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格局變化折射出的長期趨勢
時間:2011-10-21 09:44:54
來源:金融界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初步統計數據,今年前三個季度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1.23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4.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9%),比上半年回落0.7個百分點。分地區看,東部地區投資同比名義增長22.3%,中部地區同比名義增長29.9%,西部地區同比名義增長29.5%。由于缺乏最新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數據,參考1—8月份累計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看,各地的價格指數相差不大。這些數據綜合起來所反映的一個信息是,東部地區的投資增速比中西部地區慢了。
與這個事實相呼應的是,東部地區的工業生產增長速度也比中西部地區慢了。1—8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中,北京和上海是一位數增長,廣東、浙江和江蘇等沿海大省的增長速度,也均低于全國14.2%的平均增速,而其他大部分省區,尤其是中西部省區的增長,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這些變化,有這樣幾方面的含義。
第一,經濟增長動力的區域分布結構,正在發生變化。一個地區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取決于其在國民經濟總盤子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其自身的增長速度。盡管中西部地區相對于東部地區在全國經濟總盤子中所占的比重尚不是非常高,但中西部地區自身增長速度比東部地區快,同樣可以對帶動全國增長做出較大貢獻。從更長期角度看,如果中西部地區增長速度持續快于東部地區,則中西部相對于東部地區在全國總盤子的比重也會上升。
第二,區域差距有可能正在發生積極變化。縮小區域差距的途徑,或者是人口向東部等相對發達地區的遷移,或者是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快速發展,或者是兩者的綜合。最近一段時間,沿海地區的招工難度加大,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許多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就地消化。這種趨勢的長期效果尚有待觀察。不過,具有積極意義的是,中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是和城市化有機結合的。這也是經濟激勵因素驅動的效果,因為只有和城市化結合起來,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經濟增長對土地增值的帶動效應。一些地方為此也積極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如果這樣的勢頭得以延續,中西部地區在良好規劃的地域范圍而不是遍地開花式的推動增長,則對于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對于轉變發展方式,都具有積極的正面意義。
第三,經濟增長的區域格局的變化,可能也預示著宏觀經濟速度將放緩。東部地區,尤其明顯的是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這樣曾經作為我國經濟增長引擎的地區,之所以增長速度放緩,重要原因是,這些地區的發展階段已經逼近國際上成功追趕型經濟體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時的發展階段。具體地看,沿海最發達的地區的增速和投資放緩,既有本地的土地、勞力、環境成本上升等供給方面的原因,也有這些地區工業化、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較高階段,基礎設施趨于飽和,投資空間縮小等需求方面的原因。前面說過,東部地區在全國的總盤子中所占比重大,如果其增速趨勢性地下臺階,則可能抵消中西部地區快速增長對全局的帶動作用,而使得全國總體增速相應地下臺階。當然,這還是一個有待觀察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