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文輝:城鎮化:化什么 怎么化
時間:2011-09-30 13:40:24
來源:中國農村研究
穩步推進城鎮化已經成為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導向,那么,“十二五”的“城鎮化”,“化”什么?怎么化?這是亟待人們考慮和破解的重大現實問題。
城鎮化,化什么?
一、城鎮化要化以投資為核心的經濟發展動力機制,向以消費為內核的經濟發展動力機制轉化
工業化創造供給,而城鎮化的最大經濟效能則是創造出持久增長的需求。從長遠來看,城鎮化在培育消費需求,擴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以城鎮化為主要動力的非農化過程,正是有效需求增加和市場擴大的過程。
我國目前突出的問題是:消費依然是國民經濟的短板,而影響需求不足的群體則是農村消費。目前7億多農村人口的消費能力很低,農村人均消費能力不到城市的 30%。把農民留在農村不可能解決問題,因為農民的新增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依賴于農業收入,而是在城市中獲取的非農收益。如果能在接下去幾十年里, 將7億多農民中的4.5億人轉變為城市人口,那么中國的內需市場將有一個極大提升。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城鎮化和非農化,農民的總收入顯著提高,工資性收 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從1990年的20%上升到2008年的接近40%。如何提高農民進城就業的可行能力以及就業機會,如何保障他們的就業權利,是增加新內 需的關鍵。
近30年來,中國城鎮化水平以年均約1%的速度提升,大大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經濟結構、政治結構、組織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調整。但與高速發展的 工業化相比,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明顯滯后。從世界城鎮化發展歷程看,大部分國家人均GDP3000美元時,城鎮化水平在60%—65%,而目前中國在46% 左右,滯后15—20個百分點。如果在未來10年,中國的城鎮人口比重從現在不到40%,提高到75%,那么,年均社會消費額可以從目前的10萬億元增加 到20萬億元,而且年均20萬億元以上的投資規模可以維持 20年。因而,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將擴大內需與推進城鎮化進程緊密結合起來,可以實現經濟發展與內需持續擴大的良性互動。
二、城鎮化要化從注重政府投資的短期刺激機制,向注重民間投資的長期驅動機制轉化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仍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資本是制約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最稀缺的資源之一。民間投資作為新生的投資方式,已經成為促進國民經濟快速 發展的重要力量,它在增加供給、增加財政收入、擴大就業的同時,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推動地方經濟的開發與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 當前及“十二五”時期,全球經濟格局正處于新一輪的調整和重新排序,中國面臨的不僅是對原有經濟結構的簡單恢復,而且要對新的經濟結構進行重新構建。盡快 啟動民間投資,實現從政府投資拉動向社會投資拉動轉變,不僅關系到當前經濟穩定回升,也關系著未來更長時間經濟發展的路徑和質量。以城鎮化激活民間投資的 創新思路在于:通過調結構、擴內需,消化過剩生產能力,形成新的民間投資熱點,培育帶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先進生產能力。如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消除投資領 域中對民間資本的進入壁壘,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鐵路、航空、電信、電力等行業;制定稅收、財政貼息、政府采購等政策扶持民營中小企業;加大城鄉保障住 房建設,激活房地產投資,這樣既有利于房價回到合理水平,從而刺激住房消費,也有利于增加房地產投資。
三、城鎮化要化產業發展空間的拓展、產業結構轉型的推進,進而實現經濟的服務化
城鎮化進程的推動,將在中國未來形成的新的消費熱點和產業層次,對城市公共產品產生很大需求,推動以教育、醫療、社保、就業、健康、文化等為主要內容的 公共服務發展;將加快城鎮交通、供水、供電、通信、文化娛樂等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有測算表明,如果政府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 域的投入到位,居民消費率至少可以提高 4—5個百分點。同時,城鎮化也能夠推動以商貿、餐飲、旅游等為主要內容的消費型服務業和以金融、保險、物流等為主要內容的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城鎮化對 農業產業化、集聚化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農業還停留在以家庭為單位的發展階段,產業集聚化不夠,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而城鎮化發展步伐能有力推進 農業的發展:一方面,通過農業產業化,使資源利用達到最大化;另一方面,促進了信息技術、金融服務等的共享。
城鎮化,怎么化?
