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成品油價跟漲不跟跌憤憤不平的中國消費者,在8月22號聽到一則好壞參半的新消息。
目前的成品油定價機制部門不滿意,企業不滿意,消費者同樣不滿意。
此機制出現了一系列的弊端。由于近兩年22個平均工作日滿足4%的條件相當困難,出現了國際原油價格上漲時國內成品油價格上漲、下挫時國內成品油價格堅挺的怪現象。有業內人士擷取三個時間節點,
如此的調價機制使境內消費者成為最大受害者。中石化香港油站公司宣布自
不僅消費者受損,中國的石油產業也受到了影響。如此明確的定價模式,相當于把國內定價權拱手讓給了國際投資者,只要把22天的波幅控制在4%以內,就變相地控制住了中國的油價。不管中國是否要增加戰略儲備,還是希望油企增加商業儲備,對于國際投資者來說,是一切盡在掌握。中國的石油戰略安全,成為最大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大型油企的進出口總是踩不準點,在高價時進口,在低價時大量出口,最后由國人買單。
是不是將22個工作日下調到10天就可以改變歧視境內投資者的現況,讓中國的石油戰略更加安全?應該承認,會有所好轉,但不會出現根本變化。
無論是22天還是10天,其核心是根據國際原油市場一個月或者半個月的波幅來決定國內油價,定價機制沒有改變,仍然是定價權讓度于人,完全的太阿倒持。香港之所以有如此迅速的價格變化,原因是香港市場有加德士、中石化、Shell等多家成品油零售商,市場完全開放,價格由公司自主根據市場變化而調整,定價權在于公司。
在境內壟斷的情況下,定價權歸于公司顯然不合適,可能會出現壟斷價格,此時首先要增加油品市場的競爭者,至少出現5家左右的競爭者,全部擁有油源進口權利,此時將會出現市場競價機制,價格的天平自然會消費者傾斜,企業對于國際市場的價格波動會更加敏感,因為此時他們無法向消費者轉嫁成本。
一個三不滿意的定價機制,背后折射的是扭曲的市場結構,把扭曲的結構端正過來,價格自然理順,何牢有關方面頻頻關照?只要建立石油戰略儲備機制,建立市場競爭機制,打破油源壟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