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中國城市化的綠色抉擇
時間:2011-11-22 13:57:01  來源:城市化網  作者:論壇報道/顧晴 

d9758a39421e004166102447269b4063.jpg

    10月25日, 第十七屆中國城市化論壇在淮安市清河區中國城市化史館隆重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中國城市化的綠色抉擇,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委指導、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淮安市清河區人民政府、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聯合主辦,中國城市化史館承辦。

    第十屆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榮譽主任毛如柏指出,中國當前綠色生態城市建設尚處探索階段,應重視研究城市化體系建設,解決推進綠色城市化建設中所遇到的問題和挑戰。

    論壇上,與會的領導專家學者從宏觀、微觀、歷史、現代、理論、實踐等多角度就中國綠色城市化是個系統工程、城鄉統籌是綠色城市化的應有之義、快速城市化與保護水生態、綠色城市化要從我做起、綠色城市化的幾點思考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熱烈的探討。淮安市清河區委書記王海平表示,清河區將借本次論壇為契機,吸收各位領導和專家在綠色城市化方面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理念,不斷鞏固清河新城新型城市化的內涵,努力把城市建設得更加美好,讓人們生活得更加幸福。

毛如柏:綠色城市化的幾點思考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委原書記、第十屆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榮譽主任 

    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提出工業化的過程中,城市化是一個必然的需求。目前我國城市化水平達到了49%,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有六億人口居住在城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村人口還要不斷向城市轉移,向城市集中。按照十二五規劃,要提高四到五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從今年算起,五年時間,將有五六千萬農業人口進入城市。從國際上來講,這將是一個國家甚至兩個國家的人口。這就給我們帶來了如何把這些人口不斷轉移到城市的問題。如果按照現在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普遍達到80%來測算,就更是一大難題了。

    雖然我們國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但不可能完全讓我們運用。我們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在國際上來講是非常低的。這又給我們城市化的進程提出了新的挑戰。因為一個人到城市來居住,生活消耗可能是農村生活的一倍到兩倍,甚至更多,也就是說,需要付出更多的資源來支撐城市化的進程,但是我們的資源是有限的,我想這是我們遇到的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由于我們的經濟發展過程、城市化進程,還不能夠從嚴格的環境保護的角度來推進,因此我們又遇到了環境容量的壓力。

    這些都是我們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時期,我們要去探索如何推進城市化進程,所以,有幾個問題建議研究者,各個協會、各個領域的專家們,還有我們城市的建設者們、領導者們去思考。

    首先,中國城市化的體系應該是什么樣的。城市具體的領導者想的是怎么建設好城市的問題。但是城市化是指這個城市今后的發展應該走出一條怎樣的道路,應該形成一個什么樣的城市體系,這應該首先研究清楚。從國際上來講有很多經驗,也有很多教訓。像墨西哥城,被認為是一個病態的城市化。那么我們應該形成什么樣的城市化?這是需要探討的。應該有明確的概念和背景,才能夠促使我們城市的每一個建設者們按照這樣的思路去做。

    第二就是推進綠色城市化的進程一定要從區域性的角度去思考。綠色城市的很多理念一定體現區域性的概念。比如說,水生態一定是一個區域性的問題。城市要使用綠色能源,一個城市能不能做到完全是綠色的必須在一個固定的范圍內來思考能源系統是什么樣的。如果沒有區域的概念,單純從一個城市的角度出發,會帶來很多弊端,帶來重復建設的問題。恰恰我們的國家在能源上存在很多局限性,所以應該從更高的、更大的層面去思考綠色城市化進程。

    具體到城市建設來講,一定牢牢把握住綠色、節約、低碳,并且貫穿到城市建設的每一個環節。有專家認為,要貫穿到城市的規劃、城市的建設過程以及城市的管理中,也就是說做什么都要體現綠色。城市建設者在建設城市過程中,一開始就要把很多問題想明白,這樣才能在規劃、實際工作、后續管理中間把這些理念充分體現出來。現在講低碳,出現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交通和建設領域,還有就是我們自身的生存。低碳首先是人員消耗的節約,這是低碳中最重要的一條,如果這個解決了,低碳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我們在城市建設中,應該想辦法讓人們對于低碳的理念感興趣,要推進低能耗建筑。以賓館為例,我們的三星級賓館,絕對可以比得上他們的五星級賓館,他們的三星級賓館就相當于我們的一星級賓館,沒有什么豪華的大堂,就是把空間充分利用起來。這就是理念,或者說我們講究的到底是什么?如果說設計理念改一改,就是要節能,要低碳,這就完全是兩個概念,一定要從這樣一些環節上去做。沒有這樣的調整,要做到綠色城市很難。

