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脫媒:中國金融市場在變化
時間:2011-11-01 09:17:09
來源:半月談
在持續負利率以及銀行銀根收緊的影響下,中國金融市場金融脫媒現象日益顯露。中小企業成為金融脫媒的先行軍,也勢必將推動整個中國金融市場多層次的發展。
源于美國的“金融脫媒”
“脫媒”英文中表述為“Disintermediation”,一般是指在進行交易時跳過所有中間人而直接在供需雙方間進行。
“ 金融脫媒”這一概念最早于上世紀60年代出現在美國。狹義地講,當時是在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條件下,當貨幣市場利率水平高于存款機構可支付的存款利率水平時,存款機構的存款資金就會大量流向貨幣市場工具的現象。
美國當時出現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是因為美國有關條例對存款利率的管制。條例的實行一方面使商業銀行獲得了低成本資金,但另一方面使人們感到將存款存到商業銀行是不合算的。因此就有一些機構提供類似于存款的工具,以逃避有關條例的限制。
廣義地講,金融脫媒不僅是指存款資金直接流向高息資產,而且是指資金需求方拋開金融中介,直接在貨幣市場發行短期債務工具。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企業需要資金,可能不再向商業銀行借款,而是直接在市場發債、發股票或者短期商業票據。對銀行來說,就面臨存款的轉移和貸款需求的減少。
實際上,從監管層使用的概念也可以側面了解金融脫媒的發展現狀。
2011年,一個與金融調控相關的新詞匯——“社會融資總量”頻繁出現。這實際上就是因為金融脫媒程度在提高,過去的信貸、存款等統計指標已經無法準確反映整個市場中的投融資規模。
中小企業成脫媒先行軍
在當下整體銀根收緊,通脹高位運行,存款實際負利率、貸款額度限制的情況下,企業融資難度越來越大。而中小企業則成為脫離銀行體系,采用其他方式投融資的主力軍,客觀上也成為金融脫媒的先行軍。
在民間借貸盛行的溫州,金融脫媒更是發展驚人。人民銀行溫州中心支行此前進行的一次民間借貸問卷調查中,有89%的家庭(或個人)和59.67%的企業參與了民間借貸。
央行此前的一項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的調查顯示:中小企業的規模擴張普遍伴隨著資金緊張的局面,并且受到國家宏觀經濟金融政策的直接影響。65.7%樣本企業有過資金緊張的情況。銀行貸款較為困難,使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極為突出和集中,民間借款成為一種解決資金缺口的補充機制。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表示,為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小企業難以獲得銀行中介的信貸資金,通向證券市場的融資通道更是門扉緊閉,這是典型的金融脫媒。
多層次金融市場的必經之路
國際經驗表明,在經濟市場化、經濟發展水平提高、金融管制放松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將不可避免地出現金融脫媒的長期趨勢。
20世紀在美國的各類主要金融機構中,存款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和儲蓄機構)資產所占的比重呈長期下降之勢。而包括養老金、共同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在內的基金和投資公司資產所占的比重則迅速提高,至上世紀90年代末已經超過商業銀行。
而在亞洲新興市場國家,雖然金融體系傳統上是以銀行為主導,但在其經濟起飛的過程中,股票市場市值的增長速度都顯著高于銀行資產的增長速度。
中國社科院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表示,中國的金融結構到了該發生變遷的時候了。目前中國的金融供給中大概有一半的規模是傳統的銀行信貸以外在做,比如現在大家都在討論的“影子銀行”,還有銀行通過表外做的業務,包括委托貸款、銀信合作等,還有一部分是金融市場通過灰色金融渠道做的,也就是所謂的“民間融資”。
實際上,針對新的金融市場發展狀況,一些統計指標也在不斷更新。中國人民銀行近期表示,正在研究覆蓋范圍更廣的貨幣統計口徑M2+。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鄂永健認為,考慮到目前有很多類別的資金來源沒有計入貨幣供應量的統計范圍,比如銀行理財產品,甚至是銀行間的同業負債等,M2+更能反映出整個金融體系的流動性,概念更廣一些。(《半月談》2011年第20期,記者 沈而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