國社會轉型的角度看,中國目前仍然處于結構變動彈性很大的階段,仍然充滿著機 遇。中國未來的發展必須尋找新動力。而城市化推動、國內消費的推動、社會體制改革的推動,將成為未來二十年中國改革和發展的新動力。
“我們今年總報告的主題就是城市化引領新成長階段。”李培林說,今年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過鄉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過50%的具有里 程碑意義的一年。中國從一個具有幾千年農業文明歷史的農民大國,進入城市社會為主的新成長階段,這種變化不是簡單的一個城鎮人口百分比的變化,而是意味著 人們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職業結構、消費行為以及價值觀念都會隨之發生極其深刻的變化。換句話說,城市化將繼我國工業化之后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引 擎。
然而中國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并不是沒有代價的。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表示,中國城市化的進度與工業化進程的 不斷加快是分不開的,但是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因此有一部分人口會隨著經濟增長在城市與鄉村間不斷移動,這也充分表明我國發展仍有很大空間,仍有很多消費 需求在等待創造。但是經濟增長不能光是數量擴張,還應該是質量的加強。我國現在面臨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就業的較大壓力,因此將來一段時間怎樣解決新生勞動力 就業,尤其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這部分人口的就業是急需研究解決的問題。
河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昌平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現在的城市化是“兩要兩不要”,要農民工的勞動力不要農民工,要農民的土地 不要失地農民。農民進入城市而不能享受市民待遇,這樣的城市化率沒有意義。去除沒有享受市民待遇的人群,現在的城市化率估計只有40%。
總而言之,專家們認為當前農民工向市民轉化仍面臨著多重困難,如果不加以解決,就很難保證城市化對經濟和社會的推動效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陸學藝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特別是近十年,每年的平均速度達到了1.35個百分點,所以現在到了臨界點。從發達國走過的歷史來看,超過了臨界點以后城市化速度還要加快。
“城市化是好的,但問題在哪兒?在社會政策方面、社會體制改革方面還遠遠跟不上需求。”陸學藝說,比如街道辦事處,1978年中國只有1.7億 城鎮人口的時候,有4444個街道辦事處;2010年有6億多人了,街道辦事處就只有6923個。1978年的時候,一個街道管4900人,現在一個街道 平均要管理9.6萬人,而且有管理幾十萬人,甚至上百萬人的街道。“為什么現在社會管理容易出現問題,就是因為框架跟不上。”
更重要的是,現在農民工體制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陸學藝說,現在出了一些矛盾和沖突,如果農民工體制不能解決還拖下去的話,對城市的管理是有影響的。這還要求社會保障要跟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