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湖南頻道長沙6月9日電(記者畢子甲、陳文廣)“我老婆生女兒的時候我不在身邊,我在鄰村放電影,我老婆生完孩子見到我淚流滿面:‘人家當官的都能請產假,你為什么不能?’我當時決定我的女兒就叫‘馬電影’。”
湖南省永興縣柏林鎮農村電影放映員馬恭志回憶18年前女兒降生的情景,顯得有幾分激動。
“不要說女兒,我老婆也是我放電影得來的呵。”這個走村串鄉為鄰里鄉親放了23年電影的農村放映員,身高只有1.42米,洗得發黃的白襯衣扎在快提到胸襟的長褲里,一副飽經滄桑的樣子。
因患小兒麻痹癥,馬恭志5歲那年失去了筆直的雙腿。15歲起,這個殘疾青年挑起重達百斤的電影放映設備,在母親的陪伴下,開始了翻山越嶺的放電影生涯。
鄉親們說,別看“老馬”腿腳不方便,但只要他答應了別人,不管刮風下雨,馬恭志都會讓人家準時看上電影。馬恭志負責柏林、洞口、太和三個鄉 的電影放映,23年來,他邁著殘疾的雙腿,挑著超過體重的放映設備,走遍了1000多個村組,累計行程20多萬公里,放映11000多場次電影,觀眾 250多萬人次。
比馬恭志大一歲的譚鳳英,正是看中了馬恭志的這一點。
“他做事好誠實,”39歲的譚鳳英和馬恭志一樣,黝黑干瘦的臉上一雙眼睛大而醒目。“他都是一吃完飯,放下筷子就放電影去了,也不像其他放電影的那樣放到中途就去打牌。”
譚鳳英說,每次放電影前,馬恭志還在自己準備的小黑板上“一筆一劃地寫告示,告訴鄉親們這次放的是什么片子。
不僅如此,馬恭志還自己制作農科、普法、黨建和道德風尚的玻璃幻燈片在電影開始前放給鄉親們看,有的時候,還管管閑事。
有一次,馬恭志到口泉村放電影時得知,一戶陳姓人家的5個兒子都不養老。馬恭志一氣之下,做了一組以“尊老”為題材的幻燈片,跑到陳家門口與電影《婆媳之間》一起放,迫使陳家五子在左鄰右舍的議論聲中分攤了養老的義務。
馬恭志共制作了4500多張幻燈片。在群眾需要農技知識時,在放電影的同時,放在些《科學養魚》、《優質烤煙的栽培方法》等,實用,學起來也方便。被人親切稱為“老馬”的馬恭志,多了個“馬調解員”、“馬科技員”的稱號。
譚鳳英說,她就是這樣“先喜歡上”馬恭志的。
“夏天他來我們村放電影,我就端一盆西瓜給他,”說到這里,譚鳳英捂住嘴笑。“是我先追的他。”得知她要嫁的人是馬恭志,全家人都反對她,父親還幾度把她反鎖在屋里,逼得她“三次要從窗戶跳下來”。
譚鳳英從不在乎馬恭志雙腿殘疾。但馬恭志自己在乎。
馬恭志掩在褲管里的雙腿彎成一個“O”字,像健全人屈腿下蹲的樣子。
馬恭志64歲的母親郭戍菊貼著新華社記者的耳朵說:“他的腿是彎的,同村的鄰居都不知道,他不給別人看,連我說他,他都要罵我。”郭戍菊說,馬恭志從來不讓記者拍他的腿,“他自尊心強”。
馬恭志還很瞧不起街上伸手要飯的健全人。
“我兩手一攤坐在街上,你們都會給我錢,”馬恭志伸出雙手比劃著,“所以我走在街上,看到那么高高大大有手有腳的伸手要錢,我看不起,我都跟我老婆說‘不要給他’!”
然而,對待失學的孩子和五保戶老人,馬恭志卻很慷慨。
永興縣洞口學校八年級學生王麗霞是接受馬恭志資助免于輟學的學生之一。每個學期,馬恭志都要到這個學校為上百個留守兒童放上十幾場電影。
老師張舒英說,自己這么生活過得就很緊張,還幫助別人,一開始,她還真不理解馬恭志。 不光張舒英不理解,馬恭志的母親郭戍菊也不 理解。郭戍菊說,馬恭志的女兒馬電影大學上到一半就悄悄退學了,馬電影告訴奶奶,爸爸沒錢,賺的那么少,還都捐給了別人,自己哪有錢上學?。
馬恭志在外面放電影,一看到學生過得苦,他就給錢。十多塊錢給過,二十塊錢給過,四五十塊也給過。“我跟他說‘他爸爸媽媽又不在跟前,你捐錢他們也不知道’,”郭戍菊說,“他說他不圖名,他要學習雷鋒。”
去年,馬恭志拿到了“此生最高年薪”,政府補貼的一萬三千元。
“一個人活著不單純是收入了多少,有的時候,一個人也得奉獻一點,”馬恭志說,“每個人多奉獻一點,這個社會也就和諧了,警察也少一點。”
馬恭志說,他不羨慕現在賺了大錢的他學生時代的同學。
馬恭志的家鄉湖南郴州永興縣是中國有名的“銀都”,很多人都靠金屬冶煉發了家。那時候家家戶戶都冒煙,當時馬恭志也想跟著他們冒煙,也想發大財。可他舍不得“家里賣了老本兒”才湊夠錢給他買的放映機。“再說,我就是喜歡這個事情。”馬恭志說。
每次放電影,馬恭志都在旁邊的電線桿上掛上一面國旗。“有人說,你這里不能掛國旗,違反法律啊,我說‘這就是黨的溫暖啊,我把黨的好政策掛 在這里’。”黨齡14年的馬恭志站在自家簡易的幻燈投影室里,有水濕痕跡的白墻上投影著他自編自導自演的慶祝建黨90周年系列宣教片。“影片”中,馬恭志 站在黨旗前,大聲朗誦著他自己寫的《知黨恩》。
可馬恭志一直覺得,自己拍的片子“還很不專業”。
“我就直接打開那個DV,搬個凳子坐在那里,擺好動作再開機,把要講的話貼在墻上,”馬恭志說,“所以你們看我在片子里有的時候還會翻白眼。”
扛上放映機的第二年,馬恭志就萌生了自己拍電影的念頭,想用自己的眼光拍身邊的人和事。2010年,馬恭志斥資3000多元購進一臺DV,專門拍身邊的突發事件。去年6月10日發洪災,一下雨,馬恭志就背了個小DV沖出去,為了配音標準,他還特意練習了普通話。
馬恭志說,他最有成就感的時候是在電影開場前,因為鄉親們會主動跑前跑后地幫他拉幕布。而散場的時候,卻又不免失落。
“有時候一個幕布掛在那里,我拿也拿不下來,”馬恭志踮起腳來,做出夠幕布的樣子,額上三道皺紋因為用力擠在了一起。
“我生活在最繁華的地方,我工作在最落寞的地方,我已經習慣了。”像背誦電影臺詞一樣,馬恭志說這番話時,聲音中充滿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