    第四,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內涵的發展和城市質量的提高。城市的發展一定要重視把歷史的、人文的東西考慮進去。我們不能再將轉移到城市中的產業工人叫做農民工了,他們就是建筑業的產業工人,將來是要居住在城市的,城市能給他們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和環境,他們能不能在新的城市和我們長期居住在城市的人享受到同樣的資源,享受到同樣的現代文明?在老齡化問題已經顯現,并且未來十年還將更加嚴峻的形式下,城市為老人能夠做什么?等等這些都應該在城市化進程中應該考慮進去的因素。

    推進城市化,在中國遇到了嚴峻的挑戰,面臨著很多的困難,需要我們的建設者們,我們的專家在這個問題上提供更好的辦法,更好的政策,來幫助我們把城市發展推進。

李秉仁:綠色城市化是一個系統工程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原總經濟師、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副會長、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副會長  

    我國正處在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十二五”規劃綱要確定了城市化水平提高4個百分點的發展目標。在這一歷史階段推進生態城市建設,對于貫徹節約資源、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我們探討綠色城市化就必然涉及到生態城市。為什么要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這是人們對城市發展規律的認識,對城市發展過程的認識,而引發的思考。在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之后,工業化進程推進了城市的迅速發展。短短300多年的時間,少數西方發達國家就消耗了大量的資源能源,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使全球面臨著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的巨大壓力,人類家園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問題。顯然,這樣的發展模式,這樣的城市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很多科學家、政治家、社會學家和有識之士陸續提出了人類文明的低碳生態發展方向。這使得城市發展模式面臨著轉型的抉擇。毫無疑問,轉型的方向就是發展生態城市。

    從我國城市發展,特別是大城市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諸如土地資源緊缺、住房緊張、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也使我們認識到城市發展模式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美刊(《參考消息》2011年9月30日)一篇關于中新天津生態城的報道指出,中國亟需新的城市模式。隨著中國經濟的繁榮,許多城市的空氣和水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由于越來越富裕的城市居民需要更多的汽車、住房和電力,環境會隨著汽油和煤炭消耗量的不斷增加而日益惡化。為了避免這種可怕的局面,中國的城市規劃者近20年來一直在研究更加環保的城市發展戰略。中國至少100座城市開展了生態城市行動。

     建設生態城市,要從規劃開始。生態城市規劃應是充分分析環境和資源等各種條件因素,充分利用生態技術,創建資源節約利用,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生態城市。今年9月9日,國際設計聯合會、光華設計基金會等機構在瑞士舉辦了“綠色設計國際論壇”。這個論壇給予我們啟示,如果我們將城市的所有組成要素(例如建筑、交通、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等)視為產品的話,那么通過綠色設計創造的綠色產品(綠色社區、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等),就構成了綠色城市,也就是生態城市。對于城市來說,我們可以將“綠色設計”視為“綠色規劃”。按照綠色規劃建設的城市,就是綠色城市,就是生態城市。建設生態城市,可以有效地改善和保護日益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大程度地節約資源,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減少排放,這也是我們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

    為了推進生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我國已經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節約能源法》1997年11月制定,2007年10月修訂,2008年4月1日起施行。《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公共機構節能條例》2008年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06年8月6日,國務院發出《國務院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2007年5月23日,國務院發出《國務院關于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也制定了相關部門規章和政策規?定。

    此外,住建部與財政部還聯合推行了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推行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每個示范城市國家財政將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推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補貼和北方地區熱改;推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改造與監測;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能效測評機構和綠色建筑標識制度;推廣“節水型城市”活動;推行“無車日”活動和評選綠色交通城市。如果我國能及時走綠色交通道路,大力發展綠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將可以減少20%的二氧化碳排放……

