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7月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了繼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政方針,其中第四條就是:在前進道路上,繼續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您的學習體會是什么?為了落實黨中央的部署,文化系統有什么打算?
蔡武:這是黨中央在深刻分析國內外形勢基礎上提出的關于文化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對于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偉大事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胡錦濤總書記講話中關于文化建設的大政方針中有幾個鮮明的提法: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的旗幟。二是必須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三是發展文化要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四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五是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六是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七是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八是要著眼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其中,“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屬于首次提出。這些論述和觀點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內涵的進一步闡述,使我們廣大文化工作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內涵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深化,備感振奮,深受鼓舞,同時也感到肩上責任的重大、任務的艱巨。
為了落實黨中央的總體部署,“十二五”期間,文化領域將著力做好以下工作:進一步繁榮藝術生產與創作,為人民奉獻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和實現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不斷滿足人民多樣性、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文化競爭力。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深入開展對外及對港澳臺文化交流,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記者:剛才您提到“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文化部將采取哪些舉措呢?
蔡武:文化系統將著重開展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推動文化產業重點領域發展。加快發展動漫業、游戲業、文化旅游業、網絡文化、文化產品數字制作等新興業態。通過資源整合、資產重組和高新技術運用,提升傳統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二是優化文化產業布局。推動形成東中西部合理分工、協調發展、各具特色的區域產業發展格局。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快文化產業特色縣、鎮、街、村建設。三是建設一批高起點、規模化、代表國家水準的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示范園區,培育壯大一批優勢明顯、特色突出的文化產業群。建立一批提供技術支撐、投資融資、研發設計、信息咨詢、合作交流等服務的公共平臺。四是建立健全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促進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源的對接。支持建設一批文化產權交易平臺,培育一批文化金融服務機構,鼓勵設立一批實力較強的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五是鼓勵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引導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參與國有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六是進一步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充分發揮文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鼓勵和引導文化消費。
記者:科學的體制機制應該是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前提和保障,請問下一步對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有哪些考慮?
蔡武:科學的文化體制機制,是保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實現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下一步文化系統將主要推動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推動已轉制的國有文化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完成一般性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培育大量合格演藝市場主體。二是按照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方針,與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相銜接,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深化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強化服務職能,提高服務水平。三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推動文化科學發展能力。進一步理順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與文化企事業單位、中介組織的關系,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強化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職能。創新管理手段,健全文化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技術等多種手段,實現科學管理、依法管理。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文化遺產保護、對外文化工作、文化與旅游結合、文化與科技結合等方面的統籌協調機制與相關制度,調動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動文化發展。無論是國有文化單位還是民營文化單位,都必須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記者:就“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文化部有哪些打算?
蔡武:“十二五”期間,文化系統將圍繞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國際競爭力、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堅持政府交流和文化貿易兩手抓,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著眼長遠、整體謀劃、加大投入,不斷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一是廣泛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加強思想文化領域的交流,辦好海外春節、中國文化年、文化周等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二是進一步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貿易。實施中華文化海外推廣等重大工程,培育外向型骨干企業和對外文化中介機構。加強與國外知名文化機構的合作,分業態推動雜技藝術等文化產品“走出去”。三是不斷健全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對外文化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機制的作用,逐步建立“中央與地方相結合,官方與民間相結合,政府交流項目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國內部門與海外陣地相結合”的工作網絡。四是積極開展對港澳臺地區的文化交流。深化兩岸四地的文化藝術和文化產業合作,加強青少年的培育,打造文化交流品牌,鼓勵民間文化交往,增強文化認同感。
記者: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開創中華文化新輝煌的過程中,您認為還存在哪些認識問題?
蔡武:黨的十六大以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逐步形成了新的文化發展理念,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這條道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我認為最根本的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用全面的、辯證的、對立統一的方法觀察紛繁復雜的文化現象,防止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問題。只有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寬廣。在文化領域,要正確認識文化的雙重屬性,正確認識文化的雙重功能,正確認識“雙輪驅動”的文化發展方式,正確認識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轉變,正確貫徹落實文化指導方針,正確認識文化對外開放問題。
記者:請您重點談談如何正確認識“雙輪驅動”的文化發展方式和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的問題。
蔡武:在認識文化的雙重屬性,理解文化的雙重功能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的“雙輪驅動”文化發展方式。這一發展思路,是保證文化改革發展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展的關鍵。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我們把文化建設的形態,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公益性的文化事業。這是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必須由政府主導、財政支撐。同時,也要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另一部分,即經營性的文化產業。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搭建平臺,營造良好環境。
過去有一段時間,有些人認識不到位,對文化體制改革理解不到位,提出所謂“文化產業化”、“文化市場化”的說法。我在多個場合表示不贊同這種說法,我們從來沒有提過這樣的提法,一直堅持區分兩種形態,堅持兩手抓,雙輪驅動。經過近幾年的反復宣傳,社會上已經逐步接受了我們的觀點,但時不時仍然有“文化產業化”的說法,我們還得加大宣傳力度。
對于各級政府文化行政部門來講,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文化產業發展,一個都不能少。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特別強調“政府主導”,要確保投入,重視建設,狠抓落實,強化領導。不能以搞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產業的名義,推卸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責。要特別注意確保公益性文化機構保持“公益性”,不能只為少數人或特定群體服務,損害多數人的文化權益。對待發展文化產業問題,一定要從傳統思維中解放出來,從轉變政府職能的角度來認識,政府不能直接辦企業,政府的職能是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加快搭建政策支撐、公共技術和信息服務、投融資服務、文化貿易和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平臺,搞好市場監管,不能越俎代庖。
做好上述工作,其實就是在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轉變,這個過程肯定是艱難和曲折的。由辦到管的轉變,涉及管什么的問題,更難的是怎么管的問題。過去辦文化,我們有一套成熟的方法和手段。現在管文化還需要不斷摸索。我想,一是要做到依法管理。文化立法工作雖然取得了長足進展,但與文化發展實際需求相比仍顯薄弱,還需要制定更多的法律法規,堅持依法行政。二是要做到科學管理。在管理文化事務上,要遵循兩個規律,一個是市場規律,一個是文化規律或藝術規律。要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促進文化健康發展,切不可搞長官意志,搞文化躍進。三是要做到有效管理。文化管理要有針對性,要能切實解決工作中的難點重點問題。在由辦到管轉變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體制機制上的、有方法手段上的、有層出不窮的各類新問題,都需要我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創新、與時俱進。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出主意,迎難而上。