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解讀糧食產量“八連增”:邁上11000億斤新臺階
時間:2011-12-04 19:20:02
來源:人民網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我國糧食產量達11424億斤,這意味著邁上了11000億斤的新臺階。再創新高的糧食產量如何構成?好形勢是怎么獲得的?明年糧食生產前景如何?4日,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陳萌山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解讀。
糧食種植面積、單產、總產實現“三增”
據陳萌山介紹,今年糧食種植面積約16.59億畝,比去年增加了1044萬畝;平均畝產344.4公斤,比去年提高了12.8公斤;總產量11424億斤,比去年增產約495億斤。
尤其是,糧食總產跨上11000億斤的新臺階,連續第五年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實現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八年增產,單產和總產均在去年大幅增加的基礎上再創歷史新高。
“今年糧食不僅季季增產,三大糧食作物都增產,而且基本實現全國均衡增產,這在我國糧食生產的歷史上是不多見的。”陳萌山表示。
分季節看,夏糧、早稻、秋糧三季糧食季季增產,前20年只出現過7次。其中秋糧增產約404億斤,占全年糧食增量的81.6%。特別是今年三季糧食單產均創歷史最高水平,這在歷史上是首次。
分品種看,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全部增產,為近20年少有。三大糧食作物共增產445億斤,約占全年糧食增量的90.1%。特別是玉米和稻谷兩大高產作物增產明顯,總產量分別增加290億斤和101億斤,分別占全年糧食增量的58.6%和20.3%。
分區域看,全國基本實現均衡增產,東北四省區增產貢獻突出。全國31個省份中有29個省份不同程度增產,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安
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南、云南、甘肅、寧夏、新疆等15個省份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其中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四省區糧食增產量占全國增產總量的
56.0%。
五大因素打造增產“成績單”
據陳萌山分析,今年糧食生產起點高、難度大,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十分不易。主要得益于五個方面:
——政策力度前所未有。今年國家進一步加大了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在全國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農業“四補貼”規模比去年增加14.7%,糧油大縣獎勵增加40億元,大幅提高并及時公布小麥和稻谷最低收購價,及時下撥農業生產救災資金35.8億元。
——指導服務及時到位。農業部制定實施了分品種、分區域、分農時的生產技術方案,在全國開展穩糧增糧科技服務活動,組織全國1萬名專家和35萬名農技推廣人員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抗災增產關鍵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為糧食增產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抗災救災扎實有效。各級農業部門強化災情預測預判預警,及時查土壤墑情、作物苗情和病蟲情,因地制宜提出科學防災減災措施,適時啟動應急響應,配合財政部門及時下撥農業生產救災資金。初步統計,今年1至9月因災損失糧食717億斤,同比減少26億斤。
——高產創建帶動明顯。各地以萬畝示范片和整建制試點縣鄉為平臺,展示示范集成推廣高產優質品種和配套栽培適用技術,輻射帶動大面積平衡增產。全國950個小麥萬畝示范片平均畝產比所在縣平均畝產高285斤,270個早稻萬畝示范片畝產比所在縣高244.2斤。
——氣候條件總體有利。北方冬麥區2月下旬冬小麥返青起身和5月上旬抽穗揚花的關鍵期旱情得到及時有效緩解;長江中下游夏旱影響有限且較快得到緩解;東北西部、內蒙古東部等常年干旱多發區降水偏多、光照充足;洪澇災害偏輕發生,登陸我國的臺風強度較弱。
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今年糧食生產克服了北方冬麥區冬春連旱、長江流域旱澇急轉、西南地區嚴重干旱等災害影響,在高起點、高基數的情況下實現了‘八連增’,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陳萌山說,從國內市場供應看,糧食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物資。今年糧食實現“八連增”,為“十二五”糧食生產開了個好頭,有利于保障糧食有效供給和糧食市場平穩運行,對于抑制物價過快上漲、管理好通脹預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從國際環境來看,目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十分復雜,國際經濟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特別是今年以來,多個國家糧價出現暴漲暴跌甚至因為糧食危機引發社會動蕩。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對平衡全球糧食供求、穩定國際市場價格也具有重要意義。
陳萌山還表示,明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一年,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一年。目前糧食產量基數已經很高,生產成本大幅上升,種糧效益仍然偏
低,氣候條件存在很大不確定性,農業防災減災壓力加大,各種支撐要素已繃得很緊,在高起點上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任務十分艱巨。
陳萌山說,促進明年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基礎是穩定面積,重點是提高單產,關鍵要依靠科技,核心是抗災減災。農業部門將緊緊抓住關鍵季節、主要作物、重點地區和重大技術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強化措施落實,千方百計鞏固和保持糧食生產發展的好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