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和天津,誰是中國的第三大中心城市,一直存在很多爭議。
在中國的城邦競爭中,環渤海經濟區的中心天津,稱譽為“北方上海”,珠三角經濟區的中心廣州,則是百年商埠,一南一北兩大經濟重鎮,歷來都是一時瑜亮。從2010年的GDP排名上來看,天津緊跟廣州之后,大有后來居上的勢頭。本期我們以天津與廣州的對比為例,意在解析中國區域從東至西,從南至北的競爭格局之變,我們發現,在同等位勢下,區域之間的競爭不僅是速度的較量更是質量的對決。
日前,全國各省區公布了前三季度數據,其中天津的GDP增速最快,達到了16.5%,幾乎同時,在南海之濱,廣州召開了建設南沙誓師大會,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親自出陣,誓言將南沙新區打造成珠三角乃至全國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區域,造就歷史檢驗的“偉大作品”。
就經濟總量而言,廣州領先天津半步,但是,天津的發展速度驚人。如果按照目前兩地的增長速度,則天津五年后即可超過廣州。
廣州與天津,不僅是當下的重要競爭對手,更是晚清和民國以來的南北諸城中的兩朵奇葩,追本溯源,其競爭已達百年之久。作為曾經的“北上海”,天津一度風頭無二,而自民國后期至新中國時期,廣州則一直后來居上。時至今日,則又是新的起點。
天津有濱海,廣州有南沙;天津舉辦過達沃斯,而廣州召開過亞運會。一時得失,難以分出高下,唯有關注未來。從中國第三城的競爭中,隱約可見中國未來區域發展的格局。
速度與質量的對決
這是一場速度與質量的對決。
在2010年的各大城市GDP總值中,廣州為10604.48億元,天津為9108.83億元。就經濟總量而言,廣州略勝一籌。然而就增速來看,天津卻遠超廣州。自2008年至2010年,廣州連續三年的增速分別為12.3%、11.5%、13.0%。天津分別為16.5%、16.5%、17.4%。經濟增速為國內罕見。
廣州與天津,代表了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兩種模式,一個以快取勝,一個則注重發展質量。
天津高速增長背后,是固定資產投資的瘋狂增長。自2008年至2010年,天津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分別達到增長47.4%、42.5%和30.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是GDP增速的幾倍。而其固定資產投資率的峰值,更達到了70%以上。經濟增長過于依賴投資。
自2008年至2010年,廣州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分別是12.9%,22.3%和22.7%,其固定資產投資的最高峰值,也不過是30.8%,為國內極少數固定資產投資低于三分之一的城市。
廣州雖然發展速度稍遜于天津,但是真實經濟效率,卻高出天津。天津的高速增長,很大原因在于其直轄市的地位,天津濱海新區成為國家戰略之后,國家在天津布置了大批重點工業項目。
濱海新區從一出生就“風華正茂”,諸如金融改革實驗區、港股直通車、“百萬噸”大乙烯、空客等大項目,都落戶天津濱海,2010年天津濱海新區的“十大戰役”,總投資就達1.5萬億元,幾乎等于兩個天津。這種優勢,是廣州無法比的。目前,有20多家中央企業與廣州合作,而天津,則有70多家,在吸引世界500強方面,天津有12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濱海新區,而廣州則不到天津的一半。從某種意義上看,天津的高速發展,是國家的政策紅利所致,而非內生性增長。
天津的大投資,大項目模式,雖然能夠短期內拉動經濟,但是,過于依賴大型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投資,而缺少內生性、競爭性企業,是天津的硬傷,天津比較著名的企業如OTIS電梯,王朝葡萄酒都是合資企業,天津缺少本土成長的強勢企業。