    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雖已開始實踐,但仍然處于探索之中。我們在借鑒先進國家經驗教訓的同時,一定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我國生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李兵第:城鄉統籌是綠色城市化的應有之義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原司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 

    健康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雙輪驅動,綠色城鎮化發展必然要求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當前,講城鎮化的多了,但是講新農村建設的少了,把兩者結合起來講城鄉統籌的更少了。我想借這個論壇呼吁我們的社會更多地關注以城鄉統籌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推動新農村建設,實現綠色城鎮化發展。

    一、綠色城鎮化的概念必須重新認識我國的新型城鄉關系,構建新型的城鄉空間形態。城鎮綠色發展道路包括以下要點。一是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堅持發展是第一要義,建設有經濟實力、環境生態良好的城市。二是不斷改善城市發展的軟硬件環境,打造服務型政府,提升城市系統運行效率,建設便捷城市、效率城市。三是協調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建設低碳城市、環保城市。四是推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確保人民群眾公平分享城市發展成果,建設健康城市、宜居城市。此外,綠色城鎮化發展還應包括重新認識和構建城鎮化進程中的新型城鄉關系,統籌推進城鄉改革發展,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共同文明共同進步的內容與要求。這主要基于以下認識和判斷。一是中國的城鎮化發展不會消滅農村,更不能剝奪農民。二是中國的城鎮化不會自動地導致城鄉統籌發展,不會自行解決城鎮化發展中的農村凋敝與農民貧困問題。三是隨著城鎮化進程,城鄉之間的關系在不斷地發生新的變化。四是城鎮化發展必然會改變農村居民點的傳統聚落形態。

    二、綠色城鎮化必須實現農村公共品供給的制度保障、研究農村的基本民生問題。當前,農村公共品供給的現狀反映了農村的基本民生問題,一是導致農村消費需求低,二是嚴重阻礙了農業向更高的階段——知識農業發展的進程,三是拉大了城鄉生活水平的差距。因此,這就要求,一方面政府應該增加對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另一方面,要拓展地方公共物品的融資方式。公共領域的公共投資是保證社會發展條件和發展環境基本公平的重要手段,綠色城鎮化要堅持社會公平發展,就應該把解決農村公共品供給的制度建設作為重要方面予以推動。為此,我有以下四點建議。一是建立各級政府公共財政向農村地區的轉移支付制度。二是保障公共財政支出向農村地區的中心村和重點鎮傾斜。三是要研究將目前的城市維護建設稅改革為城鄉維護建設稅。四是設立政府專項村鎮規劃資金。

    三、綠色城鎮化必須關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經歷了從無償劃撥到有償使用的轉變,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市場機制,創立城市土地儲備制度,實現省以下土地部門的垂直管理模式。但目前城鄉土地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制度性問題或難題:一是土地產權制度不完善;二是土地價格機制不健全;三是土地儲備制度存有缺陷;四是土地隱形市場普遍存在,如存量土地非法交易和農用地非法轉為建設用地;五是征地制度不合理,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等社會問題。

    實現綠色城鎮化發展,必須關注我國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堅持集約節約的城鄉建設用地制度。二是加強城鄉土地的產權制度建設和產權管理。三是進一步完善城市土地價格的形成機制,規范土地的市場行為,更多地為城市公共利益發展服務,為城市保障房建設服務。四是要重點關注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解決農村人口轉移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的指標轉移用于城鎮建設的難題,以市場力量解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集約節約使用。五是關于農村集體土地使用的低價征收征用問題,要按照市場價格給予被征用土地的農民相應的經濟補償。六是重點關注城市中目前大量存在的小產權房問題,如何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中破解這一急迫的重大的難題,也是綠色城鎮化發展應予以研究的課題。

