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煙塵籠罩的百年煤城到空氣質量二級的全國環保模范城市,近年來,徐州在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日益改善。
全民創模 名城重現碧水藍天
每天早晨,從菜市場買菜回來的老張經過鼓樓廣場工地時總要多站一會兒、多看幾眼,這里曾是他工作幾十年的地方———作為北區熱電廠的退休職工, 他對原來的企業充滿感情,如今他特別渴望這片曾付出過青春的土地上,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不久,一個集五星級酒店、5A級寫字樓、購物中心、大型超市、 高端住宅于一體,業態領先、品牌高端、設施一流的現代化城市綜合體,將在原北區熱電廠拔地而起。
“現在,北區的空氣確實比原先好了。”老張說,在北區熱電廠標志性的煙囪剛被拆除的那幾天,他都不愿經過這里。而親身感受了北區環境的一天天改善、空氣質量的一天天好轉,他對熱電廠的搬遷,有了更深的感悟。
老張,是我市空氣質量改善見證者之一。
作為全國重要的基礎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幾十年來,我市始終堅持服從和服務大局,為蘇南乃至全國發展作出了歷史性重大貢獻,付出了生產高投入、資 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的沉重代價,一個時期內,采煤區連片塌陷、城市灰黑臟亂、產業低端粗放、居住環境惡劣。十多年前,徐州的工業化程度不高,但環境質量 很差,空氣質量二氧化硫和PM10濃度嚴重超標。
近年來,我市結合“創模”,把提高環境質量作為核心任務來抓,重拳出擊、鐵腕治污、強行減排,大力實施碧水藍天工程,實現了環境治理重點難點的新突破。城 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占全年比例連續穩定在85%以上,被環保部列為全國3個環境空氣質量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主要污染物減排兩項指標連續四年超額完成 省政府下達的年度計劃,并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標任務。
對癥下藥,根治環境頑疾沉疴
水泥生產帶來的粉塵污染,一度使群眾深受其害。近年來,我市以水泥粉塵污染治理為重點,從“以治為主,以關促治”切實轉移到全面淘汰落后產能、 關閉水泥立窯生產線上來,在全市范圍內先后關閉了一大批立窯生產企業,引進和擴建了中國建材集團、海螺集團、巨龍集團等四個大型建材企業,水泥生產能力由 年產1370萬噸提高到年產3000萬噸,水泥粉塵排放量卻削減了60%以上。
能源城市不燃煤,工業城市不冒煙,這就是新徐州。
有關數據顯示,與全國同類城市相比,我市燃煤鍋爐拆除量最大、保有量最少。在消除煤煙型污染方面,堅持“拆鍋爐、拔煙囪、煤改氣、集中供熱”四 策并舉,全面拆除燃煤鍋爐,嚴格劃定清潔能源區,全力推廣使用液化氣、天然氣和管道煤氣,城市清潔能源使用率達68%,城市燃氣氣化率達98%。
作為江蘇唯一的二氧化硫控制區,我市堅持關閉、改造、配套相結合,關閉小火電機組,并對所有電力企業進行脫硫改造,新上電力機組全部配套建設了高效的獨立脫硫設施,實現了電力裝機容量逐年增大,二氧化硫排放量呈現逐年遞減的勢頭。
為控制揚塵污染,我市對工程建設、碼頭作業、交通運輸導致的揚塵,認真落實封閉施工、港口整合、遮蔽運輸等措施,切實加強揚塵源頭控制,全面推 行全時保潔,不斷提高街區道路機掃率。在“億噸大港”建設中,對城區北部運河沿岸的小煤港碼頭進行集中搬遷,從根本上解決煤港揚塵污染。此外,針對機動車 數量激增,不斷加快機動車檢測機構建設,積極推廣使用乙醇汽油,部分出租車和公交車使用了天然氣,有效減少了機動車排氣污染。
標本兼治,催生綠色環保型經濟發展格局
徐州市把抓“創模”同調結構促轉型、保增長惠民生有機結合起來,近年來,按照依托資源起步、甩開資源發展的思路,牢固樹立環保優先、發展率先的 理念,大力實施高新技術產業跨越發展、傳統產業加速調整、創新型經濟培育、農業提檔升級“四大行動計劃”,全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在有 限的環境容量內積極延伸拉長產業鏈條,努力形成環境倍增效應。
目前,裝備制造業已形成較為完善的工程機械主機、特色裝備制造、新興裝備制造、關鍵零部件制造“四大產業鏈”;煤電產業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煤電鋁 運、煤電建材、煤化工“三大產業鏈”;食品和農副產品產業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煙酒飲料加工、糧油加工、畜禽加工、果蔬加工、人造板材、家具制造“六大產業 鏈”;商貿物流旅游業也呈現出集聚發展態勢。徐州市被評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江蘇省工程機械特色產業基地、江蘇省新能源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江蘇 省食品制造特色產業基地。
為避免新的發展中可能出現的鎮鎮冒煙、村村污染,我市堅持把優化產業布局、實施嚴格的環境準入、促進集約集聚發展作為重要一環落到實處,科學劃定了優化開 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區域,認真實施錯位發展、差別考核、目標管理。為推動產業結構由低轉高,積極推進產業布局優化升級,大力發展以新材料、 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以感知礦山物聯網、新型環保為重點的戰略新興產業,以現代物流、科技服務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在基本實現無污 染零排放的前提下,201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1061.13億元,是2005年的12.5倍,同比增長104.56%、增幅居全省首位;新興產 業產值達859億元,占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86.5%。
去年3月28日,一則刊登在《新華日報》頭版、題為《徐州:石頭上種出森林城市》的報道,引起時任省委書記梁保華的關注,并為此專門作出批示:“這篇報道好,徐州植樹造林、見縫插綠的經驗值得全省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