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6日,第五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在北京舉行。伴隨著此次峰會的召開,“2011中國城市化典范案例”評選揭曉——
憑借前瞻、為民的規劃理念及生態環保、宜居宜業的創新創意和高效、開放的開發建設,嵐山區成功躋身此案例評選,并一舉摘得“2011年中國城市化新興濱海城市典范案例”桂冠,成為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區縣。
嵐山獲此殊榮,并非偶然。作為一個年輕的新區,長期以來,嵐山以“大漁村”的面貌示人,在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的東部沿海地區,一直給人相對較弱的印象。
然而,經過“十一五”期間的潛心發展,嵐山城市建設已今非昔比:規劃、建設、開發、管理,一步一個烙印,步履堅實的嵐山,經歷了一場破繭成蝶的嬗變。
聚焦嵐山嬗變,其背后又演繹著怎樣的精彩?產城、港城、港產三者和諧相處、有機并存,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嵐山,如今,不一樣的嵐山仍在變。
一個濱海宜居宜業城市的愿景
工業化大潮的涌起,對濱海城市發展之路的選擇提出了考驗,似乎總是令濱海名城的夢想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
嵐山,靠山面海,是一座新興臨港濱海城市,自20世紀90年代就曾提出“建設北方小香港”的夢想,建設一座美麗的濱海宜居宜業城一直是嵐山人的愿景。但伴隨工業化大潮的涌起,對于眼看就要陷入重化工業圍困的嵐山,這樣的夢想,似乎奢侈而遙遠。
嵐山海域港闊水深,終年不凍不淤,海岸線總長25公里,適港岸線12.8公里,是天然深水大港良址,1989年國務院批準實行一類口岸開放,目前已建成5000噸級以上泊位20個,吞吐能力5000多萬噸、遠期規劃能力3億噸,與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擁有發展臨港重化工業的獨特優勢。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進大出型重化產業發展向沿海港口地區轉移,一批國家、省、市重大產業布局紛紛落戶嵐山,如山東精品鋼鐵基地、魯南臨港產業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日照市臨港重化產業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