    四、推進綠色城鎮化應從規范農村居民點調整做起,加強政府善治和農村自治。受我國農村社會生產力的制約,農村居民點小而分散,近些年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農村居民點雖然在減少,但是總量偏多、規模小、分散分布,農村居民點用地空置、閑置多,農村宅基地缺乏有效規劃管理,部分地區農村居民點擴張無序等問題依然存在。目前,各地在農村居民點整理過程中,采取了多層立體型、規模搬遷型、小村集并型、縮村填實型等調整模式,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但從地方實踐看,我們在農村居民點調整方面的制度供給是短缺的,尤其是針對城鄉二元結構,還缺乏有針對性的工作要求和政策安排,也沒能把各地的實踐探索總結提煉成國家層面的政策指引。綠色城鎮化必須正面直視農村居民點調整,在農村居民點調整工作中,加強政府善治和農村自治,并將二者結合是實現綠色城鎮化的有效保證。

    準此認同,農村居民點調整應該把握以下幾點。一是尊重城鎮化發展的規律,堅持對農村居民點在科學規劃指引下的積極調整。二是尊重農民的自主選擇權。三是政府善治要體現在對農村新居民點建設的規劃和公共設施建設保障上。四是嚴格規范農村新建居民點的動遷。農村居民點調整是城鎮化進程中的鄉村社會治理的制度建設,為此,要多方面聽取農村村民組織的意見,培育農村的發展致富能力和農民的公民社會意識,完善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同步加強新建居民點的村民自治管理,不斷豐富基層村民自治的實踐內涵。

王秉忱:快速城市化與保護水生態
國務院資深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中心主任、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

    在城市化進程中必須把生態建設,特別是水生態建設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堅持“人水相親、自然和諧”的水生態安全理念,以水生態安全與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與促進城市乃至整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有關我國城市化過程中面臨的水資源、水生態與水安全問題如下:

    城市水資源短缺。目前全國656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問題。其中有136個城市缺水情況嚴重。1999年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水資源緊缺形勢更加嚴峻,5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到污染,有些城市甚至出現了水資源危機。包括很多地處江南水鄉的城市也鬧水荒,主要原因就是水污染嚴重。究其原因,很多城市已不能再簡單歸結為資源型缺水或者水質型缺水,越來越多的城市在迅速發展中忽略了其環境承載能力,延續多年的生態平衡被打破,形成了更為復雜的生態型缺水。

    城市水質污染。據統計,全國七大水系的411個地表水監測斷面中有27%為劣V類水質,基本喪失使用功能。重點流域40%以上的斷面水質沒有達到治理規劃的要求。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現象,近岸海域赤潮和三峽庫區支流“水華”現象接連發生,如“三湖”地區:安徽巢湖、江蘇太湖、云南滇池。至今,三湖水污染治理仍收效甚微,而投資已達數百億之巨。目前,華北平原的地下水污染相當嚴重,海河平原的污染已經觸目驚心。但這樣嚴重的水質污染長時間以來并未得到重視,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的時候,往往選擇高污染高耗能這些能較快拉動GDP增長的化工企業,而這些企業又往往建立在江河密集地區,有很多企業都是直接排污。其二,是在這些污染區域內生活的群眾都是弱勢群體,他們根本沒有話語權,在政府部門的庇護下,“掩蓋了水污染的嚴重性”。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對城市自然水系統的破壞也在加劇。以北京為例,持續的、大規模的人口增長和城市擴張更導致了水資源需求的巨額增長,加大了缺口。統計數據顯示,北京水資源總量為21.84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37.39億立方米減少42%,但用水量卻達到了35.5億立方米,比2008年增長0.4億立方米。北京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長率為2.58%,而凈輸入人口增長率為2.24% ,也就是增長的人口中有86.77%都是凈輸入人口。按每個人年均生活需水量80立方米的計算,每年光凈輸入人口就需要增長3534萬立方米的水量。如果不采取積極措施,估計到2030年中國將被列入嚴重缺水國家。此外,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的生產活動和特殊地面結構共同作用于大氣,使大氣邊界層的特性發生變化,從而形成了城市熱島效應、雨島效應。

    因此,在城市化進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護水資源和水生態,做到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實現城市區域內水資源合理與優化配置,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水生態的正向效度,保證社會經濟、資源、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首先,要將城市水資源綜合利用納入城市整體規劃中。應該對地區宏觀經濟狀況與城市化的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水資源利用狀況綜合加以考慮,對需水、供水和水質保護并重,并深入分析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要把城市水資源綜合利用規劃納入到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并作為城市規劃區范圍內涉水工程的控制性規劃。

