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迅速發展,這些小城市的淘金夢難免曇花一現,就像某些小城注定要消失。但我們仍要關注這些小城市的“微創業”,他們在“造城”的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尋找縫隙。他們是城市化的孵化者或被孵化者,也許,未來的許多偉大就來自于現在的這些
脆弱的商機
除了北上廣,中國有至少120個城市人口超百萬,數據告訴我們,二三線城市的消費者購買力絲毫不輸,于是,商業地產輪番上陣讓城市舊貌換新顏,星巴克、GUCCI、ZARA、宏基紛紛涌進二三線城市設店設廠,緊隨其后的是大批個人創業者,當然,也有限購令。
當彷徨在大城市的年輕人互相鼓勵和攛掇著離開大城市時,“逃離北上廣”成為一種流行,人們相信,在生活成本低,競爭壓力小的三四線小城市更能找到歸屬感,更讓人興奮的是,正在經歷城市化進程的中國小城市,也許潛藏著比大城市更可觀的投資機會。但就像看似灑脫的“逃離北上廣”背后充滿了沉重和苦澀一樣,“去小城市淘金”同樣充斥著無奈和陷阱,至于機會,更不是看準方向就唾手可得。
抓住消費的機會沒錯,但還是把目標放在大都市吧,因為大城市會變得更大。
去小城市創業也沒錯,但別選錯了地點,因為有些小城鎮注定會衰落。
未來二十年,中國會迎來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造城運動會繼續,但別搞錯了城鎮化的流動路徑。
城市化的三個階段
這是城市的未來,人口向大城市帶聚攏,大城市會變得更大,孤立獨處的小城市將衰落死去。
2008年7月,霍華德·舒爾茨不得不作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關掉美國本土600家無法盈虧平衡的星巴克門店。讓他好過一點的是來自中國的財報,因為在中國大陸區超過10%的增長,星巴克連鎖咖啡公司董事會希望能將26年前在美國市場的成功復制過來——2015年前開足1500家店,向潮水一樣,從上海北京這樣的大都市蔓延下去,二線、三線,甚至四線城市。
不光霍華德,精明的企業家都看到了這樣的事實:中國正在重演城市化進程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巨型城市帶的形成。“十二五”期間,中國城鎮化水平要從47.5%提高到51.5%,這是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里目標。而在《中國城市發展報告》里,我們能看到更為清楚,未來二三十年,2億至3億人在遷移,從農田走進城鎮,從城市涌向更大的城市,一座一座城像牽牛花一樣綻放,高鐵和高速公路用藤蔓串聯起它們,牽引成巨型城市帶,小城市消費力蓬勃發展。但面對這塊剛剛開啟的市場,很多小城市創業者卻無功而返。
去小城市尋找機會前,先來了解城鎮化的趨勢吧。
未來我國主要城市圈
● 沈陽城市圈:重工業城市最集中,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的最關鍵區域
● 哈爾濱城市圈:以石油工業、煤炭工業、機械工業為主導的城市圈
● 鄭州城市圈:歷史文化名城最集中的城市圈,但收入水平在中部偏低
● 濟南城市圈:以國有大型企業經濟為主,收入水平在沿海地區偏低
● 徐州城市圈:以重工業為主
● 福州城市圈:中國僑匯收益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圈,毗鄰臺灣,現階段以輕工業和服務業為主導
● 武漢城市圈:中部崛起的最關鍵區域
● 長沙城市圈:中部地區居民收入水平最高的城市圈
● 南寧城市圈: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商貿最密切的城市圈
● 重慶城市圈:西部地區最發達的城市圈,重慶城市圈具有極強的旅游競爭力,為西部經濟發展的龍頭
● 西安城市圈:具有較強的文化競爭力
● 烏魯木齊城市圈:又稱為北疆城市圈
1978到2008這三十年,我國城鎮化率由17.9%提高到45.7%,大大快于改革開放前的速度,也快于同期世界城鎮化水平,我國與世界的差距也由1978年的20.5個百分點,縮小到4.3個百分點。在這期間,城市數量大幅增加,面積不斷擴大,各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并初步形成若干規模較大,聯系較緊密、功能互補性較強的城市群。
有些城市注定會死去
小城市更講究關系和潛規則,那是一個拳頭和利益的世界。只有在適應環境的前提下,才能去改造環境;只有在政府看不到的領域,才能找到機會。
