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盧中原:經濟向好可期 轉型更需努力
時間:2011-10-28 10:48:00  來源:人民日報 
  今年以來,我國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保持良好態勢。同時,歐美主權債務危機等世界經濟中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增加,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矛盾仍然突出,影響經濟穩定運行的不利因素仍然較多。面對復雜的經濟形勢,我們既要通過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即期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防范外部風險,又要通過深化改革和結構調整、經濟轉型,進一步釋放中長期經濟發展潛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經濟增長速度短期回調,但仍處于正常范圍,全年可達到9%以上

  一般來說,經濟增長速度在一個由增長潛力決定的合理區間內波動,高一點低一點都沒有關系。根據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經濟增長趨勢和波動范圍推算,我國經濟增長的趨勢線大致在9%—10%,合理波動區間大致在8%—12%。我國不斷完善宏觀調控的體系和手段,包括采取適當的財政貨幣政策,并結合中長期規劃的指導,有能力使年度經濟增長速度維持在這個合理區間內,避免大起大落,更不會突破合理區間的上限或下限。因此,“硬著陸”之類的擔心其實是不必要的。

  今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適度放慢,有利于控制價格總水平上漲,有利于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減少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符合宏觀調控意圖。前3季度我國經濟增速達到9.4%,處在增長潛力決定的合理區間,預計全年經濟增速仍將超過9%,是全世界增長速度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我國經濟基本面可靠,要素組合較優,但成本上升將導致經濟增速逐步放慢,必須在轉型中增強新的發展動力

  決定我國經濟發展潛力的基本面中有許多有利因素:從需求方面看,工業化、城鎮化處于快速發展期,以住房、汽車為熱點的居民消費升級持續活躍,新的區域增長極不斷涌現,投資和消費需求旺盛,市場規模和回旋余地都很大;從供給方面看,長期緊缺的資金已經變得比較寬裕,勞動力總量巨大的優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可以相信,我國經濟發展的要素組合優勢仍然存在,在國際貿易中能夠轉化為比較競爭優勢。但不可否認,勞動力、土地和其他資源以及環境的使用成本正在上升,人口老齡化將導致人口紅利逐步喪失,傳統的低成本競爭優勢正在弱化。

  最近幾年,東部地區一些省份的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放慢,而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和經濟增長速度則后來居上。不過,雖然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的這種趕超趨勢有利于維持我國經濟整體的較快增長,但東部較發達地區在全國經濟中所占的份額較大,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度較高,東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放慢預示著我國整個經濟的增長速度會逐步減緩。可以預見,從“十二五”后期開始,我國經濟增長潛力的合理區間將會比前30年收窄。要保持平穩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除了繼續充分利用基本面中的有利因素,還須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強化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勞動者素質提高等更加持久的增長動力。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的分析預測,如果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新的增長動力,例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大人力資源投資并形成新的人口紅利,未來5年我國平均經濟增速仍會相當高(8%以上);更重要的是,居民消費率會顯著提高,城鄉收入差距會逐步縮小,服務業比重會明顯上升,高耗能產業比重會不斷下降,結構調整會取得積極進展,單位GDP的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將有較大幅度下降。這正是我們所要努力達到的比較理想的經濟發展結果。
  解決我國發展中的問題需要保持合理的速度,但不必過于在意速度的放慢,而應更看重提高增長的質量、協調性、可持續性和包容性

  由于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歷史任務還沒有完成,經濟增長方式還比較粗放,往往要靠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才能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而且,我國會長期存在較大的就業壓力,即使適齡勞動人口增長正在放慢甚至到2015年后將會停止,在一定時期內城鎮新增就業人口每年也將有800萬—900萬的龐大規模,因此需要保持適度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來創造就業崗位。在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和客觀條件下,必須保持合理適度較快的增長速度,但再要長期保持9%—10%的經濟增長速度勢必越來越難。這是我們應當正視的客觀現實。