    其次,要保持水的需求與供給間的平衡,污水的排放與水污染治理間的平衡。建立健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強化飲用水水源地和入河排污口的監督管理,完善水源地污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規劃建設城市應急水源建設,制定城市供水應急預案。完善水生態污染的補償管理機制,實現污染主體與治理責任的統一。
再次,要注重城市河流、湖泊、濕地等水系統的保護,把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結合。比如,城市濱水空間往往是一個城市能見水、近水、親水的特色景觀環境,也是一個城市建設和開發的熱點。城市濱水空間規劃是對城市濱水空間的功能、空間、景觀、環境、設施等各方面所進行的綜合性設計,其目的在于創造生動、優美城市水空間形象,從而大大改善城市水生態。此外,對河流的保護還應倡導“親近自然河流”,實行 “自然型護岸”技術。

    最后、要創新城市水利投融資機制。作為帶有公益性質的環境保護投資,城市水利融資要實現多元化。可以通過以投融資機制改革和水價改革為城市水利建設融資。具體方法是通過資本運作,盤活存量資產,積極尋求來自境內外的融資合作,拓寬投融資渠道,構建融資平臺。

    淮安具有“四水穿城”的水資源優勢,相信淮安在做足“筑牢水安全、做美水生態、扮靚水景觀、彰顯水文化”的“四水”文章中將實現城市化進程的可持續發展。

于長江:綠色城市化要從我做起
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院副所長、副教授、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家委員

    我主要從個人角度談一下有關綠色城市化的問題。我們經常說,城市是為人服務的,但實際上城市也是人建的。就是說,不同的人來主導,這個城市可能就是一個不同的城市。綠色城市化,除了在規劃、政策制定等各方面要做到,還要求人們從生活方式、習慣、審美等方面有正確的態度。綠色,如果從技術或者從城市發展、城市規劃上說很復雜,那么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其實反而很簡單。且不說綠色這個詞從哪里來,我們中國原來不叫綠色,其實勤儉節約、勤儉持家的理念就是很綠色的。四川一些地方做飯的爐臺上面,要掛很多層東西,熱量上升的過程就是加熱的過程,最后熱量一直升到房頂就消耗差不多了。這就是非常低碳,非常綠色環保的。所以,綠色生活從個人層面來說很簡單。

    綠色是一種真誠。如果城市的空間建設得很好,城市人際關系好,人們之間的誠信度高,很多生活可以用大量的公共空間來解決,未必強烈要求自己的房子要達到多大面積。所以這跟我們個人一些安全感有關。汽車也是這樣,到底我們需要多大排量、多快速度的汽車?每小時180公里和170公里的汽車真有區別嗎?其實未必。如果有0.8排量、1.0排量和一個2.0排量的,我們今天幾乎是百分之百要買最大排量的。這個消費觀念怎么來的?實際上這都是屬于生活里有很多不真實、不真誠的東西,是我們自己對自己不真誠。反思我們的生活會發現,很多需要的東西,生活中并不真正需要,而真正需要的又忽視了。

    綠色是一種自信和自覺。生活中,要相信自己的第一直覺,不要被別人忽悠。比如,本來想買1.8排量的車,聽大家說應該買2.8的,就改變了主意。自己要想一想實際需求到底是什么,也許1.0或者0.8排量的QQ也夠用了。所以,要根據自己的感受去做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我們經常說,政府不該唯GDP,其實個人也是一樣。我們不用總是按照自己的GDP來算,也不一定非要按照檔次。在消費主義的狂潮面前,追風就會讓自己變得很忙,生活也不豐富。真正豐富的生活一定是自己獨創的。

