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5日,住建部部長姜偉新受國務院委托,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情況,提出目前保障房建設存在選址離城區遠、部分質量不過關、退出機制不完善、騙購騙租等幾大問題。
據筆者了解,保障房突出的問題有兩個:一、保障房能否如期竣工;二、保障房分配退出機制能否保證基本公平。
在巨大的政績壓力下,保障房開工率突飛猛進。住建部統計數據顯示,5月初,全國大部分省份保障性住房開工率在20%以上,只有部分進展較快的省份達到30%以上。截至9月底,今年保障房已開工986萬套,占年度計劃的98%,預計在11月底前全部開工。但是,據筆者掌握的情況,一些地方政府為完成任務,趕在10月31日“大限”之前上報開工,“反正開工不等于完工”,到竣工之時總有辦法。因此目前就出現了將集資房、早前的福利房、大批拆遷房等當作保障房等,水分嚴重。
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地方政府有意造假,即便保障房用地從商業用地虎口奪食,資金仍是一大難題。據住建部預算,建設1000萬套保障房,所需資金在1.3萬億元左右,其中中央財政撥款1292.66億元,占比不到10%,余下絕大部分需地方自籌,于是包括北京在內的一些城市試點貸款公積金建保障房。此外,全國社保基金已在南京、天津、重慶三地,通過房地產信托基金的方式,為當地的公租房建設融資105億元,其中以重慶獲得貸款最多,為45億元。上海等地還用上了金融創新、產權期權等辦法,但相比龐大的缺口,還是杯水車薪。
取信于民,不僅需要保證開工率,更需要在竣工之時,列明保障房的構成,是經適房、公租房還是廉租房,建成于什么時候——相比于抽象的數據,民眾更需要了解實情,并會對保障房推進之功作出恰當的評價。
保障房的分配退出機制更是公平的核心。只要一地出現保障房豪車扎堆、出租成風、公務員聚集的“盛況”,保障的公義就會喪失。
報告指出,“將進一步研究保障性住房退出機制,通過控制保障性住房戶型面積,引導保障對象當收入條件改善、具備了一定經濟能力后自然退出”,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規范申請審核和配租配售程序,并予以公開;督促地方進一步嚴肅工作紀律,加強管理,嚴禁以任何形式向不符合住房困難標準的家庭供應保障性住房,努力防范騙購騙租保障性住房和變相福利分房等行為;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使用的公眾監督機制。
時下,尋求福利公平首先要減少尋租空間,而后建立全民監督體制,最后嚴懲欺詐者。
保障房給予完整產權是鼓勵欺詐,讓有權者獲得資產溢價,絕不應該發生。報告指出,對購置型保障房,要完善并嚴格執行交易時對收益調節的規定,消除牟利空間,也即取消保障房購買者的資產溢價,由政府回購,或由購買者按市場價補足差價,施惠于其他低收入者。根據市場價格與收入水平,適時調整公租房廉租房的租金,保證不同收入群體享受不同的保障。
全民監督首先要把申請者的資料公之于眾。10月21日,溫家寶總理指出,必須盡快建立和完善法規,規范投入、建設、分配、監管、退出等制度。有專家建議,應將保障房分配的公平、公正性列為地方政府考核的重要標準之一,比如應明確公布入住人口中,有多少是公務員、有多少是低收入者等指標。信息透明是尋租的消毒劑,網上徹底公開可以降低官方的監管成本。
保障房運動是民生體現,這一運動并非對富裕者的反對,而是對貧困者的尊重,越是高效公平,數據越是真實,越能體現稅收法治原則下政府與民眾的良性互動。杜絕數據注水,杜絕保障尋租,尤為關鍵。(作者:葉檀,經濟學博士,知名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