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到資金、土地和規劃等方面的制約,“建房難”已經成為新時期農民的一大心病。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創立的“立改套”農民建房新模式,有效地解決了農房改造中的“資金難”、“用地難”等矛盾,并且為村集體經濟帶來了大筆的收益,一舉而多得。
20多萬元換來了100多萬元——一戶村民得到的實惠
李志云是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海門街道群輝村村民。原先一家四口擠在村里一間半舊的房里,前幾年就很想改善一下居住條件。但一方面苦于沒有資金,另一方面又沒有合適的宅基地,只得作罷。2010年初,村里實施了“立改套”項目,他把原來的老房和宅地交給了村里,作為國有土地,公開出讓給開發商,作為交換,他在市區的朝暉小區分得了125平方米和96平方米一大一小兩套公寓,而且每套公寓都贈送1—12平方米不等的一個貯藏室。作為“立改套”的配套小區,朝暉小區擁有社區服務中心,村民可以不出小區在這里辦理各種證照,小區內還建有幼兒園、社區衛生服務站、超市等公共服務設施,并且政府承擔了10年的物業管理費,前10年村民不用交一分物業管理費。
李志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在村里的老宅地最多值20多萬元,而分得的兩套公寓市值100多萬元,用20多萬元換100多萬元,而且居住條件大為改善,“你說值不值?”
據介紹,凡進行“立改套”置換的,三口人以下可得一套,三口以上的可得兩套房子。
朝暉小區內來自巖頭村的周云法戶口與小兒子列為一戶,小兒子盡管還沒有成家,也分得了一套125平方米的公寓。一旦他兒子成家生子后,還可補得一套公寓。
全村800多村民節省建房費2億多元,村集體經濟增收2億多元——一個村莊的賬本
椒江是浙江東南沿海地區經濟較為發達的一個城區,農村居民要求改善居住條件的愿望十分強烈。農民傳統的住宅均為頂天立地的“立地式”,每畝土地只能安排4間屋基,非常浪費。而且由于規劃、土地等種種限制,許多農民還拿不到宅基地。為切實解決新時期下農民“建房難”問題,同時又能達到既改善民生,又節約土地的雙重目的,近幾年,椒江對于實施整村改造、區位條件好的行政村,引導實行“立改套”模式。
“立改套”最直接的好處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大大節約了土地。如果照原來的“立地式”,每畝土地只可安排4間屋基,實行“立改套”,每畝土地則可建10—20間,土地利用率數倍提高;二是農民節省了開支。村民若自建一間立地房,需要花費30多萬元,而實行“立改套”,不用自己掏錢,至多是挑好的樓層,補點差價,也只不過是幾萬元;第三,村集體經濟可以得到大筆收益。記者在前所街道前所村采訪到一些數據可以充分印證這一點。
前所村是前所街道辦事處所在地,全村人口達2485人,而人均耕地僅0.135畝。人多地少,加上村民不富,多數村民住的是老房子。如果村民都建立地房,不僅多數村民負擔不起,而且也無地可建。區里實施“立改套”政策后,前所村將原計劃用于村民建房的220畝宅基地轉為國有土地,公開掛牌出讓給開發商,共置換1320套住房,還獲得了2億多元的土地出讓金。如果把800多戶村民得到住房而省掉的2億多建房費用算計在內,實際上前所村村民和村集體轉眼就將得到4億多元的效益。
三種“立改套”類型,堅持自愿原則
據椒江區有關部門介紹,目前椒江區實行的“立改套”主要有三種類型。
一是“機遇型”。該區抓住重點工程、重點項目推進或區位優勢、土地價格上漲的有利契機,在安置區塊和村留地上實行“立改套”。
二是“主動型”。有些村絕大多數村民有迫切改善居住條件和壯大集體經濟的愿望,主動要求實行“立改套”。
三是“被動型”。由于工業化發展和城市化建設互相作用,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政府對處于建設過程中規劃改造的部分村進行整體搬遷,主要以“立改套”安置方式。
目前,椒江區有10多個村正在實施或計劃實施“立改套”,總的用地面積達到1100多畝,預計可節約500余畝用于商住開發。按椒江目前的地價計算,僅土地價值就在20億元以上。節約出的用地全部歸村里所有,統一進行商住或商業開發,一個行政村經濟收入少則幾千萬元,多則幾億元,是目前椒江農村年集體經濟收入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有的村集體經濟就因為實施了“立改套”而脫貧致富。
在實施農房改造中,椒江區委、區政府堅持一條原則,那就是“政府能夠承受、農民能夠接受、工作能夠推進”,決不搞強制性、一刀切。從目前的實踐看,絕大多數農民群眾對此是歡迎的、擁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