中國城鎮化的發展方針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成形了,內容是“限制發展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小城市,積極發展小城鎮。”事與愿違,被鼓勵的小城鎮建設整體滯后,除了長三角、珠三角在加工貿易型經濟帶動下,以產業聚集為特點發展起了一批工業型中小城鎮外,大部分地區的小城鎮都發展遲緩,在中西部農業占主導的地區,小城鎮的狀況尤其凋蔽。
大城市會更大
人口總是會向資源、機會聚集的地區流動,在國家人口計生委的動態監測中,勞動年齡人口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動人口占42.8%,多數希望落戶大城市。而一些并不能吸引足夠人口的城市注定會像康巴什一樣死寂——在這座內蒙耗資50多億元打造、面積達32平方公里的豪華新城里,基礎設施一應俱全,辦公樓、行政中心、政府建筑、博物館、電影院和運動場,由于沒有人口入住,這里被叫做“鬼城”。大連萬達[簡介 最新動態]董事長王健林直言,目前全國有上百個城市提出要建國際大都市,很多城市提出要建設中國的“中心城市”,但事實上,中國根本容納不了那么多的中心城市和國際城[最新消息 價格 戶型 點評]市。“與農村相比,城市最大的好處是能夠提供各種便利”,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傅蔚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從經濟學家的角度,北京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500到1600人,上海也是每平方公里不到2000人,其實這兩大城市可以像東京一樣容納將近5000人/平方公里。如果土地利用率更高,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這三個區域可以聚集中國50%以上的人口,大城市的集聚效應可以讓人們在城市享受到更多便利,但是住在中小城市就很難了,一個二三十萬人口的城市沒辦法修地鐵,也沒法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甚至,很多中小城鎮的衛生遠不如大城市,原因依然在于大城市有集中的垃圾、衛生處理中心,但小城鎮人口太少,沒有辦法形成這種規模效應。
小城市的陷阱
著名經濟學家魏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提議的城鎮化是,限制發展大城市,同時發展小城鎮。但事實上,隨著人口的聚集,特大城市、大城市的進一步聚攏,注定了有些小城鎮就是要消亡的。” 在這樣的小城鎮買房、創業或許都不是好的未來的規劃。
盡管波士頓咨詢公司有充分的論據指出,到2020年,中國的中產階級及富裕消費者數量,將增加三倍左右,從1.5億增長到4億以上,其中三分之二居住在小城市。但小城鎮消費能力的宏觀數據并不能說明全部問題。在西河古鎮租下一間500平米商鋪加盟美特斯邦威的孫某發現,這個在二三線倍受歡迎的品牌并不吃香,并非當地人不喜歡這個牌子,而是大家喜愛去蕪湖市里買——那邊選擇更多,也有折扣,并且只有半小時的車程,半年之后,孫黯然關閉了店鋪。
從2008年開始,花了大量時間在二三線城市調查的《創業家》雜志社社長牛文文甚至認為,二線城市的創業土壤已經凋敗。他表示,資源都被抽水機抽到中心城市來,抽到大公司來,抽到國際化市場上來。稍稍有利的事情都是政府和國企在做,當地人在當地很難獲得資源,已經形成規模優勢的國企、大公司的根已經扎得很深。
而在本刊的采訪中,投資較高的小城市創業者無不提到政府關系,甚至在T市經營拼車公司的企業主將生意建立在“運作領導”的基礎上。從創業成本上分析,一線城市貴在生活成本和人力成本,二線城市貴在政府成本。租金成本是另一個門檻,牛文文也提到,不少地方政府最喜歡做的游戲是劃一個高新園[最新消息 價格 戶型 點評]區,然后招商[簡介 最新動態]引資,把企業弄進來,賣土地,把地價炒高。
小城市還有機會嗎?有。
在小城市做服務大城市的生意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為首的三大密集型城市群在朝著連綿型大都市區的方向發展時,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未來人口流動的方向仍是這些中心城市,但核心區和輻射區域的分工也會出現分化,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會遷出核心城區。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坐在小城市,享受低租金、便宜的人工,將目標鎖定大城市。
