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28日,已有12家上市銀行公布了2011年的上半年業績。12家銀行今年上半年共實現凈利潤4244.47億元,其中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就有2057.43億元,占凈利潤近半。12家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普遍增幅在40%以上。(8月29日 《重慶晨報》)
這個消息并不出人意料,早在去年四大行年報就顯示,截至2009年年底,工、農、中、建四大行中間業務收入中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共計1800多億元,其中工行位列第一,收入551.47億元,比上年增長25.3%,占營業總收入的比重達17.82%。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增長迅猛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但銀行凈利潤高幅增長是建立在傭金和手續費持續增長上的增長,這樣的“凈利潤”含金量顯然不足。做為銀行“三大收益”之一的“手續費凈收入”(傭金等),竟然占據“半壁江山”,說明“凈利息收入、投資收益”等已被嚴重擠壓,這樣的“收益比例”不能說是健康的,更不能說明銀行的市場博弈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得到提升。因此,看似“喜人”的占凈利潤近半的“手續費收入”,也使銀行面臨繼續支撐利潤的“瓶頸”。
其一,在民意對銀行日益增多的收費項目和不合理收費的質疑聲中,未來的銀行收費項目和標準只會進一步規范和降低,依靠手續費支撐超額利潤的模式顯然不可持續;其二,社會的進步和公共服務理念的提升,過去的銀行收費向“優等生”看齊,服務卻是“劣等生”的現狀也將逐步改觀。對于中間服務費用的漲價,也必然實現“賬戶高額的管理費是與其服務水平掛鉤”的真正的“國際接軌”,這樣一來,會進一步“攤薄”銀行手續費用利潤。國家有關方面在逐步關注和嚴格管理收費項目之下,也不可能任由部分銀行在收費項目上為所欲為。
凈賺4000余億元的巨額數字,看似是銀行“業績”,實際上這個“業績”乏善可陳,沒有多少“含金量”,因此不應是一個被部分銀行“狂歡”和自以為是的“功勞薄”。這個“數字”,究其實質是建立在“低等服務”和缺乏市場規范基礎之上的“利潤”,不僅不應是讓銀行“高枕無憂”,反而凸現銀行業發展的“短板”和隱憂。
“收費項目”和“收費利潤”萎縮之后怎么辦?這已是擺在諸多銀行面前的一個大課題。就此,國內諸多銀行應有未雨綢繆的意識,早日將利潤的關注點向“代理、投資銀行、基金托管、咨詢顧問、金融衍生品”等方面轉移。在拓展新業務方面多投入些精力,不僅利于銀行創新意識和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對于減輕公眾現實面臨的銀行收費負擔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