  考慮到這些因素,我們不必過于在意經濟增長速度的放慢,而應更注意投資效率和企業利潤率是否提高,投資與消費兩大內需的比例是否合理,產業結構是否得到優化,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增長是否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增長是否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地區差距和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是否得到抑制,單位GDP能耗強度和排放強度是否降低等。也就是說,只要增長質量、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提高,人民得到更多實惠,更加公平地分享發展成果,即使經濟增長速度放慢,我國經濟發展也是成功的。“十一五”期間,我國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4個百分點,初次分配狀況有一定改善;2010年,農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1%,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幅高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3.28∶1縮小為3.23∶1。盡管收入分配狀況改善的幅度還不大,但這種改善趨勢是值得肯定的,應當在“十二五”期間著力鞏固和擴大。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諸多風險挑戰,加快改革和經濟轉型迫在眉睫

  首先,世界經濟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上升,下行風險有所加大。美國和歐盟經濟復蘇乏力,美國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始終是影響世界經濟的一個重大變數,歐美主權債務危機還在發展演化,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存在較多不確定性因素。

  其次,通貨膨脹壓力加大。我國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是國內外貨幣流動性偏多、成本上升和國外輸入性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即使我們管住自己的貨幣流動性,但成本上升和國外輸入性因素導致的中長期通脹壓力仍然不可忽視。同時,對于過高房價以及房地產市場泡沫也需完善長效應對機制。

  第三,國內油荒、電荒凸顯推進相關改革的緊迫性。今年4月,在還不到用電高峰的時候,很多地區就陸續出現了油荒、電荒,現在南方多省電荒仍然不斷出現。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資源價格、能源供給體系等關鍵性改革不到位,能源資源價格形成機制不夠合理。這突出反映了我國經濟結構矛盾、增長方式粗放等問題依然嚴重,也凸顯了推進相關改革的緊迫性。

  第四,小型微型企業經營環境趨緊。小型微型企業目前最大的難題是成本上升,加上融資難再次浮現,它們的生存發展更加困難。

  第五,結構調整時不我待。經濟增速放緩一般是調結構的最佳時機,同時我們面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和挑戰,加快結構調整的壓力和動力進一步加大。

  第六,地方財政金融風險開始顯露。最近,社會各界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債務風險心生疑慮,中央正在加以規范和清理。我國財政整體狀況健康,有能力處理好地方債務問題,關鍵在于完善中央和地方財政良性循環機制。

  此外,有些境外上市公司質量需要提高,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也需要按照主動、漸進、可控的原則進一步合理化。有效解決這些國內經濟問題并應對外部挑戰,既需要加大相關工作力度,更需要加快改革步伐,創造更適宜的制度條件,增強經濟肌體的抗風險能力。
  短期宏觀調控應繼續加強和改善,中長期改革和經濟轉型更需抓緊

  短期看,明年經濟政策的取向可以作如下考慮:保持宏觀調控基調不變,同時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強協同,進一步控價格、調結構、穩增長、惠民生;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政策,帶動投資結構調整;注重發揮競爭政策的作用,推動金融改革,切實改善小型微型企業融資環境;改革能源供給和資源價格體系;繼續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穩定和改善進出口政策和對外投資政策,以開放促改革、促轉型、促發展。

  中長期保持經濟健康發展,根本上要靠推進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十二五”規劃強調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并且明確提出了5個要點: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這是對我國多年來經濟發展實踐經驗的總結,體現了我們對發展問題認識的深化,對于解決我國經濟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未來經濟轉型的主要目標應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和保護環境。為了使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一個較為寬松的宏觀經濟環境,“十二五”規劃綱要把平均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期目標定為7%,低于“十一五”規劃提出的7.5%的預期目標。同時,為了使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十二五”規劃綱要把城鄉居民實際收入的增幅預期確定為大于7%,與經濟增長速度大體同步,比“十一五”規劃提出的5%的預期目標明顯提高。此外,還提出了一系列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主要包括:居民消費率上升,服務業比重和城鎮化水平提高,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提高,單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可見,改善民生、保護環境是我們推進經濟轉型的主要目標。“十二五”開局之年很快就要過去,今后4年必須加大改革開放和結構調整的力度,確保實現這樣的奮斗目標。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