消費類機會,得找到靠譜的小城市
在這種結構轉型中,小城鎮居民消費更多的指向生活用品消費和大眾消費。二三線城市那些吃飽了肚子的人,需要提高生活品質,需要更好的服務,那些收入在3000-6000元階段的人,消費需求會激發出來,這里就有無限商機,比如很多個性化的醫療服務、文化消費、培訓服務。在靠譜的小城市找一些文化、娛樂和生活用品消費的創業機會的確會是不錯的選擇,相比大城市,小城市市場的整合程度較低,對新進者不乏吸引力。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市場與產業研究室主任史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認為:“這些小城市是不是具有投資價值,不是取決于它簡單的一些表面現象,它一定有一些硬指標:第一是人口的流動性;第二,它是否在歷史上就是一個物資的集散地,成熟的物流網;第三,現有的收入水平如何,可支配的收入有多少;第四個就是當地的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的情況。投資的拉動和小城市的吸引力并不是完全對稱的。”
這四個足夠靠譜的條件對大多數小城市來說相對苛刻:一定的人口密集度和流動性,發達的物流,較高的收入水平,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相對公平活躍的市場經濟環境。
十年后,小城市會有自己的性格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歷程從工業革命開始,大約經歷了一個世紀,一些著名小城市的發展更是歷盡滄桑。雖然中國的城市化速度已經算是奇跡,但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小城市真正的投資機會也許應該是10年之后。那時的工業化已經擺脫了全民奔命的初級階段,人們有更多閑適的時間和足夠的金錢,可以自如的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各種特色鮮明的小城市,到那時,也許就會出現像巴塞羅那、戛納、威尼斯這樣的魅力小城,各種投資機會也會頻繁顯現。當然,目前最重要的是敏銳的眼光和清晰的辨別能力,機會有限,但足以為未來打好基礎。
史煒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市場與產業研究室主任
史煒點評小城市:
是否值得投資與城市吸引力往往不相稱
這些小城市是不是具有投資價值,不是取決于它簡單的一些表面現象,而是人口的流動性;是否有成熟的物流網;人口收入水平以及自然環境,是投資之前需要考慮的。
河北保定
河北的保定是一個傳統的國有企業密集的地方,計劃經濟體制根深蒂固,投資環境非常差,雖然保定地理位置在北京和河北之間,是北京往東南走的一個門戶,京滬鐵路必走的地方,但實際上誰也不會在那里停留,所以沒什么地理優勢。
云南麗江
麗江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旅游城市,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人都會被這個小鎮所吸引,那里每年都會有大量的短期流動人口,消費力旺盛,但作為一個投資者,你卻很難選擇那里,麗江最有利用價值的只有他的旅游資源,但關于這方面的投資顯然已經嚴重飽和,想現在去那里開飯店、咖啡館或是旅館,恐怕賺錢的機會極其渺茫。
內蒙鄂爾多斯
像鄂爾多斯,那里的人個個都是億萬富翁,因為那里的煤礦資源人均收入很高,但這些億萬富翁并沒有在當地投資,而是到北京和其他城市買房、買工業、買土地,鄂爾多斯反而變成了一座空城,盡管現在鄂爾多斯也是高樓林立,建的很漂亮,但他們掙得錢不會在當地消費,所以去那做小生意并不明智。你到那挖礦沒有那個權力,養牛,牧場都被有錢有權的大集團圈走了。
身在江陰 嘴在上海
文/本刊記者 王婷婷
90年代,人往浦東跑,叫做下海,二十一世紀,創業者從上海溢出,找的是小城市的藍海。
20世紀90年代,上海開發浦東新區,正趕上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全球的制造業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發展新型的企業主要是以人力資本和信息技術為主,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全國各地的人都投奔向浦東各謀其事,那時候去大城市打工創業有一個流行詞叫“下海”,在這些人群中,還有貧困城市的副市長辭職,拿上自己的簡歷來上海打拼,到大城市工作成為小地方人最向往的事情。
