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2日,《福布斯》中文版第七次發布了中國大陸最佳城市榜。經過歷年的城市調研和分析,尤其是和諸多城市的對話,《福布斯》中文版自身也在發生變化,包括市長的角色也在發生變化。尤其是金融危機迫使中國的城市化正在進入轉型期,城市的經濟、發展逐漸由依賴資源、外部市場、政府大規模地投資打動和土地增長,轉向依靠企業創新、國內市場向智慧型規模轉變。而且中國的交通建設,也在改變產業、技術、人才、資本、信息、財富,他們的流向仍在不斷地分化和重組。
中國的城市化在未來的幾十年仍然會持續地擴大和深入,但是城市的發展在經濟與社會的協調方面正面臨著挑戰,城市本身也正在從不僅僅是一個永不停歇地經濟發動機而轉向一個能夠提供生活品質的公共家園,低碳成為城市發展的前提。所有的變化將在《福布斯》中文版城市榜單排名中出現,7年來的榜單數據更加權威、豐富,指標體系更加完善。
以下是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的發言:
大家好,各位市長們好,很高興來到杭州和大家交流一下有關城市發展的問題,后哥本哈根時代的城市轉型與發展這個題目是組委會給我提供的,我想在這樣一個時刻談論這樣一個話題也是有意義的。自從去年年底,哥本哈根全球世界氣候大會開了之后,現在的減排、低碳已經成為我們發展中一個重要的話題。中國的發展階段和發達國家是不一樣的,我們中國目前正在處于快速的工業化發展階段,工業化的快速進程對能源的需求量肯定是非常大。應該說研究氣候問題,不僅僅是關心環境問題,背后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關注經濟發展的模式的問題,所以我們說在研究如減排和實現低碳的時間,我們很多的注意力是在如何實現經濟發展的轉型,實現低能源價格、低消耗、低排放的工業發展的模式。在關注這一方面的時候,我們同時看到中國不僅僅是目前正在處于快速地工業化發展階段,我們還處于快速地城市化發展階段。
減排和低碳這樣的主題,其實和我們的生活和城市發展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從過去發展的經驗也看到,我們的生活的方式、出行的方式、居民的交通利用方式,實際上對減排關系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看到中國城市目前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在1990年的時候,中國的城鎮人口只有3億人,2008年中國的人口以及城鎮人口已經達到了6億人。也就是說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城鎮人口新增了4億人,其中的2億人是最近10年增加的,1997、1998到2007、2008年增加了2億人。這么多人,大量的新增人口在城市里居住,這種居住的方式,決定了他們在城市里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實際上也帶來了對環境的嚴重影響和壓力。所以我們說城市化,城市的問題,現在和減排、低碳關系也是十分密切,它仍然是我們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我們在過去的10年里,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速度是最快的10年,我們大概平均的城市化發展速度是1.4%,意味著我們過去的10年每個月幾乎要增加城鎮人口150萬人,每個月幾乎產生了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我們可以預計的是,在未來的10年,中國的城市化速度仍然是非???,仍然會達到年均增長1個百分點的速度在增加。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未來的5年和10年,比如說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每個月城鎮要增加新增100萬人口。這個規模和速度是舉世無雙的。在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僅是人口的快速增加,我們發現另一個城市發展的獨特現象,區別于已經完成的城市化進程的發達國家的獨特經驗和現象就是我們目前正在進入一個快速的城市化和郊區化同時并進的發展過程。
也就是說由于歐洲、美國這些發達國家他們城鎮化的歷史進程非常漫長,比如說歐洲的城市化的進程從20%到70%經歷了200年的時間,美國經歷了100年的時間,我們中國正在加速發展的階段。我們在快速發展的時候也同時伴隨著快速郊區化,城市的建筑面積快速擴張,發達國家的城市面積的進程和郊區化的進程分別在兩個不同階段,漫長的城市化進程當中分別實現的,中國面對同時并進的過程。為什么這么說?大家看中國城市發展的建成區面積變化,1990年的時候中國的城鎮人口是3億人,2008年是6億人,2008年比09年城鎮人口增加了1倍,1990年的時候中國的城市建城面積是1.2萬平方公里,2008年建城區面積是3.6萬平方公里,同樣的時間段里,中國的建城區面積增長速度比人口增長速度快了一倍,建城區面積不是城市用地,指的是建筑連接成片,基礎配套齊全的建城區面積,是指同一時期城市快速擴張,這個速度超過了人口向城市內集中的速度。
這就面臨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城市的建設效率,也就是說,建城區面積向外擴張,住得越來越遠,依靠什么方式解決出行的問題,如果我們更好地以公共交通的方式引導大量住在城外的人向城市各個方向的交通問題,我們可以大大減少碳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耗。如果依靠大量的小汽車、私人汽車來解決這樣一個交通的問題,這個成本是非常高昂的,社會的成本和私人的成本都非常高昂。
