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陽
所謂城市發展思路,是指對城市發展的通盤考慮,它體現了領導者的思維定勢、話語體系和實施方案。在我國的現實政治體制中,不同時期的城市發展思 路無可避免地都刻上黨政主要領導的個人烙印,體現領導者的個性魅力和執政理念。就筆者的認識而言,珠海發展思路從特區成立以來,大體上經歷了“闖拼”論、 “跳出”論、“所在”論、“兩西”論、“園區”論和“格局”論六個階段。
一、“闖拼”論
“闖拼”論時期,大體為1980年特區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末。這個階段,特區發展“摸著石頭過河”,老一輩特區人以非凡的勇氣,發揮敢闖敢 拼的精神,殺出了一條血路,勇立于時代潮頭。特別是1984年初,鄧小平同志到珠海視察,對珠海特區建設給予了極大支持和高度評價,鼓勵珠海要“大膽嘗 試,大膽地闖,正確的你們就要堅持,不正確的你們可以改”,并提出要把特區辦成“技術的窗口、知識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對外政策的窗口”,體現了黨中央試 辦經濟特區的指導思想和目的,就是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探索道路。通過學習、總結經驗,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珠海市確定了“以工業為主,兼營農漁牧 業、旅游業、商業,綜合發展”的新方針,并制定“外引內聯與自辦相結合,以外引為主;外向型、代替型、自給型相結合,以外向型為主;市辦、縣區辦、鄉鎮辦 相結合,以市辦為主;大中小型工業相結合,以中小型為主”的工業發展思路。同時,果斷實施“負債發展”戰略,大刀闊斧全面鋪開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招商 引資,珠海啤酒廠、玻璃纖維廠、聚酯切片廠、麗珠制藥等一批千萬美元以上的大中型項目陸續落戶珠海,工業發展開始一路高歌猛進,一個以工業為主體、綜合發 展的外向型經濟格局初具雛形。
這一時期工業發展迅速,到1989年全市擁有工業企業2141家,其中鄉及鄉以上企業765家,工業總產值達42.01億元,總量是1979年 的22.6倍,按可比口徑計算年平均增長37.3%,工業行業由建市初期的不足20個大類發展到32個大類,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38.8%,工業 經濟初具規模。
二、“跳出”論
“跳出”論時期,大體為20世紀80年代末到1998年。在“跳出珠海論珠海”、“跳出珠海規劃珠海”、“跳出珠海建設珠海”的方針指導下,珠 海規劃(或建設)了大港口、大機場、鐵路和主干道路,并以聚天下之財和才的膽略以及敢為人先的精神實現了珠海發展格局的大突破,搶占區域發展的制高點。特 別是1992年的首次“科技重獎”之后,在全市掀起一股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熱潮,“把發展高新科技企業和技術含量高的企業作為重點,不再熱衷于搞勞動密集 型的一般加工工業”(珠海市第三次黨代會報告),“嚴格限制興辦低附加值高成本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利用重獎效應積極引導和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珠海 市四屆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這個時期的成就是巨大和鼓舞人心的,一是建成了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如珠海大道的建成徹底改變了珠海東西向交通的嚴 重阻隔,珠海機場及配套的機場東路建成,廣珠鐵路獲得批準并動工建設(后停工),珠海西區開發的框架拉開,伶仃洋大橋項目獲國家立項,等等。二是一批重大 產業項目確定落戶珠海(或動工建設),如珠海電廠、PTA項目、南方軟件園等。三是一批重大規劃得到高層次定位推進,如珠海港十萬噸級煤碼頭寫入了總理的 政府工作報告,珠海港被定位為全國沿海20個主樞紐港之一(《港口法》頒布后改稱主要港口),橫琴島被定位為廣東省重點開發區,等等。
這個時期也遺留下諸多問題和困難。一是大量政府工程欠款和企業債券融資不僅給進一步發展背上經濟包袱,而且給珠海的政府誠信帶來一定的負面影 響。二是機場、港口的可持續發展乏力,設施建設不配套,局部超前的負面影響突出,鐵路及大橋項目因資金、土地、協調等諸多問題先后停工。三是政府公共關系 發生危機,在一些重大項目協調方面與周邊地區和省的信任支持出現問題和困難。四是自身缺乏足夠財力物力,卻要牢牢“控股”,沒能有效吸納國家力量投入珠海 的建設,如此等等。
三、“所在”論