廣州的優勢,貴在富有活力。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2010年廣州的三次產業比重為1.8∶37.2∶61.0。而同期,天津的三次產業比重為1.6:53.1:45.3。第三產業最有活力,它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61.2%。為三大產業中的最高。而天津對經濟貢獻最高的是工業,貢獻率達到63.5%。在民營經濟的發展上,廣州則遠遠領先于天津。廣州雖然沒有像深圳那樣,產生眾多民營經濟巨頭,但是,廣州開放而廣闊的市場,亦造就了繁星般的民營企業。2010年,廣州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5677.52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5%。而天津多年以來,非公經濟的比重都不到40%,基本是國有經濟一手遮天。
同病相憐的“老二”
從區域位勢來看,天津與廣州這對互為競爭的兄弟,亦有同病相憐之處。
無論是天津還是廣州,單論個人城市的實力,都是中國內地屈指可數的重鎮。可惜,一山更比一山高。長期以來,天津都躲在北京的陰影之下,而廣州在領先嶺南千年后,又被香港后來居上,世事變遷,如白云蒼狗,非人力所及。
如何在無法掙脫老二宿命的情況下,繼續高歌猛進,對兩個城市同樣都是漫長考驗。
從某種意義上說,廣州是一個被撕裂的城市。在大珠三角經濟圈中,香港是毫無爭議的領袖,是珠三角的發動機,和經濟、文化中心。2010年香港的生產總值仍然大幅領先于廣州,位居中國兩岸三地的城市之首。香港特殊的體制,強大的經濟實力,無與倫比的開放度,國際化的胸襟,也是廣州無法比擬的。
在珠三角經濟區內,廣州雖然是欽定的中心,但是,隨著深圳的崛起,珠三角逐步上演了雙雄爭霸的故事,兩地產值非常接近。而從人均生產總值上看,深圳則超過廣州。
在經濟活力方面,深圳更是優于廣州。華為、中興、騰訊、比亞迪、萬科等眾多頂級內生性企業紛紛崛起于深圳,其中,華為和萬科,則已經是千億級世界巨頭;而廣州缺少富有競爭力的內生性企業巨頭,在高新技術產業和金融領域,深圳亦領先廣州。
而在珠三角內部,由于珠三角城市群的各自起飛,廣州在很多領域,反而局部落后于珠三角的一些城市,如佛山和東莞,在制造業領域,則遠比廣州發達。改革之初,廣州的經濟總量,大約占珠三角總量的70%,時至今日,廣東的經濟總量,卻只占珠三角的30%,剛好倒過來。港珠澳大橋的修建,將更使廣州的作用被邊緣化。
天津與北京,命同一線,兩個接壤的城市同為直轄市的情況,在全球絕無僅有。但是,無論在京津唐還是環渤海區域,天津都是名副其實的老二,無論是政治地位,還是經濟總量,北京都遠遠超過天津,這是天津上百年來的宿命。
雖然國家對于京津唐都市圈作了重新定位,有意將天津培養為未來的經濟中心,但是,按照目前各自的發展速度,天津要趕上北京,可能需要10年以上,縱使如此,天津亦不過是在重復北京的老路。雖然天津最近幾年的濱海新區發展很快,但是,其企業來源主要是國外巨頭和大型央企,北京雖然是央企的大本營,但是,在競爭性企業領域,亦有所建樹,如聯想、搜狐、新浪、新東方等巨頭,都產生于北京,而天津,在競爭性領域,則乏善可陳。北京服務業比重,高達75%,基本達到了世界性城市的水平。而在這個方面,天津遠無可比。
在未來,天津要取代北京成為環渤海區的經濟中心,必須要有自己的內源性企業,需要營造富有活力的競爭環境,如果天津仍然以目前的“外企+央企”的模式立市,則天津與環渤海其他城市之間,只有競爭,沒有互補。北京方面不可能把全部的央企都轉移到天津,現在很多央企與天津的濱海新區仍在蜜月期,一旦蜜月期結束,天津的高速增長將難以為繼。
作者系長江商學院前高級研究員、青年學者,致力于國家與城邦競爭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