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雙轉移”三年成效明顯 為全國破解戰略性難題探新路
時間:2011-09-14 15:18:34
來源:人民網
●7000億資金涌入全省35個產業轉移園,打造新經濟增長極
●珠三角產業加速升級,人均GDP增速與GDP增速差距縮小●以清遠、河源、汕尾等為代表的環珠三角快速增長帶迅速隆起
●自2008年起,我省長期以來持續擴大的區域差距逐年縮小
■南方日報記者 鄧紅輝 謝思佳
2008年5月底,省委、省政府作出推動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促進我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并提出了三年初見成效的奮斗目標。如今,三年時間過去了,我省推進“雙轉移”工作的成效如何?
“廣東推進‘雙轉移’三年成效明顯,完全達到了當初預期的效果”,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三年來,數千億元資金涌入“雙轉移”戰略的載體——省產業轉移工業園,星星之火,迅速燎原。統計數據表明: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35個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入園項目數達2800個,總投資額超7000億元。園內企業2010年實現產值1953.6億元、稅收108.85億元,比上年均實現了翻番,比2008年底增長了6倍。今年上半年,園區實現產值1421億,增長104.3%,再度實現翻番。
省產業轉移工業園星火燎原,催生一批新的經濟增長極加速崛起。河源是典型的例子。2008年以來,河源積極實施“雙轉移”戰略,建立了4個省級產業轉移園,數量居全省首位。2010年全市產業轉移園實現工業總產值508.5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7.3%,成為全市工業的主要支柱。在產業轉移園這一新增長極的帶動下,2010年河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在全省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19位提升至第15位,第二產業增加值占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9.3%急劇提升至去年的55.2%。
在一大批產業轉移園等新興龍頭的帶動下,區位優勢突出、產業轉移園密集的一條距離穗深禪等珠三角核心區100多公里距離內的環珠三角快速增長帶迅速隆起。在這個增長帶上,清遠、河源、汕尾等經濟增速新星相繼涌現,其中,清遠以經濟增速全省“六連冠”的驕人成績書寫了從“經濟寒極”到“發展熱土”的傳奇。而今年上半年我省經濟增速排在前列、達到15%以上的清遠、肇慶、揭陽、云浮、陽江等5個地市,也均落在這一隆起地帶之上。
以環珠三角快速增長帶為先鋒,東西北地區加快崛起,使得改革開放前30年珠三角與東西北地區之間不斷拉大的區域差距迎來了歷史性的拐點。統計數據表明:改革開放起步時的1978年,東西北地區經濟總量占全省的47.5%,30年后的2007年,由于珠三角年均增速明顯高于東西北地區,這一比重下降到了 20.3%。此后,在“雙轉移”等政策的驅動下,東西北地區發展提速,經濟增長速度持續高過珠三角地區,我省區域經濟格局出現重大變化,東西北地區在全省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止跌回升。到2010年,這一比重已經回升到了21.2%,比2007年的最低點提高了0.9個百分點。
“雙轉移”的有力推進,在促使東西北地區強勢崛起的同時,珠三角地區也通過騰籠換鳥迎來了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雙提升”的良機,經濟增長質量明顯提升。 2010年,珠三角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關口,表明珠三角已處于工業化后期,即將邁進現代化的門檻。這一年,珠三角企業轉出數量最為集中的6個市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較2009年提高2.2個百分點、人均GDP增速與GDP增速的差距不斷縮小。
三年披荊斬棘,成效世人矚目。不久前到我省就“雙轉移”戰略實施情況進行調研的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室主任趙英深有感觸地表示:廣東“雙轉移” 戰略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雙轉移”的戰略選擇是符合客觀經濟規律的。首先它符合了目前經濟全球化規律。其次,它符合產業升級的規律。趙英認為,廣東省“雙轉移”對于我國實踐和諧社會和均衡發展,對于我國破解經濟增長中的很多難題,在實踐上都給出了很好的回答。自從進入“十一五” 以來,,我國工業面臨很多外部發展環境制約,如何使工業發展具有可持續性?如何做好發達地區內部的產業轉移,進而推動東部和西部整體進入工業化后期發展階段?傳統產業中低端環節如何升級?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如何推進?對上述難題,廣東“雙轉移”在不同程度上都作出了寶貴的戰略和路徑的探討。其中最有借鑒意義的有四點:第一,廣東在推進“雙轉移”工作中,政府引導與企業行為相結合;第二,產業轉出地和轉入地同時實現了升級;第三,廣東采用競爭性扶持資金扶持雙轉移,更加有針對性地使用財政資金;第四,在產業轉移中間,各級干部充分考慮到了協調各方利益關系,包括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當地民眾、政府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