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住房、收入、保障,究竟誰決定生活滿意度
時間:2011-12-12 10:29:04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作者:李力言
從“逃離北上廣”到“逃回北上廣”,在北京、上海、廣州這三個中國現代化、城市化最前沿城市,人們的生活與命運常常成為觀察當下中國人生存發展狀況的一個窗口。北上廣的人們到底過得怎么樣?日前,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北上廣個人生活感受”民調訪問了北上廣2001位市民,試圖給出一些回答。
盤點這次調查的數據和分析,筆者發現存在一個“悖論”。一方面,個人滿意度與收入水平正相關,關于“個人住房”、“個人收入水平”、“社會和福利保障”這三項指標,低收入階層不滿意度明顯高于滿意度,高收入群體滿意度達八成左右;另一方面,群體滿意度并不隨著收入水平水漲船高。體制內人員即黨政事業單位的“公職就職者”的“個人住房”、“看病就醫、學習就業”等6項指標的“滿意度”,均高于其他職業人群;而平均收入水平高于體制內人員的“自謀事業者”和“外企就職者”則表現出對未來的憂慮,“社會福利和保障”滿意度均不到30%。
這樣的調查結果很值得注意。在快速變化的現代化都市,人們的生活感受或者說幸福感,有其不變的一面,那就是收入水平和物質條件依然是重要基礎;但更有其變化發展的地方,幸福的構成要素更加多元,也更加復雜,如同一幅色彩斑斕的拼圖。
就個人而言,收入只是構成幸福的一個要素,社會保障、社會參與、生活服務、人生價值、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指標也在影響著人們對幸福的感受,這恰如馬斯洛需求曲線的不斷攀升過程;就社會而言,滿意度、幸福感的確立,固然離不開財富的創造,但穩定預期、社會公正、分配公平等方面的權重也在不斷上升。也就是說,幸福感需要個人努力,同時也有社會比較。
“體制內更滿意”,不僅是體制內人員的主觀感受,也反映出在目前的利益分配機制下,“體制內”群體更有優勢,更能占得先機,在發展上也有更大空間,這催生了“進入體制”的強烈愿望,也導致一些人“體制外生存”的心理焦慮。這與近年來“公考熱”高燒不退、安排自己人進機關事業單位的“蘿卜招聘”層出不窮等現象是吻合的。
因此,無論是調查顯示的“體制內更滿意”,還是調查得出的“三城市居民對公共服務評價不高”的結論,都在提醒社會決策者、城市管理者,以更加與時俱進、以人為本的眼光來審視今天的“幸福拼圖”。借用“蛋糕論”來說,既要做大蛋糕,也要把蛋糕本身做得更為豐富多彩,錢包鼓起來只是一個方面,服務保障強起來、精神生活多起來也不可或缺,以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更要把蛋糕分好,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實現公共服務和資源均等化,打破體制優勢、制度壁壘等造成的社會不公現象。只有用公平正義的“拼法”拼好幸福拼圖,才會讓社會成員普遍感到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