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低緯高原地區,受全球最強盛的印度季風和東亞季風的交叉影響,形成了四季不分明,干濕季節分明的立體氣候,并且降水變率較大。云南又是一個以高原山地為主的山區省份,山地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94%,海拔高差達6600多米,造成降水后徑流量大,有效性不高,水土流失極為嚴重。由于當地水資源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受天氣氣候變化的影響極大。自去年7月以來,云南省遭遇60年不遇的干旱,給云南工農業生產造成嚴重損失。截至目前,干旱已經導致云南597萬人359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330多萬人因旱造成生活困難需政府救助。秋冬播種農作物受災面積達85%以上,小春糧食(夏糧)將因災減產50%以上,林地受災面積達4300多萬畝。干旱造成全省農業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
干旱災害成因
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加劇,破壞了大氣結構,從而造成海洋季風無法登陸形成降雨,據云南氣象局有關數據:1961年以來,云南區域年降水量總體上呈減少的趨勢,特別是夏季降水明顯減少,同時極端降水事件開始增多。
云南地區自從2009年8月以來就幾乎沒有降雨,遭遇50年來少有的極端干旱。
生態環境破壞,物種引進程序不規范
由于歷史原因,樹林被大量砍伐,云南省內很多高山上幾乎是光禿禿的,沒有樹木,所以“下雨洪災,無雨旱災”的現象普遍存在。另外,大面積的砍伐天然林,然后推廣引進的單品種桉樹經濟林,對環境的破壞更是明顯,大面積引種桉樹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保水能力差、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原始植被因為得不到足夠的肥料和養分而受到嚴重破壞,引發土地退化,水土保持情況惡化,土地貧瘠,種植桉樹林是明顯的人為的物種入侵。這也反映了我國目前在物種引進管理方面的現狀:對引進物種缺乏風險分析,生態意識淡薄的盲目引進,缺乏科學監管體系。
水利基礎設施薄弱
云南廣大農村的水利工程多修建于20世紀70年代前,這些工程先天存在不足,病險隱患多,配套設施不完善,加之運行年久,設施日趨老化,有的在建成后的幾十年間,從未維修過,為了保安又限制蓄水,不能充分發揮蓄水保水作用,在旱災發生時,其抗災能力頓顯脆弱。云南雨季(5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總量的85%,全省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僅為6.9%,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3。雨季時大部分雨水都是白白流走,一旦旱季無雨補水,就會出現水資源緊缺,導致旱災頻發!
防治措施及對策
大力開展水土保持,植樹造林,并減少單一品種的經濟林面積
上世紀80年代初云南大力推行的山地開發,短時間內給山區帶來一些效益,但由于過量開發,植被破壞,再加上大面積種植單一品種的桉樹經濟林,最終釀成目前土壤含水能力嚴重下降的惡果,現在應加緊采取綠化荒山荒坡,實施山坡地退耕還林、還草,減少桉樹林種植面積等措施,進行水生態修復,把水蓄在山林草坡的“綠色水庫”里。從而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強水生態系統的調節功能。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供水及時與否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收成,因此水利基礎設施是保障農業生產豐收的基礎,而云南農村的水利基礎建設普遍滯后,農民的收成基本取決于天年的雨水多少,還屬于典型的靠天吃飯。因此,為解決干旱問題,應結合縣情,水情,制定科學合理規劃方案,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推廣旱地節水灌溉方法。
制定政策,規范物種引進程序和風險評估
規范物種引進程序和風險評估。一是貫徹風險預防原則。二是統一風險分析工作基本原則。可以有關國際標準、準則和建議。三是規范風險風析流程。包括風險分析的啟動、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交流。四是設立跨部門、多學科、綜合性的專業評估機構。基于環境的復雜性,我們應當在借鑒其他先進國家經驗的基礎上,設立跨部門的風險分析專業機構。只有這樣,才能對外來物種的經濟影響、環境影響和社會影響做出全面而準確的評估。
結語
云南省是一個旱災頻發的地區,最近的幾十年里,旱災越來越來頻發,受災情況也越來越嚴重,而今年更是遭受了60年不遇的大旱,這給云南的農業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也給云南的生態環境敲響了一個警鐘,因此,我們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也要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具體抗旱減災工作中,應協調好各方面的工作,科學規劃,統籌安排,促進水資源良性循環利用,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從而保障農業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