    綠色是一種品位,我們經常號召大家從環保節能這些角度來談綠色,但效果并不好,除了少數人很注意,像塑料袋的問題,其他人并不在意。因為那總是讓我們去為一個宏大的目標做貢獻,讓我們承擔全人類的未來,這不能激起人們當下那種節能的沖動。其實綠色隱含著一種審美的品位問題。一般綠色生活是一種簡約質樸的生活,不是因為窮而簡約,而是有錢不這么花。比如與其穿金戴銀,不如穿一件全身不超過兩種顏色的T恤衫,一條牛仔褲,穿著很舒服。

    綠色是一種信仰,一種信念。現在總要向大家證明綠色生活是為了環保,為了什么原因,我要說其實這種論述證明未必能說服大家。比如,告訴大家不環保、不綠色,一百年后地球就會爆炸,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讓有責任感的人覺得為了子孫后代而環保。還有一種就是讓一部分人認為,趁地球要爆炸之前,趕緊多吃多占,結果更不環保,這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這背后還是有一些信念信仰的問題。

    有人說中國的節能技術不到位,我覺得這是一個偽問題。其實節能是一個文化問題,是人們信不信、要不要這樣做的問題。還有一個對自己、對他人、對人類感覺的問題。如果覺得他人都跟我無關,子孫跟我無關,祖宗跟我無關,上無祖宗,下無子孫,那么全人類也跟我無關,就無所謂節不節能。中國古代之所以那么綠色,因為人們有很強的傳承觀念,家譜讓人們認為要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這么一套概念,使人們具備這樣的理念。今天,我們還要重建這些信仰。

    綠色是一種豐富。一個豐富多彩的生活并不一定是耗能的。輿論領袖、精英應該不斷去告訴公眾,這個世界上現代化的生活有很多種,可以選擇日本只有我們九分之一耗能的方式,也可以選擇美國是我們四分之一的方式,當然也可以選擇俄羅斯更浪費的方式,等等。淮安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在進行新一輪大發展的時候,恰恰我們要回到原點,而不是簡單地跟風,既不跟發達地區的風,也不要跟沿海地區的風,或者外國的某些風,我們就是回到原點,樹立我們自己的方式,這才能讓人們過上真正的好日子。

    此外,還要從教育、輿論宣傳等方面多做一些綠色的導向,讓人們不斷追求生活的本質。

王海平:堅持綠色發展,建設魅力新城

    城市化是當代世界發展的主流,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選擇什么樣的城市化發展道路,采取什么樣的措施防止“城市病”的發生,確保城市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城市建設者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在清河新城建設中,我們秉持“城為人建”的理念,突出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生態產業文化互動并進,全力探尋具有清河特色的新型城市化發展之路。到2010年底,13.5平方公里的清河新城,綠化覆蓋率達42.67%,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控制在0.11噸以內,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100%。繼去年創成省級“兩化融合”示范區之后,今年又順利通過省級生態工業園驗收,古淮河文化產業園、動漫科技產業園分別被命名為省級文化產業園和省級科技產業園。經過五年多的努力,一個昔日純而又純的落后農村,已成為一座現代化的生態新城、產業新城、文化新城、人本新城。可以說,清河新城的建設與實踐,正是對本次論壇“以新型城市化推動綠色發展”這一主題的生動詮釋。

    一是堅持將綠色發展體現在城市規劃上,大力實施綠色戰略。規劃是現代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龍頭。我們在新城建設之初,深入研究新城市主義、精明增長模式和田園城市理念,借鑒和吸取國內外新城建設的經驗和教訓,確立了“新城新園新產業”的發展定位,高水準編制完成新城控制性詳規和部分地段修建性規劃。我們遵循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等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全面考慮,不因眼前利益而損害城市的長久繁榮和“后人”的長遠發展,力求最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應和環境效益。在規劃編制和實施中,我們將新城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于建設生態、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于發展產業、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于提供居住和公共服務,保證新城功能布局和發展效果最優化。在強調規劃權威性、嚴肅性的同時,我們堅持“大家規劃、名家設計、富家開發”,確保新城沿著“低碳、生態、集約”的方向發展,逐步形成“組團相間、生態相連”的城市形態。

