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閉幕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樹立和踐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全會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是要著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我國著名國學大師錢穆之子、清華大學錢遜教授接受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建設“精神家園”的關鍵,就是怎樣真正把傳統中華文化的精神傳下去。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人們缺乏精神追求。以什么為基礎來建立精神追求,增強民族凝聚力呢?這就離不開中國文化。要將中華文化的優勢真正落實到社會上,這才是根本。文化建設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質,要提高中國人自己的精神”,錢遜說。
錢遜表示,西方的價值觀是“物質利益至上,個人至上”,就是以追求個人的最大的物質利益為最高價值觀。然而,中國傳統的主流價值觀是與之相反的。中國人的這種價值觀,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基礎。具體說來,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包括以下五要素:
一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關系問題。精神第一、群己統一,這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在儒家上體現的兩個最核心內容,體現了中國人最基本的價值準則。
二是個人與群體的關系問題。荀子說過,人和禽獸的區別在于人能“群”,“群”的原因在于“義”?!叭骸迸c“義”落實到具體就是以天下為己任,即中國傳統的愛國主義,中國人的擔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有深厚文化根基的,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表現。
任何一個人不可能離開社會,不可能離開與他人的關系。那應當如何處理這個關系?中國傳統文化主張個人要把自己看成是群體的一部分。這與第一個問題又是聯系在一起的。一個人只有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追求精神上的不朽,才會與他人相處好。如果你只追求物質享受,就一定是只為個人。
《論語》說,精神生活要放在第一位,要把個人放到群體中,不要孤立地看待個人。這兩點恰恰與西方流行的價值觀是不同的、對立的。西方現在追求的價值觀,有人概括為兩點:“物質利益至上,個人至上”。加在一起就是:以追求個人的最大的物質利益為最高價值觀。中國傳統的主流價值觀是與之相反的。中國的這種價值觀實際上就是我們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基礎。
三是“禮”。中國是禮儀之邦,西方治理國家靠法。禮是自己自覺去遵守的東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不學禮,無以立。
四是良心。西方人講上帝的,西方人批評中國時說,中國人的道德水平差是因為不信上帝,沒有上帝的約束。實際上這是不懂中國文化的表現。中國人靠什么約束自己的行為?中國人靠的是良心、羞恥心,知恥,靠的是自己內心自覺的道德約束。
五是和諧。追求和諧,這是一個普世價值觀,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
“這五要素在今天來講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這些都體現在我們的歷史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考慮到把這些要素納入進去,這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帶有中國文化的特色。這是一個需要認真去探討和討論的問題”,錢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