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北京市的商業網點格局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王府井、前門、西單為代表的三個重點的市級商業中心。傳統老北京的商業網點布局劃分為市級商業中心、區級商業中心,以及社區商業中心。第二階段大概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北京的商業網點布局出現了“東拉西扯”的變化。東邊有賽特、貴友、國貿,西邊有百盛、長安、城鄉、翠微。第三階段是以北京傳統的內環二環路以及地鐵為核心的環狀節點逐漸誕生發展起來的商圈。第四階段,伴隨著北京城市規模的擴大,多中心、多極點的商業布局開始顯現。
在對北京的商業網點布局進行多年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這樣一個現象,北京城區商業的發展與北京內外城的城市格局有著緊密的關系。雖然今天的北京城已經和老北京城相距甚遠,老城門也所剩無幾,但我們不難發現北京的交通、商務,乃至于商業的發展,依然以老北京的城門為重要節點,從而產生典型的城門商業的特征。
老北京的城門是內九、外七、皇城四,一共有二十個城門。就連王府井、西單、前門這樣傳統的商業中心也都和東華門、西安門、正陽門緊密相關。崇文門是老北京傳統的內九門之一。2008年,崇外商圈的概念正式提出,并顯示出以下五個方面的鮮明特點。
一是區位優越。崇文門是內九門之一,崇外商圈應該屬于北京市中心城區的商圈。在北京歷史上所形成的商業北重南輕的格局中,崇外商圈是位于北京南部的北部,區位條件十分優越。
二是交通便利。崇外商圈已經成為典型的交通樞紐型的商業中心——南北東西交通主干線交匯、兩條地鐵線路交匯、50多條公交線路匯集以及臨近北京火車站等等,都是崇外商圈在地上、地下、內部、外部、火車、地鐵、公交這樣一個復合的立體化交通體系。崇外商圈交通的便利性在北京各大商圈中是唯一的。
三是商氣濃厚。崇文門花市是老北京傳統的區域型商業中心。也是崇雍商業帶的起點,歷史上擁有許多在北京享有盛名的企業,像同仁堂、馬克西姆餐廳、紅橋市場、崇文門菜市場、便宜坊烤鴨店,在花市有一個專門賣中小學生課本的新華書店。可以說,崇外有歷史,有商魂,有商氣。
四是業態合理。經過多年的規劃、改造、培育和發展,崇外商圈逐漸形成了全方位、多功能的商業布局,以國瑞購物中心為代表的購物中心業態,以新世界為代表的百貨商店業態,以搜秀城為代表的市場業態,加上眾多的商務樓宇、高端住宅,以及正在進行改造的項目,崇外商圈已經成為一個宜居、宜商、宜娛的復合時尚商圈。
五是文旅依托。崇外商圈臨近天壇。天壇是中國旅游文化的象征。在崇外商圈也擁有眾多的文化旅游資源,為崇外商圈未來的商、旅、文融合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可以說,今天的崇外商圈已經成為了一個歷史有根、文化有脈、商業有魂、經營有道、品牌有名的成熟商圈和財富商圈。
目前,在我國近年來的城市化進程中,一個比較大的弊端就是對一個城市賦予了太多的功能。這就像小學生的書包一樣越來越沉重。商業中心也是一樣。我認為崇外商圈應該努力打造特色商業街、特色商業中心和特色商圈,這樣做似乎更科學一些。比如,王府井在突出品牌,乃至于國際化的品牌;而前門是在突出文化,西單則在突出時尚,那么,崇外商圈是否也應該找準自身鮮明的定位?對崇外商圈未來的發展,我想提出幾條不成熟的建議:
第一,崇外商圈要努力打造“工”字形和“非”字形結合的街區布局。工字形就是崇外大街和前三門大街、兩廣大街相交處的商業延伸。有相當的客流是來自于前三門的沿線。目前在崇外大街,北熱南冷的現狀還是客觀存在的。“非”字形,崇外大街是一條交通主干線,道路比較廣闊,中間有長長的護欄,崇外大街東西兩側的互動、地上地下的互動,包括大街和特色小街的互動,我認為要進一步加強,使崇外商圈既能夠截留北京東南部的客流,滿足他們的消費,也能夠盡可能地擴大輻射半徑。
第二,加強商、旅、文的融合發展。像國瑞購物中心、新世界、搜秀這樣一些新興業態,要和傳統的同仁堂、天壇這些資源融合起來發展,形成一條非常清晰的商、旅、文的發展線路。
第三,注重一老一少一小的協調發展。“一老”主要是指老字號的傳承。“一少”主要是指要發揚青春的時尚。“一小”是指努力打造崇外商圈內的小街、小店,使整個崇外商圈的生態更加完備,業態結構更加豐富合理。
第四,優化消費人群,提高消費水平。坦率地講,崇外商圈不缺人氣、不缺商氣,但如何進一步提高崇外商圈的消費水平,應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