“所在”論時期,大體為20世紀90年代末到2002年。為破解發展難題,時任珠海市委書記黃龍云同志提出了“求所在、不求所有”的新思維,逐 步解決珠海發展的諸多難題。主要成就有:一是實施“功能區帶動”戰略,規劃調整了工業園區、高新區,充分發揮基層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大辦實業經 濟,夯實了珠海工業發展的基礎。二是大辦“大學園區科技創新海岸”,奠定了珠海的教育科技基地。三是任人唯賢,通過公選使得一批人才走向領導崗位,率先開 展“萬人評政府”活動,大力度整頓機關作風,營造了“你追我趕、干事創業、力爭上游”的良好氛圍。四是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建成了蓮花大橋、橫琴大橋、淇 澳大橋等,改造了市內幾條主要道路,控制了亂搭建的城市難題。五是解決了“跳出”論時期遺留的若干項目建設問題,如醫療中心等。這個時期由于沒能解決珠海 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既無法發揮這些設施的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又錯過了全國大規模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良好時機。
四、“兩西”論
“兩西”論時期,大體為2003-2005年。時任市委書記方旋同志提出了“工業西進、城市西拓”的發展思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市、實業旺市、 環境強市、文化盛市”四大戰略,加快建設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秩序優良、文明富庶的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這一時期珠海的定位開始有所弱化,發展不能形成 合力,雖然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但逐年走低(三年的GDP增速分別為17.5%、14.2%、13.4%),后勁不足,沒有新的大型產業項目建設投產, 并被周邊地區進一步拉開距離(中山市這三年的GDP增長逐年加速,增速分別為19.7%、21.5%、23.2%)。
五、“園區”論
“園區”論時期,大體為2006-2007年。在短短兩年時間里,時任市委書記鄧維龍同志提出了以工業園區為主戰場,大手筆投入、大氣魄建設的 發展思路,并在“十一五”規劃中首次明確提出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堅持大辦工業、注重辦大工業,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還包括在 全國率先推行“十二年免費教育”和建立以“大病統籌救助、中病進入保險、小病治療免費”為目標的全民醫療保障制度等,但同時特區意識有所淡化,改革和創新 的銳氣有所減弱,在干部機制、決策機制和管理創新等方面出現各種不足。
六、“格局”論
“格局”論時期,大體為2008年以來。2008年3月甘霖同志調任珠海市委書記后,提出了“交通先行、產業跟進、城市發展”的總體思路,并樹 立“以格局定高下、以功能看強弱、以生態顯魅力、以文化論輸贏”的發展理念,通過構建“交通、產業、城市”三大格局提升珠海的模式引領、功能輻射和實力帶 動能力,建設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這一時期,珠海發展迎來了新一輪歷史性戰略機遇,《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橫琴總體發展規劃》賦予珠海新 的歷史使命,港珠澳大橋動工建設、經濟特區范圍擴大至珠海全市、珠海定位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橫琴新區發展納入國家戰略。“十二五”期間,廣珠城軌、廣 珠鐵路、高欄港高速、機場高速將陸續建成通車,廣珠城軌延長線、廣佛江珠城軌、連接東西部的香海路及洪灣至鶴洲南高速等系列工程將陸續動工建設,航空產 業、海洋工程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也將于“十二五”期間形成規模。可以說,珠海的美好藍圖已經繪就,思路已明晰、戰略已謀劃、格局已確定,需要的是戰 術策略、埋頭苦干和堅持不懈。
“思路決定出路”。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需要“闖拼”論,敢闖敢拼就是成功的法寶;之后的“跳出”論體現了梁廣大同志的卓識遠見,就在珠三角地區 沉醉于大規模發展一般加工業的時候,珠海率先轉型升級,選擇一條不一樣的道路,搶占區域發展的制高點;然而,國家宏觀調控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讓珠海 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務實的“所在”論為破解發展難題作出了重大貢獻;之后的“兩西”論和“園區”論繼承了務實的精神,主動順應新形勢,力求補足發展的 短板;“格局”論則是建立在國家賦予珠海“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定位的基礎上,全面深刻總結過去30年發展經驗教訓,并站在未來30年長遠發展戰略的高度 上提出的,體現了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可以說,珠海的發展思路凝聚了歷屆市委市政府領導集體的智慧,一脈相承,有肯定與堅持,有繼承與 發揚,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
(作者單位:珠海市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