    二是堅持將綠色發展體現在城市環境上,大力建設綠色城市。生態不僅是一個城市不可再生、不可復制的珍貴資源,更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后發優勢。我們堅持把生態作為“生命綠線”貫徹于城市建設的全過程,充分利用和保護原有地形地貌、自然植被,因地制宜進行生態修復和景觀建設,打造生態優良、綠量充足、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生態型園林城區。新城巨大的“生態綠肺”——占地5000畝的古淮河生態文化景區,就是依托古淮河35公里原生態岸線,對原有溝、塘、坑進行生態修復和功能再造而形成的。我們結合濱河、濱湖、沿路、沿建筑物的綠水生態景觀建設,做足白鷺湖、青龍湖、清漣湖、古淮河“三湖一河”水文章,做美城市綠地和生態游園,盡可能多的栽植綠色樹木,盡可能的減少城市硬質鋪裝,構建高低疏密、錯落有致的綠色景觀,實現城在園中、路在樹中、人在綠中。我們大力建設綠色建筑,廣泛推行節能環保材料,積極利用太陽能、地熱能等新能源,推動建筑節能降耗。清河生態園采用了先進的造園技術,保證園內恒溫恒濕,四季如春;紅喜會館和中國城市化史館則分別運用了地源熱泵熱回收技術和光電建筑一體化屋面構件技術。在新城建設中,我們還有一條“紅線”,就是未經區委區政府的許可,任何人不得隨便砍伐一棵樹,確保新城的綠線不被破壞。

    三是堅持將綠色發展體現在城市產業上,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轉型與綠色發展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目標。我們突出現代服務業和都市型工業“雙輪驅動”,大力推行招商選資,著力引進和發展占地面積小、環境污染少、綜合效益優的綠色項目,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構筑強勁的產業支撐。我們通過建設江淮婚俗館、紅喜會館、白鷺湖婚博園等婚慶產業項目,引進紅星美凱龍、淮安國際汽車博覽城、奧特萊斯等現代商貿企業,實施中國淮揚菜文化博物館、開元國際大酒店、白鷺湖山莊等現代餐飲項目,促進了婚慶上下游產業的集聚發展。我們通過打造總部經濟園、創意產業園、動漫科技園等發展載體,引進世界之窗、楚天極目動漫、歡樂小馬電影城等項目,促進了以動漫游戲、文化創意等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我們還引進了旺旺食品工業園、LED光電產業園等項目,促進都市型工業提檔升級,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經濟。

    四是堅持將綠色發展體現在城市人居上,大力倡導綠色生活。城市作為現代文明的窗口、人類生活的家園,說到底就是為人服務的。我們始終秉承綠色發展、人本至上的理念,著力打造生活舒適便捷、景觀優美宜人的城市環境,推動人與城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我們從便民、利民的角度嵌入配套的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業、商業、文化、教育、住宅等專業功能區,全方位滿足人的生活、工作、休閑需要,讓人成為城市的主角。我們選擇最好地段建設花園式的農民公寓,引入開明中學、師院附小、市第一人民醫院等全市一流的公共服務資源,打造家庭人口文化生態園、長榮大劇院等公共文化項目,推行數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讓人們生活得更舒適。我們還構建完善、便捷的一體化交通網絡,開通免費公交班線,健全電信、銀行、郵政等服務機構,完善超市、農貿市場等配套設施,形成了“十五分鐘步行生活圈”,讓人們生活得更低碳。

    清河新城的建設歷程,是我們對新型城市化發展之路的有益探索。五年多來的實踐,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必須把環保優先作為推進新型城市化的前提。我們樹立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新城建設始終,嚴把項目引進關,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必須把集約發展作為推進新型城市化的關鍵。我們注重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各項規劃的融合銜接,促進新城空間和資源的集約利用,實現了城市資源集群、產業集聚、功能集成。必須把文化傳承作為推進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我們充分挖掘古淮河文化、淮揚美食文化等各類文化資源,讓歷史鍥入現代,文化融入城建,保護和傳承城市文脈,建成了具有時代氣息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新城。必須把以人為本作為推進新型城市化的根本。我們既為居民解決就業、就醫、就學等涉及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又努力建設一流的市政設施、完善的功能配套、賞心悅目的景觀環境,讓人們在優美宜居的城市環境中生產生活,增強人民群眾對新城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