他們趕上的也是中國城鎮化的成果——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先行崛起,帶動周圍城市經濟大發展,形成了京津唐、長三角洲、珠三角洲城市密集區域。其中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目前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的經濟圈。
如果把江、浙、滬的 15 個城市納入一個城市群,目前整個長三角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占全 國的21%左右。
上海要確立國際經濟中心的地位,離不開江、浙等省的支持。上海這個中心城市,雖然被大城市病困擾,但從多年來的大趨勢來看,離開這里的有10個人,還會涌入進來50個人。新的中產階級替代普通上海居民,同時進行的是上海產業機構的更替,服務產業替代以前的制造產業。
大都市圈里,產業變了天
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發展經驗表明,大城市最基本的功能是聚散:對所輻射區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能量與要素進行聚集與擴散,并通過中心城市的社會經濟活動產生外部經濟效應和集聚經濟效應。
這話雖然有點難懂,但看看上海和周邊城市的產業就知道了。
以前很多的支柱產業,如棉紡產業等都分布到上海周圍江蘇浙江等地。在20世紀90年代,制造業都選擇去上海聚集,比如寶鋼、汽車行業、石油化工等。而現在,城中傳統制造產業逐漸擴散到江、浙一帶,商業服務業匯集上海。看看現在高科技臺商紛紛向昆山、蘇州、無錫等地集聚,形成完整的 IT 制造業群落。
上海的優勢產業會集中于現代服務業:金融、貿易、物流、信息、航運、教育、會展。從城市發展的軌跡,上海已經不僅僅是一座城市,它還將為周邊企業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全方位服務。
現在,城市交通四通八達,在上海的總公司與設在江陰、常熟地區的旗下工廠,便捷的交通讓總部與工廠之間的距離不再是問題。
圈子里的小城市怎么變大
大城市的形成是由城市的大開發形成,比如上海、南京。還有一種城市是供應型城市,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寧波等地,生產型企業會成百上千的集中到二三線城市區域形成企業集群。
在二三線城市以制造業為主的城市,人口在200萬左右比較適合,按照這個標準,還有很多城市有待擴大規模。比如南通、紹興發展的速度都很快,加速發展到杭州灣經濟區。江陰、昆山、吳東、溧陽等中小型城市都是要擴大城市的規模,就會出現很多商機。三線城市離城市最優規模還是有一段距離發展,現在我國的城市建設將達到城市高速發展的第一個拐點時期。
蘇、錫、常地區建制鎮的建成區面積平均已達到1.53平方千米,但平均每鎮常住人口只有6384人,人口密度4169每平方千米——還不到國家標準的一半。城市規模理論認為,100萬左右人口規模的小城市集聚效益最高,20-25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才能發揮好的規模效益和較低成本開發,但是以企業集群占主導的城鎮發展模式,由于在某一特定的行業甚至是優勢產品方面集聚了優勢的人力資本、技術、信息和設備,所以城鎮有效集聚規模可大大下降,企業集聚效率大大提高。
專門生產襪子的浙江大唐鎮,全鎮只有2萬多人口,而外來打工者就有3萬多,因為有了產業集群,所以有很強的集聚性規模。
我國的小城鎮建設,不可能要求每個城鎮都成為20萬人口的城市,只能走產業集聚化得道路,通過企業之間高度的專業化分工與合作,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人口集聚成本大大下降。浪莎襪業就是從大唐鎮走向全國。
二三線城市的產業集群特色一旦形成,會吸引人流量來擴大市場規模帶來商機,制造業外聯性強的產業集群機會更多些。零部件生產的本地化與技術引進和銷售在全球并存,這時就要求周圍環境必須與國際接軌,要按照國際化的標準設計賓館、飯店等設施,為國內外客商在此工作生活方便。浙江歙州有個領帶城,生產的領帶占到全球領帶份額的70%。領帶一系列的原材料工廠都會在附近集中。這個地方就形成生產基地,很快就會有國內外客商來這里采購帶來巨大商機,迫使其辦事規則和服務設施與國際接軌,向城市化規模設施發展。
(本文由南京大學魏守華教授、復旦大學于海教授觀點整理而成,本刊記者王婷婷采訪記錄)
原題:占商機先占地 未來我國主要城市圈將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