發達國家由于城市化進程比較早,當時有條件依賴汽車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實現低密集的城市居住成本,當時不需要考慮溫室氣體排放和全球變暖的代價。但是今天在全球氣候變化和高能源價格時代,我們在進行快速地大規模地郊區化的同時,我們不得不考慮能源價格居高不下面臨的交通的成本和城市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這也是我們面前必須面臨的問題,如果說城市的轉型在我們提出了減排、低碳發展的時候,我們城市轉型如何轉型呢?我想就是要實現高效地城市化,實現城市的低碳發展,走城市的低碳發展之路。
怎么實現高效地城市化?在中國這樣人多地少的特殊國情下,在當前全球變暖的壓力和高能源成本的情況下,中國可走的道路就是集中式城市發展的道路。就是在特大城市甚至是巨型城市的發展的周圍分布著若干中等規模和中小城市的城市群的發展。從十一五開始推行的城市群作為城市發展的格局將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以巨大城市為龍頭,周圍分布著眾多的中小城市,而不是中小城市零散發展的格局。集中式的城市化發展的模式,最有可能減輕城市系統的壓力,提高城市的整體效率,集中式的城市化將導致公共支出,交通基礎設施、貢稅、燃氣占GDP的比重下降,投資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在中國我們可以看到,在發展大城市、集中式的城市化,我們的空間還是非常大,大家看這樣一個圖(PPT),這是世界銀行,在世界銀行做訪問學者的時候掌握的數據,中國的大城市和日本、美國、英國、韓國這些國家,相比中國的大城市化率還是比較低的,什么叫大城市化率呢?一個國家最大城市的人口占所有城市人口的比例我們還是比較低。第二,百萬城市人口的占比,也就是說百萬人口以上的人口規模占所有城市人口比例我們仍是比較低。在中國發展高效大城市和集中化的大城市空間和日本、美國的國家相比我們的增長的空間比較大。
如何實現緊湊式的城市發展呢?我們的長遠發展很重要,在長遠的規劃下實現土地利用規劃的協調和配合,是不是大城市化意味著中國的城市就要建立高容積率、高密度的城市呢?不見得,中國城市的容積率問題不在于它的高還是低的問題,關鍵在于它的平均化,中國的城市容積率是平均的,差別非常小,不同地區的城市容積率大概在1和3之間,差別非常小,看不出高密集容積率的結點地區。我們看到大城市的容積率的結點非常大,通常在20之間,有的地方是高密集,有一些是低密集。為什么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呢?有利于實現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低成本,在高容積率的沿線,我們可以大量地配置公眾交通和我們的基礎設施建設。這樣的基礎設施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在遠離高密度、高容積率地區,我們的公共交通系統會弱化配置,大大提高了公共交通系統的配置。城市的形式是不可逆轉的,建成以后改造成本很高,重要的是一開始就要納入有效的規劃和政策,而不是依賴事后代價高昂的改造。
這方面世界上有很多成熟的經驗,今天我們談到了哥本哈根,因為世界氣候大會在哥本哈根召開,使中國更多人了解了哥本哈根,我們就以哥本哈根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為例來看一下,大家看右邊這個圖,1960年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的城市規劃,左邊這個圖是1994年哥本哈根的實際建設圖,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哥本哈根城市建設和發展和規劃的藍圖是非常吻合,在發展過程中,黑的地方全是它的建筑的密度,這樣就形成了格局,在建筑密度高的地區可以大量地配置公共交通,遠離建筑密度的地區配大量地共同交通的走廊,減少了私人交通出行的成本,也大大地減低了地方政府對公共交通基礎設施投入的補貼成本。
相比之下,還有很多,不僅是剛剛講的哥本哈根的例子,比如說紐約,紐約只有10萬人口的時候,規劃了上千萬人口城市的規劃藍圖。紐約城市的中央公園是150年前規劃的,地鐵是100年前規劃的,引導城市的發展,大大地有利于建成之后改造的成本,成本就非常低。所以科學的規劃有助于提高城市建設投資的效率,而我們中國很多的城市是在這一方面需要吸取發展的經驗和教訓。
這里也有一張圖,是我們中國的特大城市,一個直轄市,它的發展藍圖大家看左邊的圖是地下軌道交通的規劃交通圖,不同顏色,紅色的分布是它的建筑密度圖,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它的整個地下軌道交通和建筑的密度是結合地很緊密,右邊的圖是世界銀行的專家為他所優化的,認為應該優化的發展圖。也就是說在最紅的中心地區,是土地利用率最高的地方,也是公共交通最密集的地方,而各個軌道交通相交叉的棕紅色的地方是次密度的地區,也是和兩條、三條交通線密集的地方,整個軌道交通的沿線是第三高的密度,遠離公共交通的線是第四密度。這樣既方便了更多的人乘坐公共交通,也減輕了地方政府在公共交通的壓力。因為更多人坐了公共交通,從票價上回收的更高。如果我們不注重規律,把城市的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交通規劃脫節,政府在基礎設施投入的成本是巨大的,而且無法維持其高成本。
我們在關注城市發展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研究城市發展的規律,我們要注重城市發展的效率,我們不僅僅要關注城市建得如何漂亮、壯觀、美化,更要注重城市整個系統如何更方便人居住,更低的成本,正高的效率,這才是我們城市長遠發展之道,我的發言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