一、以農民市民化為切入點推進城鎮化,開展以人為本的人口轉移和流動的政策設計
城鎮化是由于生產力發展而引致的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改變的空間過程,涵蓋了城鎮和鄉村兩大地域空間的轉型歷程。在城鄉二元體制尚未完全打破的背景 下,城鎮化肩負著突破城鄉二元分割、協調城鄉發展的歷史使命,把符合條件的農業人口轉變為城市居民,是城鎮化的重要任務。而人口城鎮化的主旨,實際上就是 保障進城農民的權益,與農民共享城鎮化的利益。因此,按照實現以人為本、城鄉互動、共同繁榮的目標設計城鎮化發展模式,以農民市民化為切入點推進城鎮化, 將有助于沖破城鄉間要素流動、資源配置和行政管理方式方面的政策體制束縛,終結城鄉對立的二元社會,縮小城鄉差距,有利于中國經濟的均衡發展;而農民不斷 市民化,也有利于改變我們現在的農業國的地位。農民市民化的路徑:一是保護農民權益。城鎮化中最容易傷害農民利益。如果城鎮化帶來農民的生活水平不升反 降,這樣的城鎮化是得不到農民支持的。二是解決進城農民就業問題。有的地方征用了農民的承包地、宅基地,給了一筆補償金,但農民沒有城市工作技能,只能坐 吃山空,不能在城里穩定居住下來。三是改革戶籍制度、金融制度以及土地制度,讓農民工率先在中小城市市民化。由于戶籍制度以及捆綁在戶籍制度上的養老、教 育、醫療、住房等制度的原因,大部分的農民工無法在城市安居樂業。他們創造了巨大的產能,卻沒有產生有效的需求。未來的發展需要通過戶籍制度等一系列與之 相關的制度創新穩步推進“農民市民化”。戶籍制度的改革要對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縣城,實行不同的政策。四是提供醫療、教育、養老等所有公共服務產 品。
二、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推進城鎮化,注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我國城鎮化開始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城市空間形態開始由單體型城市向都市圈、城市群等組合城市形態轉換。當前,我國城鎮發展中普遍存在著大城市的核心帶動 作用不明顯、中小城鎮發展無序的問題,表現在大城市領導力和帶動力明顯不夠,沒有形成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輻射源,加重了區域內部協調發展的矛盾。現代 意義上的大城市,已不是一個單純的“點”,是一個核心,其它周邊城鎮則是拱衛中心城市的重要基礎,大城市與周邊城鎮是相互聯系、唇齒相依的共生關系。近年 來,國家批準了一大批區域發展規劃,如浦東新區、濱海新區、成渝統籌城鄉試驗區、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試驗區、海峽西岸經濟區、關中―天水經 濟區等,都是以特大城市、大中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因此,在制定戰略目標時,必須以城市群的發展為判斷基準,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 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托,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把城 市群對國家基礎實力的貢獻,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托,推進和加快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
三、以發展中小城市為突破口推進城鎮化,實現市鎮體制創新
市鎮體制創新是城鎮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是城鎮化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截至2009年末,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46.6%,擁有6.2億城鎮人口, 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如果到2020年中國城鎮化水平達到55%—60%,這意味著今后10年城鎮要多容納2億多人口,城鎮化速度至少每年增長0.8— 1個百分點,每年有1000多萬人要進城,僅靠現有的655個市是遠遠不夠的。有必要選擇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強、經濟聚集程度較高、人口相對集中、公共基礎 設施較為完善的地區,通過市鎮體制改革與創新,適度發展中小城市和特大型鄉鎮,承接現有城市地區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結構調整后轉移的產業,承接城鎮化進 程中轉移的農村人口,逐步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區和人口密集區,促進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統籌發展、全面發展。
來源:《學習時報》20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