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一語風行并不是多難的事,一個炒作,一段丑聞,一番惡搞,就可以讓一個陌生的詞在一夜間突然躥紅,以幾何級數的增長速度在輿論中傳播 “被”字就是這樣真正地一語風行的。西北政法大學為了提高就業率,讓沒有就業的大學生與并不存在的企業簽訂一份子虛烏有的就業協議——自從這起“被就業”丑聞曝光后,“被”字就迅速在輿論中流行開來,沒有蓄意的操縱,沒有網絡的推波助瀾,人們驚訝地發現這個字在描述他們的現實和闡釋一些新聞上是那么好用、貼切和精準,被就業、被捐款、被統計、被代表、被失蹤。于是,“被”字一語風行,人們用這個“別扭的被動語態”描述著自己作為一個公民“別扭的被動現實”。 比如,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最新數據稱:6.5萬戶城鎮居民家庭抽樣調查資料顯示,上半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實際增長11.2%——對于這個飄紅的增長數據,許多窮人就感覺自己“被統計”進而“被增長”了。 “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所以引起一場無聊的跟帖風暴,因為它擊中了網絡世界的寂寞;“杞縣核泄漏”的謠言所以引起一場杞人大遷移,因為它擊中了信息不透明下杞人對政府瞞報的恐懼——“被”字所以一語風行,因為它擊中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權利焦慮,沒有什么字比這個“被”字更能言簡意賅并精準地描述出許多人“缺乏自由”和“不能自主”的權利感覺了。 可能沒有幾個人在現實中沒有遭遇過不幸的“被”。捐款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領導強制將部分工資扣下來作為捐款,這是“被捐款”。沒有授權某個人代表自己去行使某種權利,那個人卻理直氣壯地宣稱代表自己,這是“被代表”。自己的生活根本不幸福,卻被統計數字描述為“平均幸福指數很高”,這是“被統計”;根本不想違法行賄,卻被現實逼著去以行賄尋求不輸在起跑線上,這是“被腐敗”……以“被”字為前綴的詞組,它實質上描述的是一種“受人擺布”的不自由狀態,一種弱勢的權利受強勢的權力任意玩弄的被動狀態。 哈耶克對自由下過定義,他說,自由是這樣一種狀態,在此狀態中,一些人對另一些人所施以的強制在社會中被減至最小可能之限度。一個人不受制于另一人或另一些人因專斷意志而產生的強制狀態,亦常被稱之為個人自由狀態。自由意味著,始終存在著一個人按其自己的決定和計劃行事的可能性——我的理解是,在法律框架內自己按自己的決定和計劃行事,自主決定自己的行為,自主尊重自己的意志,把自己的才智和資源用在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事務上,法無明文禁止即可為,主動地選擇、主動地負責,自由就是這樣一種“主動語態”。而被動語態描述的則是那種一個人不能按自己意志行事、受制于另一個人強制的不自主狀態:不是你主動做什么,而是被人強制做什么,你是賓語而不是主語。 這種被動,根本上是弱勢的公民權利在強勢的政府權力面前的被動,每一個“被”字短語之后,都有一個強勢的權力主宰和操縱著一切。公民的自由,本就依賴著權利與權力的平衡,權力天然地強大,必須有一種制度對強大的權力進行限制和約束,使其在公民面前保持謙抑和順從。法律筑建的堅固城堡使私人有一個確保自主的私域,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在這個私人領域中個人可以自主地決定自己的一切,政府無權干預,強制減至最低限度。如果個人權利與公共權力間缺乏這道堅固的法律堡壘,個人權利必然就是被主宰、被操縱、被侵犯的命運。“被”字描述的就是這種主宰與受制的格局。 中國的改革正努力將政府權力關進籠子中,正努力通過法律保障公民的自由,致力于將強制減至最低限度,可這樣的改革是那樣地艱難。在權力尚未被馴服、民權依然很弱勢的情況下,“權利被戲弄”難以避免。在傲慢、強勢的權力面前,公眾總有一種非常被動的感覺,權力既然凌駕于法律之上,自然也就凌駕于民眾之上,主宰著權利的命運。從“被就業”中提煉出的“被”字,正好擊中了人們的這種焦慮,所以一出現就一語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