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營口西市區區委宣傳部、《城市化》雜志一行人拜訪了營口史學界的老前輩于阜民老先生。于老先生1952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長期從事營口地方志的研究,參與編寫了《營口市志》和《營口年鑒》的編撰,主編了《營口通史》以及《營口史話》。以下為于老先生訪談的錄音整理。
營口作為城區歷史,已經很長時間了,有歷史可查營口歷史有三百年。從明朝洪武年間,收歸東北,明朝繼承元朝,元朝沒有被消滅,元朝的勢力還很強大,明朝的軍隊,在東北沒有糧食供應,沒有武器基地,所以糧食武器全部從江南海運到營口,再從遼河入海口沿著遼河運到八十里外的牛莊,沿途需要保護。同時在營口設立軍營。所以當時的海上運輸比較單一,中國歷史的城市發展史,大部分因為軍事需要,一些關口、河口、海口圍繞著軍隊駐扎發展商業逐漸興旺。營口最初就是以駐軍形成的城市,那時候叫梁房口,幾經興衰。在明朝所有河口海口都奉祀天妃,就是媽祖。現在咱們西頭的媽祖廟,就是原來的龍王廟基上發展的,這個是有史可查的。營口是三百多年的城市,但對外開港是1861?年。
營口和上海都是港口城市,上海叫上海灘,營口雖然不叫營口灘,但是營口南灘就是鹽灘,兩者的地質性質是一樣的。上海發展成為千萬人口世界大都會,而營口是只有幾十萬人口的中小城市,為什么有這么大差別?因為上海依靠長江,長江有九條大江,所以長江又叫九源公(唐李白語)。當時中國有四億人口,在長江兩岸就有一個多億,而營口位居遼河,但遼河兩岸人口稀少。清朝1644年入關以后,東北是“龍興之地”,不準外人進入,過去沈陽以南基本荒蕪。滿人入關,東北漢人大部分淪為為奴隸。這些人也“從龍入關”,營口基本上是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到康熙十九年,再建蓋平縣,當時一年賦稅才三兩銀子,沒有幾個居民。清朝順治向東北移民,東北才逐漸興旺起來,但也沒多少人口,到1931年東三省三千萬人口。
所以能看出來消費是很不同的,上海依托長江,是中國最富裕的地方,所以上海有卸不完的貨,裝不完的貨。營口背后的東三省只有三千萬人口,而遼河流域還不到一千萬。上海1841年對外開放,營口1861年開放,雖然只相差二十年,營口和上海差距就這么大。
為什么開埠在營口呢,遼河沿岸沒有大城市,遼河從河北到營口入海,沿途只有村莊,它經過的主要地區是蒙古大草原,都是牧地,清朝為了防止外人進入,修了柳條邊墻,在邊墻上修了八個門,其中有一個叫法庫門。當時還有兩句兒歌流傳下來,“出了法庫門,只見牲口不見人,進了法庫門,一半牲口一半人”,說明東北開港時很落后。當時牛莊是一個重鎮,清朝設有城防尉,營口歸牛莊城防衛尉管,是牛莊的一個港。營口代替了牛莊開港,因為牛莊不靠河,而營口臨河近海,河深港闊,便于船只運轉。當時船只不大,正是帆船被蒸汽機船代替的時代,蒸汽機船也就是一千來噸。
營口代替牛莊開港以后有了發展。營口西大街,有商號一千多家,營口的商號主要有三種行業,一種叫“大屋子”,是代理批發業,營口當時開港時五萬人口,本地消費量小,進口貨物主要是發貨往東三省,東三省的土特產經過營口出港。營口出口貨物主要是大豆,不是在市場上擺賣,因為貨量很大要委托“大屋子”舉行買賣,“大屋子”收5%傭金,由于貿易額龐大,營口大屋子每年凈盈利一萬兩以上的有幾十家,幾千兩的不用說了。營口港最高的交易額一億兩白銀,每年收取的傭金幾十萬兩銀子。
第二種行業是油坊,營口出口商品主要是大豆加工品,如豆餅是稻田做肥料的,在南洋地區很暢銷,代替了鳥糞成為當地主要肥料來源;還有豆油,歐洲歷史上習慣是用動物油做奶酪,后來發現動物脂肪多,膽固醇多,不如植物油膽固醇少,豆油就逐漸向日本、西方發展,營口當時有上百家油坊;第三個行業,是銀爐,現在老街還有幾家銀爐遺址。營口銀爐和山西票號不一樣,銀爐做信用擔保,比如我在銀爐存了一萬兩銀子,要用一萬二,怎么辦呢,銀爐替你擔保那兩千兩,三個月還清,收一定利息。可以說,當年的營口就是今日的深圳。
營口當時年貿易額一億兩白銀,按5%的盈利算,就是五百萬兩,營口凈收入五百萬兩,可以說遍地是錢。有一個店鋪叫東盛和,最初本錢是一萬八千兩銀子,干了二十二年大屋子和銀爐,倒閉時,資產達到八百萬兩。什么概念,當時清政府一年國庫的收入,一千多萬兩,可以說營口富可敵國。營口像東盛和這樣的商號還有幾十家。
營口的民族工商業在清末民國時期相當繁榮,到了日本統治十四年,營口大豆統購統銷了,沒有大豆了,油坊黃了;營口的紡織工業,棉花也統一成軍用品了,也黃了;海運方面,由于偽滿政府,歐美不承認,只有日本和南美洪都拉斯承認,這么一來,營口的貿易就相對減少了。因為按照規定,進入這個港口所隸屬的國家,船上必須掛上這個國家國旗,不管哪個國家來了必須掛中國的國旗才能進中國的港口。歐美不承認滿州國,所以不能掛滿州國的旗,你不掛國旗就不讓你進港,所以營口港衰弱了,東北的物資出不去了,銀爐和“大屋子”就都衰敗了。到最后只能從臺灣進點茶葉,進點紙張。
營口最興盛的時候是民國。有人提當初開港開錯了,不應該開營口,應該開在大連,因為大連港水深,港闊,而且無冰凍期。但當時條件來講大連絕不能開港。港口的特點是物暢其流。營口所以能做大,依托遼河運輸,1861年大連當時還沒有鐵路,只能靠馬車運輸。最小的船也比最大的車運量大,所以大連絕不能開港,開了也是死港。大連是在1906日俄戰爭以后,日本占領了滿州,占了鐵路,大連才有條件成為港口。大連開港后很長時間,營口仍然是東北最興旺的港口。
早年的營口是東三省第二大城市,最大是沈陽。哈爾濱1900年才有;長春是1931年才發展;鞍山是日本占領以后才發展;撫順以前是鎮,1906年以后才逐漸發展。
營口是東北第二大城市,也是東北最早現代化城市,那時候營口有個順口溜,“一個馬路,一個港樓,一個花園,一個猴”。說明營口是東北第一個修馬路的。當時的馬路是一丈多寬的石頭道兩邊有沿。“一條馬路一個崗樓”,說明車輛很多,并且有了交通崗樓。,“一個公園一個猴”,營口是東北第二個有花園的城市,在市委大樓前面那小區有叫花園小區,怎么叫花園小區?因為那地方以前就是營口花園所在地。營口1900年有電話,1906年有電燈,是“電燈電話,樓上樓下”;交通有指揮、左側通行、修馬路、有洋溝,那個時代電燈電話,樓上樓下就是現代化,所以東北最早現代化城市是營口,比沈陽還早。
訪談的最后,于老先生表達了他對臥龍灣的期待,認為臥龍灣是最后一塊營口凈地,能很好地利用營口的地理優勢,而生態宜居的概念也符合營口作為物流城市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