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誰來種地?
時間:2011-10-27 11:57:20
來源:光明網
近年,“民工荒”的問題引起普遍關注,所謂劉易斯拐點和“人口紅利”問題的討論也此起彼伏。然而,就在人們對“民工荒”問題寄予注意的同時,卻將藏匿于“民工荒”背后的另一種“勞工荒”現象——“農民荒”給有意無意地忽視和屏蔽掉了。一個農業大國出現了“農民荒”,這是一個重大的國情變化……
●“年輕人成了稀罕物” “農民荒”前景不容樂觀
“如果不算留守兒童,村里常住的勞動力里邊,最年輕的是一對46歲的夫婦。”這是在河北省崇禮縣獅子溝鄉西毛克嶺村調查的情況,如今全村在冊人口458人,實際常住人口216人,村里青壯年均外出務工,60歲以下勞動力屈指可數。
在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趙家溝村,情況大致類似。趙家溝村戶籍人口數234人,在村常住約130人,基本上也都是老年人和兒童。2011年6月,中央國家機關青年“百村調研”發現,河北、山西、湖南、內蒙古等其他省(區)的情況,大致都是如此,本來是農業大省的中部廣大農村地區,年輕人變得越來越少。
據了解,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是當前“三農”問題的突出現象。農村人口外流在給經濟增長與發展帶來收益的同時,也給農業農村的發展帶來了務農勞力缺乏的“農民荒”以及相應的連鎖反應等一系列問題。
2006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課題組就新農村建設現狀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調查,共涉及17個省(市、區)、20個地級市、57個縣(市)、166個鄉鎮、2749個村莊。結果顯示,74%的農村已無可以進城打工的“剩余勞動力”,僅有25%的農村還有四十歲以下的勞動力。5年過去了,情況更為嚴重。
由于沒有充足的勞動力,近年來農村土地撂荒日益嚴重,影響農業穩定和糧食安全。據了解,在湖北省濱湖村,由于勞動力短缺、種糧效益較低等原因,農民對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興趣不大,2008年全村耕地撂荒面積達40%以上,并且還存在“隱性撂荒”現象,本來可以種植雙季稻的水田,一半以上都只種了單季稻。
據調查,盡管在山西臨汾市永和縣趙家溝村目前的2500多畝耕地中,還很少有撂荒的現象,但是前景不容樂觀。目前種玉米、核桃等的主要勞動力都是60歲左右的農民,純樸的農民大叔大娘,出于對土地和耕種的自然感情依然堅守耕作,但是現在每人平均要經營20-30畝耕地,基本依靠人力和畜力,勞動力“超負荷運轉”。該村已經出現種糧的農民不足,再過5-10年,這些老人無法勞作之時,種糧主產區的勞動力將后繼無人。這些地區農田分散,土地流轉實踐也不成熟,社會資本進入集中耕種的積極性并不高。如果若干年“農民荒”沒有得到緩解,農村已經存在的“撂荒”現象將會愈演愈烈,由于糧食生產的季節性,一次發生,影響一季,持續發生,將會惡性循環,威脅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