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81歲的中國藥理學家屠呦呦獲得2011年度拉斯克臨床醫學獎。與此同時,關于為何屠呦呦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卻仍是“三無教授”的聲音,也引發了科學界關于學術評價體制的討論。(9月25日《現代快報》)
“拉斯克”獎素有“美國諾獎”之稱,被看作諾貝爾獎的“風向標”,所以人說,屠呦呦是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但新聞中還透露出了其他信息,即她仍是“三無教授”(既無博士學位、也無海外留學背景、頭頂上更無中國兩院院士桂冠),以及該獎該頒發給其個人還是集體的爭議,令人深思。
出現其該不該以個人身份領獎的爭議可以理解,因為青蒿素研究成果的取得確實不是屠呦呦一個人的功勞,而是科研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對此,屠呦呦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已講得很清楚,她沒有貪功,無須多辯。我以為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前面一個疑惑。
我在互聯網上查詢后發現,關于青蒿素抗瘧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從未獲得過一個一等獎。尤其費解的是,西安交大李連生教授“發明研制”的“渦旋壓縮機設計制造關鍵技術研究及系列產品開發”,曾于2005年與《抗藥性惡性瘧防治藥物雙氫青蒿素復方》同時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后來在6名老教授堅持不懈的實名舉報下,該獲獎項目因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學術成果進行拼湊和包裝等嚴重學術不端問題,被科技部于今年年初撤銷所獲獎勵,收回獎勵證書,追回獎金。
我十分不解,一項能緩解幾億人痛苦、每年挽救數百萬生命的科研成果,在國內僅僅獲得二三等獎,而李連生造假發明也能如此,真不知道是怎么在鑒定評價的。焦點訪談記者就此進行采訪,專家說現在這個鑒定會開得很簡單,我認為基本上是走過場。因為畢竟大家都比較熟,都愿意捧場,誰愿意去給人家挑刺兒?專家還說,現在這種鑒定會中,鑒定專家常常是由獲獎者自己推薦,評獎部門只是象征性地審批一下。
原來,嚴肅的科技大獎評審形同兒戲,被潛規則操縱,這哪能不讓假冒偽劣混跡其中,又哪能讓真正造福人類的科研成果嶄露頭角呢?恐怕就更別談評上兩院院士了。
屠呦呦獲拉斯克獎值得高興,但背后的隱憂不可不查。如再不改變國內科技成果獎項的評比標準、審核程序和評比辦法,一旦學術造假和學術腐敗大面積泛濫,我國的科技事業就無法健康發展,回答錢學森之問更是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