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12月18日訊繼11月喜獲“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單位”稱號之后,在12月16日召開的山東省第15屆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單位、標兵個人命名表彰 暨新聞發布會上,濟南市市政公用事業局又榮獲“山東省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單位”稱號。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市市政公用局牢固樹立“民生為先、服務為本”理 念,大力推進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有力促進市政公用事業健康、快速、持續發展?!肮珯嗍姓毙貞汛髳?,處處踐行公益,以拳拳公心贏得民心,打造出“責任市 政、放心市政、滿意市政”的服務品牌。
順應百姓期盼 一切為了群眾
“十大服務理念”創新社會管理
在城市化進程加快,公共資源短時間內難以滿足百姓需求的前提下,如何進一步為人民服務,切實密切干群關系,解決黨群矛盾,提高執政能力?
在連續開展市政服務基礎年、改善年、提升年、標準年活動之后,市市政公用局今年推出優質服務年活動,旗幟鮮明地堅持“民生為先、服務為本”,打 造“為政以公、為權以公、為民以公”的公權市政,探索出創新社會管理的“十大理念”?!笆蠓绽砟睢眻猿诌\用新時代思維,把握群眾需求,提高百姓幸福指 數,成為護佑民生福祉的“和諧典范”。
未雨綢繆,民意調查制度因此應運而生,他們委托權威第三方開展市政公用行業滿意度調查,聽居民意見,讓群眾監督;為解群眾燃眉之急,他們將5家 公用企業服務熱線與12319熱線整合優化,形成24小時熱線服務體系;為消除百姓家中隱患,他們今年免費為百姓更換10萬支到期燃氣表;為減少百姓“挑 燈接水”,他們今年改造20個供水低壓片區……
市市政公用局要求,一切以百姓利益為重,將來自于公眾的公共權力用于為公眾利益服務,把實現國家和群眾的幸福作為自身責任。目前,濟南水質監 測、水體污染防治與治理、標準化服務、道路文明施工、綜合管廊建設、地下管網信息化管理等處全國領先水平。據統計,12345、12319熱線關于市政公 用行業的投訴量今年以來同比下降65%,市民對市政公用服務總體滿意度升至88%。
職業道德建設融入發展大局
“十大惠民工程”提升生活質量
濟南市政公用事業近年來取得長足進步,但由于歷史欠賬大等原因,還不能有效滿足市民需求。市市政公用局局長賈玉良表示,市政公用事業除加快自身 發展外,必須以百姓利益為重,努力解決好新形勢下的民生服務問題。為此,市市政公用局將職業道德建設融入發展大局,把強化服務保障民生和提高服務意識作為 職業道德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去年推出“百千萬民心工程”的基礎上,結合今年“創先爭優”和全市“深入基層、服務群眾”活動,市市政公用局精心組織,推出飲用優質地下水、 居民用水水質提升、過街人行天橋建設等“十大惠民工程”。工程不惜代價、不計成本、不講條件、不遺余力推進,已完成總計劃量的112%。今年,市市政公用 局在全國首推城市供水、供氣、供熱、12319熱線等8個行業服務標準,形成覆蓋全行業、規范化的服務標準體系,有力推動整個系統主動服務、創新服務、規 范服務和延伸服務。
截至今天,市市政公用局已在145個社區設立現場辦公聯系點,為群眾解難題4000余件,為民服務實現由被動到主動,由間接到直接,由部門牽頭 到現場協調解決的“質變”。賈玉良表示,未來兩年市政公用局將在市區全部的458個社區建立聯系點。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局長辦公會每月定期專題研究調度, 限期辦理。“局長熱線”每周四推出,由局領導班子成員輪流接聽12319熱線,帶著感情噓寒問暖。“局長熱線”已接聽電話千余個,被百姓稱為“出氣線”、 “消氣線”、“和諧線”。
社會參與合作 科技護佑民生
“十大服務制度”增色宜居濟南
加快發展、優化服務是市政公用系統近些年最緊迫的任務。市政公用系統不斷總結創新,提煉出信息公開、民意調查、熱線服務、公眾開放、社區辦公、 座談懇談、社會監督等為民服務工作“十大制度”?!笆蠓罩贫取狈e極探索由社會參與合作的公共服務新模式,努力推動科技保民生。這些經驗做法,先后被 《中國紀檢監察報》、《中紀委黨風廉政建設》、《山東省反腐倡廉建設研究》等刊物刊載。
著眼于提高市民生活品質,市市政公用局大力推進“智慧市政”建設,借助物聯網技術實現對水、氣、熱、防汛、路燈等市政公用行業的全時監控和應急 處置。市市政公用局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讓濟南在全國率先實現單燈控制。所需4000多萬元投資均由節能效益償還,沒花政府一分錢。市供排水監測中心正 在申報全國供排水行業第一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由市市政公用局承擔的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穩步推進,將建設切實可行的飲用水安全保 障體系。市市政公用局大力推進水環境治理、空氣質量改善和供熱計量節能等工作,承擔全市90%以上的COD減排量。如今的濟南,天藍水清,滿城風景?!俺? 市形象不僅是高樓大廈、廣場公園,還是平民百姓的起居飲食、生活環境。”賈玉良表示,將緊抓惠民主線,以更務實的作風,帶著責任和自覺為改善民生做更多實 事,將黨委、政府的關懷送到百姓身邊,讓他們共享時代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