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從國際經驗和我國實際情況看,同步推進“三化”發展,關鍵是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充分發揮工業化和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支撐與帶動作用,實現工農和城鄉協調發展。
一、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三化”同步發展的重大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有力地推動了全面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傮w上看,2010年我國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2%,重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0%以上,標志著我國工業化已進入中后期階段。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36個百分點,2010年城鎮居住人口比重已達49.7%,城鎮化正處在加快發展時期。從反映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指標看,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率和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均為52%,可以說,農業現代化正處在成長階段。
但從發展狀況看,由于自然、歷史等方面原因,我國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和城鎮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業就業結構演進滯后于產業結構,2010年我國農業增加值占GDP的10.2%,而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到全社會從業人員總數的38%左右,相差近28個百分點。就業結構轉換明顯滯后于產業結構轉換,導致大量人口滯留在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閑置在農業,農業規模經營難以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現代化的推進。二是工農業勞動生產率差距擴大,2010年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為第一產業的6.2倍,比上世紀90年代初期擴大了40%。工農業發展不平衡,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業勞動生產率低,影響了農業現代化的順利發展。三是城鄉收入消費差距持續擴大,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3.33倍。盡管2010年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為3.23:1,但短期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的難度仍然很大。從消費差距來看,城鄉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比為3.1:1,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比城鎮居民高出約5個百分點,農村消費率低、城鄉居民消費差距擴大已成為我國當前擴大內需的制約因素。
從長期來看,隨著人口增加、城鎮化水平提高和消費水平提升,我國農產品需求將持續增加,質量要求將進一步提高,保證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的壓力會進一步加大。我國是一個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土地、淡水資源日趨緊張,氣候變化影響日益加劇,農業生產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增強。農業基礎薄弱、物質裝備水平不高、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能力較低、勞動力素質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問題日益凸顯。另外,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國家農業支持保護體系還不健全。農業現代化發展滯后于工業化、城鎮化,已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瓶頸,不僅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還會削弱工業化、城鎮化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嚴重阻礙“三化”的同步推進。
應該看到,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人民生活總體上已經達到小康水平,但城鎮與農村之間發展不平衡、工業與農業不相協調的矛盾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實現現代化建設大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業。只有著眼于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發揮工業化和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支持和帶動作用,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
二、借鑒和吸取國外一些國家處理“三化”問題的經驗教訓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是世界各國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一般規律。一些國家現代化的發展經驗表明,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的過程中,如果及時加強農業、發展農村,整個國民經濟就會持續協調發展;如果忽視農業和農村發展,就會出現農業萎縮、農村凋敝、農民貧困等諸多問題,導致城鄉和地區差距擴大、社會矛盾加劇,甚至出現社會動蕩和倒退。
美國是高度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農業人口、產值都已占很小的比重,農產品生產早已自給有余,但其始終將農業作為經濟發展和進出口貿易的重點來抓。通過大力支持和保護農業,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行保護性收購、目標價格支持、直接補貼、無追索權貸款、提供保費補貼、實施“工讀課程計劃”等措施,美國在現代化進程中有效地穩定和提高了農民收入,實現了“三化”的同步發展。法國在促進欠發達地區農業農村發展方面有較突出的表現。政府集中成片開發低產田和荒蕪土地,整治成標準農田后再出租給有經營能力的農民使用,采取了增加資金投入和財政激勵扶持政策、鼓勵發展農村工業和第三產業、增加農業教育和職業培訓貸款和補貼、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等一系列綜合措施,改變了欠發達地區的落后面貌。日本通過制定和實施《農業基本法》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計劃”,采取了價格支持、限制進口、調整農業結構、引導土地規模經營、促進批發市場和期貨市場發展等措施,縮小了工農發展差距和城鄉發展差距。巴西在工業化、城市化前期由于過度發展大城市,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導致農業和城市化都出了問題。近年來,巴西政府轉變了經濟發展戰略,推進土地改革,扶持家庭農業,實行最低農產品保護價,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民社會保障制度,改善農村公共服務,逐步扭轉了工農和城鄉發展失調的狀況。
總結這些國家處理“三化”關系的經驗和教訓,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一是在現代化進程中必須堅持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僅僅依靠超前的工業化、過度的城鎮化,而沒有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很難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而且容易導致農業的萎縮以及嚴重的“城市病”。只有“三化”同步推進,才能實現各方面的協調發展與良性互動。從我國國情出發,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努力使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工業化的發展相適應,農村人口的遷移與城鎮化的發展相適應,農業的發展與工業發展、城市發展相協調。
二是在現代化進程中必須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一國在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條件更加成熟,但是忽視農業的傾向也往往最容易出現。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早已實現工業化的法國就因忽視農業現代化,曾經發生過嚴重的糧食短缺危機,使經濟發展付出了沉重代價。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相對于13億人口規模來說,目前這個基礎還比較薄弱,在當前農業現代化的起步階段,必須注意加強對農業的保護和支持。
