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突出風險影響糧食安全
時間:2011-08-31 14:25:08
來源:公共預算與政府治理
7月份我國CPI同比上漲6.5%,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4.8%,成為推動CPI上漲的重要因素。糧食是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也是百價之基。目前,我國糧食形勢整體上還比較安全,但中長期來看,應高度警惕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五大突出風險。
1.全球糧食市場形勢嚴峻,將加大我國利用國際市場增加供給的難度。
全球糧食體系正變得越來越脆弱。首先是國際市場糧源有限,世界糧食市場本來就面臨比較激烈的競爭,未來競爭可能更趨激烈。其次是國際糧食市場價格上漲,波動加劇。全球氣候危機日益增加、耕地持續減少、主要產糧國出口政策管制等因素減少了糧食供給,世界糧食形勢日趨嚴峻。
盡管當前我國糧食自給率比較高,與國際糧食市場聯系還不十分緊密,但隨著經濟發展,我國對國際糧食市場的依存度也正在上升。中長期來看,國際金融、能源市場對糧食市場的牽動作用還會加大,引發糧食市場波動的因素將日益復雜,未來我國利用國際市場彌補國內糧食產需缺口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2.全球氣候變化或進入拐點,可能沖擊我國農業生產體系。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性天氣引發的氣候事件日益增多,我國糧食生產可能會面臨大旱、大澇、大冷、大暖的氣候影響。目前我國還有占耕地52%的旱地面積仍然是“靠天吃飯”,糧食穩產和增產要靠風調雨順。極端氣候事件增加,或給農業生產帶來較大沖擊,甚至還會帶來農業病蟲害增加的風險。
根據氣候學家的研究,目前全球可能進入到了氣候變化的拐點階段,或將發生一些重要的趨勢性改變:一是夏季降水可能出現北多南少的特點,這對我國農業水利工程和防洪抗旱設施提出挑戰。二是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正在減緩,可能進入冷周期。冷周期可能給糧食生產帶來不利影響。三是全球進入地震高發期,環太平洋地震帶趨于活躍。這對我國農業的防震減災體系及應對方案提出挑戰。
3.農業資源環境約束增強,糧食持續增產的難度正在加大。
我國耕地、水資源等對糧食生產的約束增強。目前,我國人均耕地面積1.38畝,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區發展高耗水產業,嚴重超采地下水,導致農業用水形勢趨于緊張。農業科技對糧食生產的支撐能力還不強,農業基礎性研究和創新能力比較薄弱,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僅為48%,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左右。
另外,我國農業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落后。水利建設尚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部分地區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嚴重滯后,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十分繁重。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數增加,農民對水利建設的投工、投勞減少,新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和管護機制還沒有建立。
4.農民種糧的比較效益較低,增加和保障糧食供給的激勵弱化。
近幾年糧食價格穩步上升,對農民增收有一定好處。但總體來看,農民種糧的收入仍然不高。特別是與從事其他產業相比,種糧的比較效益明顯偏低,出現了種植不如養殖、種糧不如種菜的局面,一些地區出現了糧食“副業化”的趨勢。
出現這些問題與主要與我國目前糧價較低有關。我國糧食價格較低,有利于保障城市消費者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但種糧的農民收入低則不利于糧食生產。糧食價格過低也使得那些糧食生產較多的地區不夠富裕,長此以往必然挫傷這些地區的種糧積極性。
5.城鎮化進程加快,帶來了農業土地質量下降的嚴峻問題。
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不僅有利于我國擴大內需、加速落后地區的工業化進程,也有利于加強土地集約化使用,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積極因素。但從各地關于城鄉統籌中土地流轉的實踐經驗來看,城鎮化進程可能帶來農業用地質量下降的嚴峻問題。
目前各地方普遍通過“占補平衡”來實現土地流轉的數量平衡,但卻忽視了土地質量平衡的問題。在經濟利益導向下,地方政府把重點放在了土地的數量平衡上,土壤肥力等質量問題極少引起重視。在土地復墾中,也只是將建設用地簡單復墾成為耕地,這些復墾后的耕地多為“生地”,與富含有機肥的“熟地”在糧食生產能力上有巨大差距。這將導致土地自然生產能力下降和萎縮,增大了未來糧食安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