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社會管理政府不再“包打天下”
時間:2011-08-23 09:36:42
來源:城市化網 作者:編輯/顧晴
5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實際上,在加強社會管理方面,中央高層一直予以高度重視。今年以來,針對國內食品安全、征地拆遷、環境保護等方面問題層出不窮,中央政治局9位常委更是在不同場合從不同角度就創新社會管理發表重要講話,闡釋創新的重要性。這其中,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科學管理替代了傳統的命令思維,多方參與、共同治理、協商協調替代了政府“包打天下”。可以預見,“社會管理”將成為各級政府在相當長時期內努力破解的重大課題,也表明,堅持以人為本,創新社會管理,乃大勢所趨。
胡錦濤:社會管理要把握三個“最大限度”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關于社會管理方面的重要講話,其實要追溯到2月19日上午在中央黨校舉行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發表的重要講話。
胡錦濤說,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的總要求,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突出問題為突破口,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能力建設,維護人民群眾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良好秩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
今天的中國,處在加速城市化的進程中,社會變革日新月異,社會轉型猶未完成,社會矛盾層疊交織,社會問題不斷出現。可以說,中國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任務之重,挑戰之大,難度之高,舉世罕有。從總書記的講話中,不難提煉出這么兩個關鍵詞:創新、以人為本。
吳邦國:嚴格依法辦事老百姓才能服氣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4月22日下午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說:“要提高公職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法制觀念,真正做到嚴格依法辦事,只有這樣才能讓老百姓服氣,才能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圍。”
當前,我國既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各種人民內部矛盾和社會矛盾多發,影響社會和諧的不穩定因素增多。老百姓反映強烈的食品安全、征地拆遷、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并不是無法可依,也不能說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完全不知法,關鍵是在實際工作中不按法律辦事、另搞一套,使得本來可以預防和化解的矛盾釀成了大問題。還有的甚至以權謀私、徇私枉法,嚴重損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壞的影響。各級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要做學法守法用法的表率。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著力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
依法治國是加強社會管理、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途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基本形成,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已基本做到有法可依的當下,各級政府應充分運用法律,依法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依法組織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
溫家寶:加強社會建設 保障改善民生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5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2011年將做好十件工作,其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位列其中。他指出,經濟越發展,越要重視加強社會建設和保障改善民生。2011年,將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廣泛動員和組織群眾依法參與社會管理,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完善社會管理格局。以城鄉社區為載體,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整合人口、就業、社保、民政、衛生、文化等社會管理職能和服務資源,實現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加快建立健全維護群眾權益機制、行政決策風險評估和糾錯機制,加強信訪、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工作,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切實解決亂占耕地、違法拆遷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加強和完善公共安全體系。健全突發事件應急體制,提高全社會危機管理和抗風險能力。加強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完善信息網絡管理。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密防范、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落實企業安全生產和產品質量主體責任,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健全法制,嚴格標準,完善監測評估、檢驗檢測體系,強化地方政府監管責任,加強監管執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各級政府一定要把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社會管理,既是治理更是服務。搞好社會管理,必須以人為本,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才能讓發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
賈慶林:民生不僅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也是重大政治問題
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3月3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報告工作時提出,民生問題不僅是重要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也是重大政治問題。全國政協鼓勵引導政協委員圍繞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解決食品質量和安全問題、統籌城鄉醫療保險制度以及農村衛生人員培養和配套政策等重點民生問題,開展調研視察和協商議政。2011年要繼續關注和促進民生改善,圍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促進充分就業,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持物價總體水平基本穩定,加強社會保障體系薄弱環節建設,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推進醫藥衛生體制重點改革,加快住房保障體系建設等重大問題,察實情、講實話、出實招,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著力解決當前群眾反映強烈的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保、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對于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李長春:要把精神文明建設擺上更加突出位置
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1月13日召開全體會議,研究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李長春主持會議并講話。李長春強調,精神文明建設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把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科學發展考核體系。要把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著力在服務群眾、務求實效上下功夫,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教育群眾與服務群眾結合起來,把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與推動改善民生結合起來,多辦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好事實事,不斷開創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新局面。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中央曾多次鄭重指出: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一定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推動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