三是在現代化進程中必須正確發揮政府職能和市場作用。在不同歷史時期,政府和市場的角色是不一樣的。歐美早期的工業化國家,主要依靠市場自發調節,逐步實現了“三化”同步發展,但路很漫長;而日本等后發工業化國家,主要依靠政府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和干預,較快實現了“三化”同步發展。隨著經濟發展,世界各國在推進“三化”協調發展過程中,市場機制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政府干預的范圍和方式都發生了較大變化。我國在農業現代化起步階段,經濟基礎較為薄弱,資源相對匱乏,尤其需要借助政府集中動員資源的能力,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加快,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在加強政府對農業支持保護的同時,就要更加注重發揮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三、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三化”同步發展的主要措施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三化”同步發展,要把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發展方向,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把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增加收入作為主要目標,處理好擴大供給與增加收入之間的關系;把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依靠力量,切實把現代農業發展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把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著力點,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把改革創新農業農村經營體制機制作為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強大動力,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
“十二五”時期,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環節。
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持力度?!笆晃濉逼陂g,中央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投入,中央財政投入資金從2006年的3397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8580億元,5年間累計投入近3萬億元,“三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14.5%提高到17.8%,公共財政的陽光更多地照耀到農村,切實加強了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笆濉逼陂g,要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繼續加大政府的支持保護力度,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進一步增加財政支農資金投入,調整優化財政支農投入結構,科學界定農業投資范圍,規范農業投資科目,增加農業固定資產投資,提高其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目前,農村金融服務不足是制約“三農”發展的“軟肋”。我們要抓緊完善落實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的政策要求,強化金融機構支持“三農”的義務和責任。改革支農資金管理體制和方式,進一步擴大在縣級整合支農投資試點范圍,研究制定農業投入、農業信貸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建立“三農”投入長效保障機制。
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現代農業,實現“三化”同步推進,最根本的還是要靠科技。我們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力爭到“十二五”期末,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由2010年的52%分別提高到55%以上和60%左右。加快現代種業發展是科技創新的重點任務,要大力培育優質、高產、安全的農作物新品種和健康、專用的動物新品種,同時要重點推廣新品種使用、耕地保護與節約利用、減災增效、節水灌溉、動植物重大病蟲害防控等關鍵性農業技術。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要加快開發多功能、經濟型農業機械,努力促進農機和農藝有機結合。用信息化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信息技術,開發農業信息資源,打造“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加快農業信息技術服務和應用,提高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水平。大規模開展農民培訓,培養適應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
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我國有2.6億農戶,戶均經營土地不到半公頃,與世界很多國家相比,經營規模過小。我們要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制度基礎上,努力適應城鎮化水平提高和農業勞動力不斷減少的趨勢,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不斷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戶聯合與合作,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努力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引導土地向種田能手、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主體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推進菜籃子產品生產標準化,加快園藝產品生產設施化,支持畜禽產品生產規?;?,鼓勵水產養殖健康化;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附加值和效益;發揮主產區、優勢產區在我國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農產品產業帶和集聚區,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
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增強農業防范市場風險的能力。要使農民生產的產品賣得掉、價錢好,離不開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我們要加快建立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相匹配的現代市場體系,重點是建設和改造一批區域性產地批發市場,支持產地批發市場儲藏保鮮、物流配送能力建設,推動鮮活農產品及時上市、安全上市、均衡上市。強化市場運行監測與信息服務,完善市場預警機制。加大產銷銜接力度,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扶持“農超對接”,培育多元化、多層次的市場流通主體,構建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流通體系。堅持在擴大農業對外開放中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實現優勢互補,保障國內供給和產業安全,提升我國農業的綜合素質和國際競爭力。
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我們要把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作為重點,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多渠道籌集資金,按照成片開發、整體推進的原則,突出農田水利建設和耕地質量建設,加快改造中低產田,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在全國范圍內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實施最嚴格保護;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積極穩妥地開發后備耕地資源。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即使將來高度城鎮化了,仍然會有幾億人生活在農村。因此,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把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協調推進。要科學編制鄉鎮村莊建設規劃,統籌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推進公共財政、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延伸、擴展,全面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美好家園,讓留在農村的人都能夠安居樂業。
發揮工業化城鎮化的支持帶動作用,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我們要加大以城帶鄉力度,統籌規劃和整體推進城鄉產業發展,發揮縣域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向縣城和中心鎮集聚,推動形成城鄉分工合理的產業發展格局。加快推進鄉鎮企業技術進步和體制機制創新,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引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建立健全城鄉要素平等交換機制,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按照節約用地、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逐步縮小征地范圍,完善征地補償機制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機制,使農民在更大程度上享受工業化、城鎮化的成果。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增加縣域非農就業機會,扶持農民工創業帶動就業,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和就業信息服務,加快建立政府補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職業培訓機制,廣辟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分層次放寬農民進城落戶條件,提高農民工公共服務覆蓋度和社會保障水平,引導農業勞動力和農村人口合理有序向城鎮流動。(作者:農業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