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中秋節淡化?
中秋將至,各路商家早已經厲兵秣馬,各種豪華的、天價的月餅紛紛上市。然而,中秋節的傳統習俗,以及文化內涵卻越來越淡漠。有調查顯示,除了吃月餅,很多年輕人并不了解中秋節還有哪些習俗。
節日的生命力,本是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然而,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傳統的社會秩序、生活方式已經改變,流傳千年的傳統節日也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逐漸成為古董。如何在現代社會重建節日的文化和精神內涵,已成為很多人關注的話題。但是,消泯節日內涵的,僅僅是現代化嗎?獨立學者蘇冀說:“造成傳統節日文化精神消泯的,不是現代化,也不是城市化,而是畸形的現代化和城市化。”
【節日變成消費日】
節日本有兩重涵義:休閑和儀式。然而傳統節日在今天,已經逐漸演變成消費日、休閑日,甚至是送禮日,節日的儀式感,以及儀式所代表的文化和精神內涵已經淡化。
不僅僅是中秋節,重陽、端午甚至春節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很多人年復一年地感慨“節味兒”、“年味兒”變淡,節日沒有節日應有的氣氛,過節也沒有感覺了。
究竟是什么讓節日沒有了氣氛?學者、評論家乃至網友紛紛表示,今天生態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逐漸消解了傳統節日的氣氛,比如中秋,傳統的中秋節,人們坐在種滿桂花樹的院子里,于萬籟俱靜之時,舉頭望明月,把酒問青天,但如今都市里高樓林立、霓虹閃爍,想看月亮,可不是抬頭就有,現代化建設讓人與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再比如一家團圓,農業社會通訊、交通不發達,一家團圓顯得非常珍貴,人們千里萬里地奔波回鄉,只為一日團聚,但是現代通訊技術發達,溝通變得非常簡單,電話、網絡無處不在,節日的團聚也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當傳統節日只剩下休閑和消費的時候,傳統節日的延續和傳承,也成了許多人思考和擔憂的問題?
【節日傳承面臨危局】
現代社會的來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讓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面臨困境,但節日的傳承危局真的是現代化乃至城市化導致的?
蘇冀并不這么認為,他說:“從農業社會轉變到現代社會,生活方式變了,節日具體的形式也隨之而變,實際上,不僅在今天,在傳統時代節日習俗也是一直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但是其中所體現的價值并沒有變,比如說團圓、家庭、親情等,在任何一個時代它都非常重要,因為沒有這些,人們就會變得流離,變得沒有根。”
真正導致這些基本的價值觀變化的,是畸形的城市化、畸形的現代化。蘇冀說:“一個社會普遍的價值觀,是經過無數年的積淀、演變而形成的,雖然說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表現,但有一些東西是不變的,比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所蘊含的家庭倫理、對祖先對歷史的尊重、對親情的重視,它是任何時代都需要的,農業社會需要,現代社會也需要。”
但是不均衡的發展往往會破壞這些社會維系的紐帶,蘇冀說:“人們怎么在自然環境中生存下去,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但我們現在的生產方式沒有注重這個。自然注重平衡、均衡,不僅是人與自然,人與人、地域和地域之間也同樣如此。當今社會的人們蜂擁進入大城市,是因為鄉村和城市的不均衡,小城市和大城市的不均衡,資源、機會等都向大城市傾斜,如果在鄉村生活,可以和大城市獲得同樣的待遇、機遇,那么人們還會紛紛背井離鄉、涌進大城市嗎?當然,這不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但在中國尤其嚴重。”
【現代化并不排斥傳統】
傳統節日在現代化的今天正面臨著儀式性、習俗性的改變。與此同時,網上祭奠、網上團圓等形式層出不窮,似乎這也印證了傳統習俗現代化的必要性。
但網上祭奠、網上團圓是不是真的是傳統節日的出路?蘇冀說:“其實現代性本身也面臨著很多問題,國內外也有不少的學者一直在反思現代性所帶來的倫理、道德、社會的矛盾。”
在蘇冀看來,現代性本身并不是確定的某種生活方式,他說:“不存在通向天堂的道路,未來本身也并非確定的,它需要總結過往的經驗,吸收思考的成果,現代性并不排斥傳統,而是要吸收傳統所遺留的經驗和智慧,延續傳承而來的普遍價值觀。比如生存方式,人們的生存方式要合于自然,反自然的生存方式必然超出環境的承受力,并帶來對健康的直接損害。尤其在一些自然環境特殊的地區,廢棄傳統而追求經濟增長很可能導致致命的問題。”
所以,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應該讓人更加舒適地生活,而不是相反。蘇冀說:“在對待傳統文化方面,要關注其核心精神的新生,不要固守器物。具體的形式可能改變,但其精神是相通的。不必非要改變傳統的精神內涵而去找一個現代式社會的內涵。”
【需要一個討論的平臺】
不均衡的經濟形式、不顧自然的發展模式、畸形的城市化,消解的不僅是傳統節日的文化意義,也是人與自然相處的觀念、甚至是普遍的社會價值觀。
蘇冀說:“物質生產不能脫離道德的秩序,經濟活動需要道德的制約。倘若能夠均衡發展,人們散居于村鎮,村莊被河塘圍繞,綠樹成蔭;城鎮規模適度,人們的居住點和工廠、辦公樓被森林、農田間隔,有方便快捷的公交相連……各地生活環境因地取材,根據氣候條件進行設計。”
而如何實現這一切,改變傳統價值觀在當今社會的困境?蘇冀說:“第一要改變發展模式,第二要建立公眾討論的平臺和渠道,讓社會公眾參與到社會價值觀的討論中,人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生活環境,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應該是整個社會的集體選擇。所以,建立討論的平臺和渠道,是改善現代化、消解傳統這個困局的起點。”晨報記者 周懷宗
經典誦讀
●中春晝,鼓擊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周禮》
●日出于東,月出于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禮記》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蘇軾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夢粱錄》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中庸》
●祭日于壇,祭月于坎。《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