習近平:群眾工作是社會管理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黨校校長習近平2月23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結業式上總結講話時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要同做好群眾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深入研究形勢和任務的發展變化對群眾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積極探索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的新途徑新辦法,把群眾工作貫穿到社會管理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從源頭上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習近平強調,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進步,離不開人民的創造力量;黨的全部執政活動,離不開強有力的群眾工作。社會管理主要是對人的服務和管理,說到底是做群眾的工作。一切社會管理部門都是為群眾服務的部門,一切社會管理工作都是為群眾謀利益的工作,一切社會管理過程都是做群眾工作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群眾工作是社會管理的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
針對當前社會管理中的突出問題,社會管理應與時俱進,著重研究加強社會管理、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思路和舉措。說到底,社會管理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只有與時俱進,將群眾工作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更好地服務群眾。
李克強: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
日前,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指出,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是改革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現階段,在人們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中,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但住的問題還比較突出。住房是人的生存之所,發展之基。古人講,“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現在說,安居才能樂業。住的問題解決了,群眾生活就更有奔頭,就業創業也就更有信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住房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群眾住房條件總體上得到顯著改善。
近幾年,通過推進棚戶區改造、公租住房、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又解決了一大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但也要看到,目前住房困難家庭數量仍然比較大。同時,由于一些城市房價收入比較高,不少新就業職工、新畢業大學生以及外來務工人員住房條件很差,又出現了新的住房困難群體。居者有其屋,是千百年來的社會理想。通過政府保障和政策支持,解決困難群眾的基本住房問題,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在發達國家,住房保障覆蓋面通常在25%—40%甚至更高。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更應加快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讓困難群眾早一點實現安居。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必然要增加政府投入,這實質上是通過加強公共服務,對收入進行再分配,對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行 “托底”。這種做法順民意、解民憂,有利于紓緩群眾困難,調節收入分配關系,使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有利于體現公平正義,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安居才能樂業,安居才能安心。隨著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規模實施,我國多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這不僅體現了黨和政府在以最快速度兌現對人民群眾的鄭重承諾,也是社會和諧、穩定、進步的必要條件。
賀國強:黨風廉政建設要取信于民
日前,中央紀律監察委員會書記賀國強在云南考察時強調,認真貫徹胡錦濤同志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要求,以黨風廉政建設的新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賀國強特別指出和強調了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貫徹落實到黨和國家全部工作中去,必須堅持“四必須”:
首先,“必須”牢牢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努力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就是“一把鑰匙”開啟為民“必須”發展之道。其次,“必須”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各族群眾更多地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就是“一把鑰匙”開啟為民“必須”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之道。再則,“必須”大力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努力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就是“一把鑰匙”開啟為民“必須”大力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之道。“好管家”才能讓人心平氣和。最后,“必須”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紀律保證。就是“一把鑰匙”開啟為民“必須”取信于民的廉政之道。
“這道理,那道理,反腐倡廉穩定社會取信于民才是硬道理,與之違背的都毫無道理。”正如人民網所文,廉政促進發展,廉潔促進和諧。腐敗分子不但耽擱當地的經濟發展,更是害群之馬,受害的往往是當地政府、當地的群眾。
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切實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才能取信于民。
周永康《求是》撰文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5月1日出版的第9期《求是》雜志,發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同志的文章,題目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
文章指出,要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樹立以人為本、服務為先,多方參與、共同治理,關口前移、源頭治理,統籌兼顧、協商協調,依法管理、綜合施策的社會管理理念。要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在總結我國社會管理經驗、借鑒國外有益成果的基礎上,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的總要求,積極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制度創新,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進一步形成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相適應的社會管理體系,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
從實踐層面看,我國建立了社會管理工作領導體系,構建了社會管理組織網絡,制定了社會管理基本法律法規,初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有力地維護了社會大局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